文化

文学

传承上千年的中国传统插花,这种技艺我们也能“驾驭”

阅读(63)评论(0)

也许没有人不喜欢鲜花。我们都曾摘下过明艳的花朵,修枝、浇水,小心地把它们供养于瓶中,细细体会那种“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的内心喜悦。

然而,徐文治老师在著作《瓶花之美》与《瓶花六讲》的开头就给我们“浇了一盆冷水”,他写道:“据我了解和观察,我觉得好多人并没有接触到中国插花的实质,没有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插花——瓶花。”

中国传统插花,在一千

艺术

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沪连演18场:架一座连接中法文化的桥梁

阅读(46)评论(0)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年初在央视春晚上,安杰洛·德尔·维奇奥等三位法语音乐剧演员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和廖昌永等中国歌唱家同台唱响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的金曲《美人》,引发热议。如今,《巴黎圣母院》第四次来到上海文化广场,9月18日至10月2日连演18场,开票即售罄。这部法语音乐剧为何能热演26年?为何持续收获中国观众的喜爱?

50余首歌,一唱到底

文学

为什么知道的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信息,有时如同毒药

阅读(59)评论(0)

在这个信息如瀑布般倾泻的时代,我们仿佛被海量的数据紧紧裹挟,每多掌握一个知识点,就如同手握一把利刃,能更精准地披荆斩棘、更自信地驾驭生活。

然而,哈佛大学法学院校级教授卡斯·R.桑斯坦教授却在其著作《信息助推,或适得其反:为什么知道的并非越多越好?》中,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过多的信息,有时如同毒药,会让我们在决策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艺术

上海这个中秋游园会,沉浸式体验民俗非遗,有意思!

阅读(65)评论(0)

捏泥兔、玩漆扇、扎彩灯、做香牌,还能偶遇“嫦娥仙子”,今年中秋,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联合宝山区非遗保护中心推出的“古韵良辰 如‘月’而至——2024年宝山区中秋民俗文化游园”活动在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热闹举办。一系列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游园环节——探美馆、赏民俗、学非遗、做手作……带来不一样的假日体验。

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

文学

跨越三十余年的相识,让我将两个黄君寔统一起来

阅读(73)评论(0)

2019年,黄君寔先生和我都已退休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相遇于上海,且仅是一面之缘。

其实,在多年前,我就已经认识君寔先生了。

1985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了向收藏家顾洛阜致意,专门举办顾氏捐献藏品展览,并举行“文字与影像”研讨会,海内外著名鉴定家谢稚柳、徐邦达、杨伯达、杨仁恺、王己千等应邀参加。研讨会结束后,他们应翁万戈先生之邀,赴

艺术

演出服及装置入选全球首家世界技能博物馆,“上海11分钟”惊艳里昂

阅读(67)评论(0)

“你好,法国!你好,里昂!”当地时间9月15日晚,在法国里昂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闭幕式会旗交接仪式上,里昂和上海两市荣誉代表交接会旗。

令人惊艳的“上海11分钟”作为重磅彩蛋亮相:以传承千年的中国纸艺为灵感,东方卫视精心策划以“技能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的演出,向全球技能高手发出了相聚2026年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上海共创美好未

文学

“鬼压床”、强迫症、选择困难症、脸盲症……都可以在神经科学中找到答案

阅读(78)评论(0)

也许,这世间最遥远陌生,也最独特动人的,便是我们每个人的大脑

在浩瀚的人类知识海洋中,神经科学以其无尽的复杂性与深邃的未知性,吸引着无数好奇的目光,展现着令人着迷的魅力。它一次次地徜徉在幽深曲折的神经回路中,每一次损伤与修复,都是对人类自身的一次深刻洞察,每一次发现与突破,都让我们更加接近大脑——这个人类智慧的神奇引擎。

从文艺复兴时期的

艺术

半舞台版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盛大首演,歌剧在上海如何变“年轻”

阅读(127)评论(0)

9月14日晚,半舞台版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首演。这一经典剧目的呈现,不仅是上海歌剧院建院68年来首次以全院阵容完整演绎该作品,同时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2024/25演出季揭开序幕。

从费加罗与苏珊娜充满戏谑的二重唱,到伯爵夫人和苏珊娜的《西风颂》,每一个经典片段都引发热烈掌声和喝彩。

创作于1786年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

文学

只有认识到边界的存在,才能更好地认识虚构的存在

阅读(100)评论(0)

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丝·拉沃卡一直活跃于叙事学与虚构学研究领域,她于2016年出版的理论著作《事实与虚构——论边界》甫一面世,便在法国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该书也在次年被选为当年的法国代表性文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我们不妨再次阅读这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可能的不可能世界

拉沃卡长久以来都对虚构抱有极大的兴趣,从她关于牧歌小说的博士论文开

艺术

10张唱片、600分钟录音,上海交响乐团室内乐现场录音辑《在场》出版

阅读(59)评论(0)

9月14日,上交室内乐迎来第1367期演出,上海交响乐团携手上海音乐出版社全球发行的《在场——上海交响乐团室内乐现场录音辑》也在这一天亮相。10张唱片,600分钟录音,这套收录了37部作品、由90位音乐家参与的录音辑,集结了上海交响乐团中坚力量与乐季中来访的艺术家们,展现了上海交响乐团室内乐传统与底蕴。

这是庆祝上海交响乐团成立145周年暨捷豹上海

文学

向上流动的过程,改变总是渐进的,但力量总在不断积蓄

阅读(62)评论(0)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谢爱磊很早就开始关注大学里的一群人——在大众印象里,他们有着相似的标签:成绩好,但有时会内向、敏感,甚至只会学习、不擅长社交⋯⋯

高考“成功”之后,迎接他们的是一连串的“但”。

后来,有人用“小镇做题家”来概括他们,谢爱磊并不十分赞同,但他依然将这个词作为自己新书的标题——《小镇做题家:出身、心态与象牙塔》,借由这个名字,他

艺术

做成一团大火,熊熊燃烧,淮剧《火种》国庆亮相宛平剧院

阅读(74)评论(0)

“阵容整齐,点燃‘火种’。”9月13日发布会上,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张洁这样形容淮剧《火种》。10月1日、2日,《火种》将登陆宛平剧院,参加“戏韵流芳薪火燃”2024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国庆演出季。

《火种》是上海淮剧团2023年创作的年度大戏,由龚孝雄、魏睿编剧,何艺光执导,由邢娜、王琴、张闯、赵国辉、邱海东、刘永华、陈继云七位国家一级

文学

地球是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

阅读(65)评论(0)

“航天不仅是一项尖端工程的巨大成就,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体验,能够进入人类心灵的深处。”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和其他灵长目动物一样,受地球引力制约,生存空间局限于地球表面。或曰:人类生来就是只在一个二维球面——地球表面上活动的生物。

然而,人类绝非甘心如此。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时光:看到鸟儿在空中飞,就希望自己也能长出翅膀到空中自由翱翔。

艺术

在非遗保护、国粹传承中展现“她力量”,绽放“她风采”,他们这样说……

阅读(66)评论(0)

海派剪纸、徐行草编、上海绒绣、海派绣球、上海灯彩、崇明土布、顾绣、旗袍盘扣、非遗面塑、安亭药斑布、非遗香囊、棕榈草编、皮雕、香道……9月12日下午,“传承之美——2024上海智慧女性读书讲坛”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伴随“海上繁花传雅韵非遗集市”,非遗女性传承人带着匠心手作而来。记录15位上海女性非遗传承人经历的书籍《海上她文创》也

文学

非虚构作家阎海军坦言,《崖边农事:二十四节气里的村庄》是一次农家人对待庄稼的深情记录

阅读(144)评论(0)

非虚构作家阎海军坦言,《崖边农事:二十四节气里的村庄》(以下简称《崖边农事》)是一次农家人对待庄稼的深情记录。他们因循节气物候,周而复始耕耘希望,拥有朴素的生存哲学。

《崖边农事》,以二十四节气和农耕日常互为经纬,用田野笔记的形式记录落谷有声。百年农业的生产变迁、传统农耕人家的农事生活、乡村熟人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这本时间之书中一一展开。

艺术

上海这处文化地标9月15日起试行散客免预约入馆

阅读(66)评论(0)

作为上海文化地标,今年7月1日至8月31日暑假期间,上博人民广场馆和东馆共接待观众逾160万人次。随着暑假过去,9月15日起上博东馆将试行散客免预约凭证入馆参观,进一步便利观众参观。

据悉,9月15日开始,观众可持有效身份证件从上博东馆B1层东门通过安检后入馆,不必提前预约。不过,为避免展厅拥挤,提供良好的互动体验,上博东馆内的古代文明探索宫、数字馆仍需

文学

致敬,“夜猫子”!

阅读(48)评论(0)

在《解放日报》75周年报庆来临之际,报社一群长年从事夜班工作的编辑、检校、电讯和印厂人员合力撰写了这本《夜猫子纪事》。这是他们个人的回忆录,更是解放日报社历史中的珍贵一页,也是上海乃至中国新闻史中的珍贵一页。

夜班编辑部是解放日报社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中如陆炳麟等一批老编辑,把数十年的职业生涯全部投入到夜班编辑工作中,一代接一代。直到

艺术

探班上海歌剧院《费加罗的婚礼》:如何让200多年前的歌剧更年轻?

阅读(90)评论(0)

9月10日午后,淅淅沥沥的雨为上海降温,常熟路上的上海歌剧院排练厅里,来自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的歌唱家们舒展歌喉,唱起莫扎特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这部创作于1786年的作品,被誉为莫扎特歌剧的“巅峰之作”,曾被BBC音乐杂志票选为“史上最伟大的歌剧”,也是在全世界演出场次最多的歌剧之一。9月14日,半舞台版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将由许

文学

《去北川》是一部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之书

阅读(75)评论(0)

《去北川》是一部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之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作家刘大先于2021年至2022年在北川挂职后,以纪实笔触全景式呈现了这个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涅槃重建的过程。

《去北川》是一部行走之书。行走在新北川的大地上,也行走在北川的悠久历史中。这样的行走,串联起羌族这个“云上的民族”与新北川扎根大地的坚实生长,让其成为这个时代意象

艺术

9月6日,意大利地下剧团《历史的天使》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拉开第十五届上海当代戏剧节大幕

阅读(163)评论(0)

“即便有图像和文字,身处现场的体验始终无法复制。在这个记忆常常遭遇电量不足的时代,这种体验越发显得珍贵。”上海当代戏剧节节目总监黄佳代的话,代表上海剧迷们在9月的感受。9月6日,意大利地下剧团《历史的天使》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拉开第十五届上海当代戏剧节大幕。随着金秋演出旺季到来,各国精品以小而美的方式汇聚上海。

将“光谱”散布到

文学

没有检索力,你看到的只能是智能工具推送给你的世界

阅读(65)评论(0)

众所周知,我们处在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包围的时代,算法推送、智能工具让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信息不对称、信息茧房等特有的“信息差”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检索力”的核心是“把握信息主动权的能力”:如果你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没有质疑系统、多方验证、独立思考的认知,没有多维信息源的积累以及评价分析信息的能力,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就

艺术

24年后,上海昆剧团《琵琶行》再次在黄浦江响起

阅读(80)评论(0)

舞台后墙落地窗打开,黄浦江微热的风吹向观众。9月7日、8日,上海昆剧团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首演。黄浦江的风,带领观众重回“浔阳”江畔,重启古调韵味。

88句616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叙事长诗《琵琶行》字字珠玑。2000年春天,剧作家王仁杰妙笔铺陈,黄蜀芹执导,上海昆剧团表演艺术家梁谷音挑梁《琵琶行》,在上海第一批市级文物

文学

本书讲述了考里科的科学人生,向我们呈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科学家精神气质

阅读(73)评论(0)

1917年,社会学家韦伯告诫德国青年人,“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能将科学作为“天职”、承受科学工作的不确定处境“而不自怨自艾的人寥寥无几”。韦伯说得一点没错,一个人兢兢业业从事科学研究也未必有所突破。而且,科学工作多数时候枯燥乏味,恰如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卡塔林·考里科在《突破:我的科学人生》中描绘的,她四十年如一日坐在

艺术

中外音乐家和乐迷为上海交响乐团庆生:音乐无国界,古典正青春

阅读(56)评论(0)

9月6日晚,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5周年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十周年音乐会上演。余隆、曹鹏、侯润宇、张洁敏四位指挥家接力登场,钢琴家刘晓禹、大提琴家秦立巍、男中音歌唱家马蒂亚斯·格内一一亮相。

对音乐的追求、对细节的坚守代代传承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率先以《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开篇。近年来,从登上世界顶尖音乐节舞台,委约中外作曲

文学

认真阅读延安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认真感悟陕北“既是落脚点,也是出发点”

阅读(53)评论(0)

认真阅读延安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认真感悟陕北“既是落脚点,也是出发点”。
1940年的一天,毛泽东参加延安马列学院的一场活动。组织方为体现重视,专门派了四位同志前去迎接。他们走到半路时,遇到正快步走来的毛泽东。毛泽东了解情况后,严肃地说:“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十里八里路,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路算不了什么,我不是不知道路,不要接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