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明代藩王的物质文化史
拱卫皇室为“藩”,展现皇权为“屏”,明代藩王被赋予藩屏天下的重任,后人却道他们是百无一用的贵族寄生虫。然而正是这些“无用之人”,为世人留下无数珍宝。
晋王的崇善寺,肃王的玄妙观;周王的《东书堂帖》,鲁王的《画法大成》;潞王的仿古铜鼎,梁王妃的宝石金簪……还有宁化王的老陈醋,无处不见宗藩的参与或赞助。
《藩屏:明代藩王的艺术与权力》的作者柯律
拱卫皇室为“藩”,展现皇权为“屏”,明代藩王被赋予藩屏天下的重任,后人却道他们是百无一用的贵族寄生虫。然而正是这些“无用之人”,为世人留下无数珍宝。
晋王的崇善寺,肃王的玄妙观;周王的《东书堂帖》,鲁王的《画法大成》;潞王的仿古铜鼎,梁王妃的宝石金簪……还有宁化王的老陈醋,无处不见宗藩的参与或赞助。
《藩屏:明代藩王的艺术与权力》的作者柯律
《韶响难追:近代的思想、学术与社会》一部域外新说与传统思想相互激荡的百年思想史。书中梳理了1900年以后近代学人“开眼看世界”的过程,聚焦多位知识精英心路历程的个案研究,立体呈现了身处古今中西之间的章太炎、梁启超、钱穆等思想家对近代变革的艰难探索,重塑清末民初的时代语境,立体呈现其史学眼光和时局见识,在大变局中反映近代中国的思想脉动;同
读了李云著《穿裙子的士,最动人的诗:叶嘉莹百岁人生》一书,不禁想到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在一首赠诗中对叶嘉莹的评价:“千年锦绣萃一身,月旦传承识无伦。”叶先生在古典诗词的创作、评赏、研究、教学、传播等方面都贡献卓著。本书内容既呈现了叶嘉莹的百岁人生道路和心路历程,又论析了她的诗词学理论建构与诗词曲创作特点,还总结了她的诗词教学方法。叶先生
约翰·济慈与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这两位分别活跃于19世纪与20世纪的文学巨匠,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空,但他们的生命轨迹与创作经历却惊人地相似,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紧紧相连。布莱克奖传记奖得主乔纳森·贝特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与敏锐的洞察力,在《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中,将这两位文学巨匠的传奇人生巧妙交织,为我们呈现了一段跨越百年
“史前科学……在那只手举起来的那一刻,就陷入了沉默。” ——安德烈·勒华-古杭
天色尚早,一缕微弱的阳光扫入洞穴。入口处被一堆碎石遮掩大半。几只兔子在水坑之间跳走。又是温柔宁静的一天。突然,林间响起落石的声音。有人走在石头上,半踏半滑地前进。是谁?
十几个男人和女人,正神色坚定地前行。他们扛着兽皮包裹的原木、树枝和从刚刚猎杀的动物身
3月29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特邀《成为忒弥斯:女律师的征程》作者代表叶盈盈、韦海英、刘涵、梁晓静、易学五位资深女性律师,共聚建投书局,开展了一场以“纸笔间的律政人生,女律师的职场成长与生活智慧”为主题的新书分享会。
作为分享会主持人的叶盈盈律师,以分享一宗成功追回委托款项的案例为开场,诠释法律职业的温度力量。她表示,法律条文或许
最近,马来西亚年轻学者莫家浩博士出版了一部与南洋历史文化相关的书《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书中娓娓道来早期南洋移民的臆造与想象,展现了先民如何运用祖辈的文化资源在异地求生的智慧。这本书出版后,出版社以“新南洋史”这一概念进行介绍,一时引发学术界的热议。
学界对“新南洋史”这一提法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这样的提法可能显得概念
当西班牙殖民者的铁蹄碾碎特诺奇蒂特兰城的神庙时,当印加王图帕克·阿马鲁的头颅滚落在库斯科广场时,当玛雅祭司的象形文字抄本在火刑柱上化为灰烬时,新大陆的文明血脉就此“断绝”。但伴随近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深入探索,那些殖民时代之前的破碎过往正在被逐渐拼凑回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失落文明”丛书最新推出的三部著作——《马丘比丘的回声》
读书是萦绕读书人一生的事情,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为何读书,乃至借书、购书、藏书、护书等事宜都是心头之重。葛剑雄教授在新书《也是读书》中分享了自己与读书相关的种种,既谈年少读书如久旱逢甘霖,也谈青年时求学之不易,亦从众多师长大家卖书捐书的窘迫抒发藏书之难。
至于读书的内容,自然因人而异。葛剑雄教授作为中国史学的大家,历史无疑在其数十年
本书时刻提醒我们以去人类中心、去西方中心的视角重新理解自然,审视我们用来描绘世界的基本语言
每个物种都是一部与其他物种的交往史。这不仅指鸟类,更是指人类自己。通过书写哲学中的鸟、历史中的鸟、艺术中的鸟和自然界中濒危的鸟,《鸟类启示录》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在鸟类的羽翼下,看见人类文明的倒影和未来。从新石器时代到古希腊罗马,直至殖民
2018年和2024年,德国当代作家燕妮·埃彭贝克分别以《时世逝》和《凯罗斯》两度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长名单,并在2024年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德国作家。埃彭贝克的小说《时世逝》发表于欧洲难民危机愈演愈烈的2015年,被评论界誉为“当下之书”“当季之书”和“时局之书”。小说取材于2012-2014年发生在柏林的难民抗议活动。因反对德国难民政策,100余名主
95后是第一代进入青春期时不断接触互联网的人群,即Z世代。“手机式童年”取代了“玩耍式童年”,构成了这一代孩子的“新童年”:一方面,父母在现实生活中的过度保护,这让孩子无法在成长中获得足够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对孩子在网络上的保护不足。这对孩子产生了4大伤害:社会剥夺、成瘾、注意力碎片化、睡眠剥夺。
乔纳森·海特在其新作《焦虑的一代》中
徐蔚南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其父徐佩青为晚清拔贡生,擅诗书,明医理,为当地名儒。徐家与两任吴江县丞邵霖(邵力子父亲)对门居于盛泽镇后街,故交往甚密。邵力子婚后曾携妻居盛泽外祖母家,由此结识年幼的徐蔚南。
徐佩青与同县黎里镇乡贤柳亚子常以诗文往还,结为文交。徐蔚南幼时就读盛泽镇最早的新学堂郑氏小学,该校创办者郑慈谷(式如)系其家族长辈
本书从文艺作品切入,讲述与法律相关的故事,进而提炼故事中的法律和文化,是法律小史,也是文化小史。
《表象背后: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小史》立足法律史视野,由中外代表性艺术画作、文学小说切入,挖掘表象背后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展现古今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及法律制度的演变。通过鉴赏名画《拾穗者》,比较分析了古今中西福利救济制度的不同历史渊源与走
《微相入:妙手修古书》揭示古籍修复技艺:修复不仅是恢复书籍原貌,更是传承多元文化与时代审美。
前人翻纸为沃土,以笔墨播种文字,结成一卷又一卷的智慧经典,留予后人深耕阅读。 经年累月,一纸薄田难抵岁月摧折,不免断线、散页,不成文章;又渐无人打理、田土荒芜,纸上的老化、裂痕如蔓草横生,引来蠹虫常驻,吞噬几代人的劳动成果,留下蛀洞曲曲折折布满书册……
70多年过去了,《玉米人》的回声已在黄河、长江、恒河、刚果河、尼日尔河畔激荡出新的神话变奏。
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中美洲的危地马拉诞生了一部长篇小说《玉米人》。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说的是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与白人移民后裔,在种植玉米问题上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对于印第安人来说,种植玉米只是为了糊口,因为在他们的古老信仰中,人是由玉米做成的,卖玉
翻阅一些文史类的论著,常见“某某史上的失踪者”“不该遗忘的某某某”之类的说法,总觉得措辞有点夸张、煽情。读到芥川龙之介的一则文艺随笔,标题“半被忘却的作家们”,尽管带有浓厚的“翻译腔”,分寸拿捏得却较为适度。“失踪者”还是留下踪迹,“不该遗忘”还是有人没忘,“半被忘却”则说明一些人忘记了、一些人还记得,更加接近事实。例如,本文介绍的徐蔚
本书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展示了地方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度互动,以及制度创新如何孕育出新的社会活力。
《小县大城》基于作者团队历时五年的实地调研,系统解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城镇化路径——小县大城,即空间体量较小,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通过独具特色的产业政策形成高水平的发展路径。
该研究从福建德化县等多个典型县域出发,详细揭
关于AI的各种问题不仅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困惑、思考,亦成为试图把握时代精神的当代人不可能绕开的问题。
AI技术突飞猛进,智能革命风起云涌,正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全新的智能社会。在以机器人劳动、智能治理、加速、后真相等为重要特征的智能社会中,人类既能享受到物质极大丰富的富裕生活,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科技风险和社会风险。关于AI的各种问题不仅为越
一部深度解读左宗棠的生平、家庭与波澜壮阔事业的作品,讲述其于风雨飘摇中力挽狂澜,以孤勇之姿铸千秋伟业。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作为晚清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他是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仅就收复新疆、建设和治理西北而言,他就是研究晚清史不容忽视的历史人物,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内文选读
关于左宗棠出屯哈密,有说其让亲兵抬着
史家钱穆先生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以下简称《师友杂忆》)是他年迈之后对于父母亲人和师友、学生的追忆,之前智识界关注的重点是其在北平学术界的交往、筚路蓝缕创办新亚书院的事迹等,但若细读此书,则会发现钱穆特别重视师生的情谊。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钱穆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教师,都充分地彰显了教学相长和春风化雨的中国式教学特质。中
地球上首个迈步前行的机器人,乃是一个青铜铸就的巨人,名曰塔罗斯。其诞生之地并非麻省理工学院的机器人实验室,而是源自希腊神话中的创造之神赫淮斯托斯——早在荷马时代,希腊人便已构想出机器人仆人、能够自主活动的雕像,乃至古代形态的人工智能。而在印度的传说中,佛祖留下的圣物更是由机器人战士守护,这些战士的设计灵感竟然源自希腊罗马的真实自动装
伦敦艺展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作更多的关注和借鉴
《变局与新局: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始末》一书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叙事,梳理了1935年11月至1936年3月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以下简称伦敦艺展)的整个历程。作为流散海外中国文物的首次集中展览,伦敦艺展不仅对于理解抗战时期中国人的文化抗战具有意
叶隽认为,全球性文化并不是要打造清一色的世界,而是要通过复杂形式的对话交流来让不同的文化争芳斗艳
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欧洲各国逐渐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采用了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产量大幅提高,积累了大量资金,也解放了大批劳动力。这些资金和劳动
在当今古代诗词热中,王蒙先生的新著《诗词中国》封面上标注有两行字“好诗是一种发现,读诗是一种创造”。箴言很精辟。全书各篇无不朝着“发现”和“创造”在做努力。
“诗无达诂”
王蒙先生在《诗词中国》里努力“发现”和“创造”,让我想起中国古代诗学里的“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多元理解与阐释取向的精练表达。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