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文学

美洲三大古文明的挽歌与“新生”

阅读(25)评论(0)

当西班牙殖民者的铁蹄碾碎特诺奇蒂特兰城的神庙时,当印加王图帕克·阿马鲁的头颅滚落在库斯科广场时,当玛雅祭司的象形文字抄本在火刑柱上化为灰烬时,新大陆的文明血脉就此“断绝”。但伴随近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深入探索,那些殖民时代之前的破碎过往正在被逐渐拼凑回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失落文明”丛书最新推出的三部著作——《马丘比丘的回声》

文学

读书,也不止读书——葛剑雄文集第9卷《也是读书》出版

阅读(10)评论(0)

读书是萦绕读书人一生的事情,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为何读书,乃至借书、购书、藏书、护书等事宜都是心头之重。葛剑雄教授在新书《也是读书》中分享了自己与读书相关的种种,既谈年少读书如久旱逢甘霖,也谈青年时求学之不易,亦从众多师长大家卖书捐书的窘迫抒发藏书之难。

至于读书的内容,自然因人而异。葛剑雄教授作为中国史学的大家,历史无疑在其数十年

文学

飞鸟是镜子,照出人类的孤独和梦想

阅读(8)评论(0)

本书时刻提醒我们以去人类中心、去西方中心的视角重新理解自然,审视我们用来描绘世界的基本语言

每个物种都是一部与其他物种的交往史。这不仅指鸟类,更是指人类自己。通过书写哲学中的鸟、历史中的鸟、艺术中的鸟和自然界中濒危的鸟,《鸟类启示录》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在鸟类的羽翼下,看见人类文明的倒影和未来。从新石器时代到古希腊罗马,直至殖民

文学

困在时间中的人——评燕妮·埃彭贝克的《时世逝》

阅读(38)评论(0)

2018年和2024年,德国当代作家燕妮·埃彭贝克分别以《时世逝》和《凯罗斯》两度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长名单,并在2024年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德国作家。埃彭贝克的小说《时世逝》发表于欧洲难民危机愈演愈烈的2015年,被评论界誉为“当下之书”“当季之书”和“时局之书”。小说取材于2012-2014年发生在柏林的难民抗议活动。因反对德国难民政策,100余名主

文学

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中美做法大不同!

阅读(25)评论(0)

95后是第一代进入青春期时不断接触互联网的人群,即Z世代。“手机式童年”取代了“玩耍式童年”,构成了这一代孩子的“新童年”:一方面,父母在现实生活中的过度保护,这让孩子无法在成长中获得足够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对孩子在网络上的保护不足。这对孩子产生了4大伤害:社会剥夺、成瘾、注意力碎片化、睡眠剥夺。

乔纳森·海特在其新作《焦虑的一代》中

文学

徐蔚南:鲜为人知的上海地方史专家、新文学作家,柳亚子的文友知交

阅读(16)评论(0)

徐蔚南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其父徐佩青为晚清拔贡生,擅诗书,明医理,为当地名儒。徐家与两任吴江县丞邵霖(邵力子父亲)对门居于盛泽镇后街,故交往甚密。邵力子婚后曾携妻居盛泽外祖母家,由此结识年幼的徐蔚南。

徐佩青与同县黎里镇乡贤柳亚子常以诗文往还,结为文交。徐蔚南幼时就读盛泽镇最早的新学堂郑氏小学,该校创办者郑慈谷(式如)系其家族长辈

文学

表象背后: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小史

阅读(31)评论(0)


本书从文艺作品切入,讲述与法律相关的故事,进而提炼故事中的法律和文化,是法律小史,也是文化小史。

《表象背后:文艺作品中的法律小史》立足法律史视野,由中外代表性艺术画作、文学小说切入,挖掘表象背后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展现古今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及法律制度的演变。通过鉴赏名画《拾穗者》,比较分析了古今中西福利救济制度的不同历史渊源与走

文学

古籍修复,难道只是恢复原貌吗?

阅读(17)评论(0)

《微相入:妙手修古书》揭示古籍修复技艺:修复不仅是恢复书籍原貌,更是传承多元文化与时代审美。

前人翻纸为沃土,以笔墨播种文字,结成一卷又一卷的智慧经典,留予后人深耕阅读。 经年累月,一纸薄田难抵岁月摧折,不免断线、散页,不成文章;又渐无人打理、田土荒芜,纸上的老化、裂痕如蔓草横生,引来蠹虫常驻,吞噬几代人的劳动成果,留下蛀洞曲曲折折布满书册……

文学

高洪雷:魔幻现实主义的全球化变奏

阅读(14)评论(0)

70多年过去了,《玉米人》的回声已在黄河、长江、恒河、刚果河、尼日尔河畔激荡出新的神话变奏。

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中美洲的危地马拉诞生了一部长篇小说《玉米人》。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说的是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与白人移民后裔,在种植玉米问题上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对于印第安人来说,种植玉米只是为了糊口,因为在他们的古老信仰中,人是由玉米做成的,卖玉

文学

“半被忘却”的徐蔚南

阅读(14)评论(0)

翻阅一些文史类的论著,常见“某某史上的失踪者”“不该遗忘的某某某”之类的说法,总觉得措辞有点夸张、煽情。读到芥川龙之介的一则文艺随笔,标题“半被忘却的作家们”,尽管带有浓厚的“翻译腔”,分寸拿捏得却较为适度。“失踪者”还是留下踪迹,“不该遗忘”还是有人没忘,“半被忘却”则说明一些人忘记了、一些人还记得,更加接近事实。例如,本文介绍的徐蔚

文学

透过县域之治,理解中国特色的政治与经济互动

阅读(21)评论(0)

本书通过严谨的实证分析,展示了地方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度互动,以及制度创新如何孕育出新的社会活力。
《小县大城》基于作者团队历时五年的实地调研,系统解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城镇化路径——小县大城,即空间体量较小,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通过独具特色的产业政策形成高水平的发展路径。

该研究从福建德化县等多个典型县域出发,详细揭

文学

一本描绘AI时代图景的前瞻之作

阅读(25)评论(0)

关于AI的各种问题不仅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困惑、思考,亦成为试图把握时代精神的当代人不可能绕开的问题。

AI技术突飞猛进,智能革命风起云涌,正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全新的智能社会。在以机器人劳动、智能治理、加速、后真相等为重要特征的智能社会中,人类既能享受到物质极大丰富的富裕生活,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科技风险和社会风险。关于AI的各种问题不仅为越

文学

顶级“孤勇者”左宗棠:在别人退休的年龄他抬棺出征

阅读(20)评论(0)

一部深度解读左宗棠的生平、家庭与波澜壮阔事业的作品,讲述其于风雨飘摇中力挽狂澜,以孤勇之姿铸千秋伟业。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作为晚清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他是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仅就收复新疆、建设和治理西北而言,他就是研究晚清史不容忽视的历史人物,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内文选读

关于左宗棠出屯哈密,有说其让亲兵抬着

文学

真正的教育,不是按照一个外在的客观标尺来驯化受教育者

阅读(13)评论(0)

史家钱穆先生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以下简称《师友杂忆》)是他年迈之后对于父母亲人和师友、学生的追忆,之前智识界关注的重点是其在北平学术界的交往、筚路蓝缕创办新亚书院的事迹等,但若细读此书,则会发现钱穆特别重视师生的情谊。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钱穆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教师,都充分地彰显了教学相长和春风化雨的中国式教学特质。中

文学

古代机器人与现代AI:一场千年未完的梦

阅读(17)评论(0)

地球上首个迈步前行的机器人,乃是一个青铜铸就的巨人,名曰塔罗斯。其诞生之地并非麻省理工学院的机器人实验室,而是源自希腊神话中的创造之神赫淮斯托斯——早在荷马时代,希腊人便已构想出机器人仆人、能够自主活动的雕像,乃至古代形态的人工智能。而在印度的传说中,佛祖留下的圣物更是由机器人战士守护,这些战士的设计灵感竟然源自希腊罗马的真实自动装

文学

从使团朝觐到伦敦艺展

阅读(8)评论(0)

伦敦艺展的成功举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作更多的关注和借鉴

《变局与新局: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始末》一书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叙事,梳理了1935年11月至1936年3月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以下简称伦敦艺展)的整个历程。作为流散海外中国文物的首次集中展览,伦敦艺展不仅对于理解抗战时期中国人的文化抗战具有意

文学

文学史中的资本精神和人的境遇

阅读(11)评论(0)

叶隽认为,全球性文化并不是要打造清一色的世界,而是要通过复杂形式的对话交流来让不同的文化争芳斗艳
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欧洲各国逐渐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采用了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产量大幅提高,积累了大量资金,也解放了大批劳动力。这些资金和劳动

文学

在《诗词中国》中,王蒙尝试重新“发现”和“创造”

阅读(12)评论(0)

在当今古代诗词热中,王蒙先生的新著《诗词中国》封面上标注有两行字“好诗是一种发现,读诗是一种创造”。箴言很精辟。全书各篇无不朝着“发现”和“创造”在做努力。

“诗无达诂”

王蒙先生在《诗词中国》里努力“发现”和“创造”,让我想起中国古代诗学里的“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是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多元理解与阐释取向的精练表达。这一

文学

她们的故事,是女性力量的最好诠释

阅读(42)评论(0)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自卫战争,是中华儿女奋力抵御外侮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女性绝非袖手旁观,而是与男性同仇敌忾,共同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宋青红博士所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巾帼力量:女性精英群体探微(1931—1945)》一书,以性别视角切入抗战时期的历史叙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历史的窗口。

文学

《世界五千年》重磅归来,让读者能够“睁眼看世界”

阅读(19)评论(0)

人类文明一路走来,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故事。从古老城邦的兴起,到远洋航海的冒险;从思想启蒙的火花,到科技变革的浪潮,桩桩件件,都镌刻着人类前行的足迹。

四十多年前,《世界五千年》第一版首次诞生;如今,《世界五千年》(新世纪版)重磅归来。总主编陈恒,集结国内一流世界史专家组成编撰团队,重写这部经典,阐述不同文化间交流互鉴的价值。

这不仅是对一部经典的

文学

江南史研究,依然可以能成为学术界的“显学”

阅读(24)评论(0)

江南史研究是中国区域史研究中历史最悠久、成果最丰富的领域。尤其是晚明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引发了众多史学家的思考,对此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学界的热点。此类巨著,多从宏观的角度,对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史、日常生活史、经济史、出版史、区域社会史做出了多有卓见的研究,这些密如雨林的研究成果为地方士人的个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关于

文学

一本影响了两代人的词典,蕴藏着对知识和学问的爱好和追求

阅读(26)评论(0)

一家人中,如果有几个是搞学术研究的,总会有一些书在他们之间传承。这些书超越了它们本身的价值,承载了亲情,更可能承载了几代人对知识的追求。

在我们家,就有这样一本特殊的书,确切来说,是一本词典,就是很多人都熟悉和使用过的《新英汉词典》。

这一本词典里,蕴藏着我们家两代人对知识和学问的共同爱好和朴素追求。

总有些书会传承下去

这本《新英汉词

文学

当思想的涟漪从未名湖传到了滴水湖,这何其美好

阅读(28)评论(0)

由王博、吴晓华主编的《讲给年轻人的北大人文课》(第一辑)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这是“北大滴水湖大讲堂系列”第一部分的文字实录,原汁原味地重现了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类教师的特定研究心得和授课风采。日后,陆续还会有更多的讲座及其实录集奉献给读者朋友,相信会引来更多人的关注与兴趣。

从2024年开始,北京大学精心组织校内人文社科类的教师,到滴水湖

文学

学者辛更儒:讲述宋时风云的《三朝北盟会编》,我不知有多少次翻阅它

阅读(48)评论(0)

宋人徐梦莘所著的《三朝北盟会编》一书,放在我的案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这本书自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许涵度刻本出版,我便购置了来。从那以后,不知有多少次翻阅它、使用它。2007年,我在中华书局出版《杨万里集笺校》,及以后出版的各种文史研究著述中,参考书中有两种最受我的关注,一种是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另一种便是《三朝北盟会编》

文学

以笔为钥,开启故纸堆中的历史宝库

阅读(21)评论(0)

在汗牛充栋的历史类书籍中,吴心海先生的《故纸堆里觅真相》宛如一股清泉,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底蕴,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探索之旅。

《故纸堆里觅真相》致力于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历史细节。作者吴心海仿若一位执着的寻宝人,深入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从原始信件、日记到鲜有人关注的文献记载,全方位搜罗素材。在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上,他摒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