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研究领域,伊恩·莫里斯可谓大名鼎鼎,他是全球知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古典学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IDEAS智库高级研究员。
莫里斯著述颇丰,已经出版著作14本。13年前,中信出版社将莫里斯的代表作《西方将主宰多久》翻译引进,带来的思想震撼直至今日也未曾褪去。《文明的度量》《历史的偏见》《战争》等重磅作品也引来了学术界和公众的热烈讨论。而他的新作《地理即命运:英国与世界,10000年的历史》(以下简称《地理即命运》)最近正式引进国内。
在《地理即命运》中,莫里斯首先将视野聚焦在英国,这个曾经创造了日不落神话,今天却在内外交困中迷失的帝国,继而延展至英国与世界的广泛关系,探讨其中关乎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
为美好社会构建政治地基
《地理即命运》是由斯坦福大学古典系英裔考古学家、著名畅销书作者伊恩·莫里斯在英国脱欧公投结束后为母国写作的大历史书。贾雷德·戴蒙德给该书的推荐语写道:莫里斯在大历史作品的趣味性和通俗性上,已确立自己的领导者地位。凭这两个卖点,人们就不会对《地理即命运》成为畅销书感到意外。
对不太了解英国历史的读者来说,《地理即命运》在许多方面都能迎合他们的兴趣。大历史著作视野宏大,对读者的通史知识储备要求不高,可读性强。莫里斯作为长期生活在美国的英国人,熟悉不同国家人的笑点,又对英国历史熟稔,还有常年客居他乡的“清醒”,由他来写一本给大众读的英国通史,自然十分合适。
伯纳德·波特等英国学者为《地理即命运》写作书评时都提到了一点:不要因为觉得书名或文章内容让人不适就放弃这本书。确实,在读到理查三世和托马斯·贝克特被“大卸八块”,恐怖分子每年杀害的人数少于因交通事故去世的人数,所以目前各国政府对待这一群体反应过度等内容时,我都动了放下这本书的念头。
但不能否认的是,正如莫里斯自己所说,这是一本为美好社会理想构建政治地基的探索之作。
三幅地图作为内容引领
或许对于考古学家来说,在非虚构作品中加入“脑补”,言语夸张,拿当前发生的事去类比几百年甚至上万年前的事是必要的。在引入科技手段分析遗存后,考古学家能获得许多精确可靠的结果,但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论或者建模,常常面对的是既不能被证成,也不能被证伪的情况,除非有关联度极高的其他证据作为支持。因此,要把极为有限的证据拓展成可读性强、容易被理解的叙事,很考验作者的创造力和对材料的组织能力。
在调用参考资源方面,莫里斯确实是一位高手。为了让《地理即命运》匹配“大历史”的身份,莫里斯不忘复述一遍“金发姑娘和三只熊”这个大历史作家常用的故事。为了让正文内容与“地理”的关系密切,以三幅地图作为全书三大部分的内容引领。尽管书中对于三幅地图的讨论很少,地图本身的代表性也很有限,他却用一种新方法带出了读者非常熟悉的历史分析。莫里斯引用的麦金德地图并不是最出名的一张地图,却与其对比了赫里福德地图里的世界观。这或许是为什么与赫里福德地图的世界观相似的地图并不少,比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记忆项目”的波伊廷格地图(该图能契合莫里斯对“最早的欧盟”的讲述),但莫里斯偏巧用了麦金德地图的原因吧。
不少读者在短书评里抱怨莫里斯过于频繁地使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权臣威廉·塞西尔提出的“外护墙”这个概念。莫里斯几乎没有给外护墙作出明确的定义,在第52页地图上则将之标注为从英吉利海峡以南一直到波罗的海以南的大片地区,从今天的法国绵延到波兰。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英国的防御线不在英吉利海峡和北海,这里是英国和欧洲大陆交流的高速公路,而英国是在欧洲大陆西北部。这个说法固然能对应都铎王朝晚期的情况,但从后文来看,他并不是每次提到外护墙都严格指称这片区域。从地图上外护墙的位置来看,它更像是为了和斯拉夫人的世界划清界限。他似乎在暗示的是,一个没有东扩的欧盟是英国所向往的,一旦欧盟超越了外护墙的范围,英国便会选择脱离。
由此回到莫里斯对这本书的定位,也就是从1万年的历史里为脱欧寻找原因。这种试图找寻英国例外论的做法和题目中的“命运”所具有的本质主义意味相互呼应,但在脱欧公投之后,类似的写作并不少见,莫里斯并不算“第一人”。把在2016年发生的、有偶然性的事件认定是岛国万年历史发展的必然,固然符合写作大历史的需要,不过也说明,这本书不仅是地理的产物,也是当下政治议程需求的产物。
读出新意又饶有趣味
《地理即命运》的确是一本能让人读出新意的英国通史,而不是严谨分析脱欧因由的报告。书的第一部分尤其值得一读。莫里斯发挥了自己作为考古学家的专长,极为详尽地讨论了文本史料匮乏时期的英国历史,使用了诸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假说、科技手段和想象力,注重环境、气候、生态和地理等因素,还搭配了有趣的个案讨论。相比其他英国通史书对文本史料开始逐渐丰富起来的10世纪到15世纪末的历史进行极为细致的讲述,莫里斯以各种统计数据取代了对王朝更迭的详细讲述,纳入了相当多社会史的研究成果。在讲述16到20世纪中期的近代史时,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样是基于考古发现的、与普通人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20世纪下半叶至今的历史被分到了全书1/6的篇幅,不时出现莫里斯的个人观察。整部书还穿插了作者人生经历、家中餐桌上的菜肴、失败的实习经历等个人经验。伯纳德·波特认为自己和莫里斯的经验相当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因此不能说它是有代表性的,但确实是有趣味性的。
读罢全书,深感这也是莫里斯带着乡愁给自己写的学术传记。他接受的中学教育,让他选择了一些迷思作为拓展叙述的依据;他接受的考古学专业训练,为全书增加了许多生动的案例;他年轻时的记忆和年老后走访故乡的经历,成了评判战后英国的依据。他想用自己的方法给英国脱欧这个看似荒诞的结果寻求解释,告诉读者这对英国来说没什么。他将写作的终点定在2103年,预言东方对西方的超越很难避免,因此拿出了那句在21世纪才火爆起来的二战动员词“保持冷静,继续前进”作为最后一章的标题,给西方读者打打气。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西方史学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地理即命运:英国与世界,10000年的历史》
[英] 伊恩·莫里斯 著
李阳 译
中信出版集团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这是一本为美好社会理想构建政治地基的探索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