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同源,是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标题,也是他首部自传的题目,更是他70多年人生路的感悟。
从年轻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赴法国深造成为作曲大师梅西安的关门弟子、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到中年痛失爱子、回到故乡隐居……他冷静、坦诚、自省地回顾了人生这条单行道上的悲喜交集。
陈其钢曾被法国媒体誉为“中国当代音乐之王”,如今的他更愿意做一个隐者,在音符与文字里表达内心的真我。
陈其钢的首部自传《悲喜同源》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遇到梅西安是个例外”
记者:这部自述是您的心灵史,如同您人生的交响乐。音乐与文字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触发人们的心灵共鸣。这一次的文字创作给您带来了哪些有别于音乐创作的体验?
陈其钢:音乐创作是纯抽象思维,我不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纯音乐作品来表达具象的或物质的诉求。这次回忆录的写作,让我有机会认真、深入地梳理自己对个人、家庭、婚姻、社会、历史、音乐教育及音乐美学等的思考,这些是在音乐创作中不可能完成的。
通过这些梳理,我感觉总结成文的思想可能不亚于我的音乐作品对于自己和他人的意义,它充实了我在音乐作品中无法言说的意识,并与我的音乐作品一起丰富了我的人生。
记者:33岁那年,您在法国留学时遇到了人生第一位伯乐——作曲大师梅西安。如今回望这段“奇遇”,有怎样的感受?
陈其钢:我1984年7月1日到法国留学,最初被分派到波尔多学习语言。到波尔多的第二天是个星期天,我和同学在街上找吃的,但没有一家商店开门,这时有一位骑自行车的老人停下来问我们需要什么帮助,他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他的家。这位法国老人曾是一位海员,曾经去过上海。我们自此成了忘年交,他对我关怀备至。
巧的是,他的义子是梅西安太太的学生。听说我想拜梅西安为师,他一开始很不解,因为在他看来,梅西安的音乐作品是一般老百姓听不懂的。但他还是把梅西安家的地址告诉了我。就这样,我给梅西安写了一封信。
四个星期过去,没有收到任何回音,我不抱希望了,像他这样的国际级作曲家怎么会回复一个来自异国的陌生年轻人的拜师信呢?
8月16日,当我打开信箱,竟然收到了梅西安的回信,他请我两个月后去他家。
这两个月里我做了充分准备,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面谈方案,甚至和同学反复模拟与梅西安的对话。10月22日,我如约来到他家,我把自己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学习经历都讲给他听,并诉说他对于我实现突破和改变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我当时想,这可能不是一个有诚意的学生来投靠老师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一种教育与另一种教育之间的对冲,它产生的结果很难预料。最终,梅西安同意做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