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妹到女总裁:是励志小故事,也是时代大故事

王莲从小的信念就是: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说:“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想象力丰富的壮年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因为贫困而辍学,王莲早早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改变命运。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为了寻梦,她来到上海这个大都市闯荡打拼。

在《王莲:成事在人》一书中,王莲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一个从打工妹到女总裁的励志小故事,更是一个记录创业者奋斗成长的时代大故事。

本文选自书中,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王莲:成事在人》,沈惠民著,学林出版社

1

眼看车窗外大片的绿色快速地向后退去,王莲心里空落的地方突然被一种乐观的情绪填满。如果不是这次聚会,如果没有遇见这位同学,如果这位同学没有透露“单位过完年正好要招人”,王莲不一定会说走就走去上海。这当然是机缘巧合,但更多的却是性格决定命运。

1992年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南方谈话成了宣言书,改革开放的势头由南向北来得猛烈。在上海,务工潮开始浪潮奔涌,几十万建设者开进浦东,架桥筑路、建厂造楼,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浦东新区开始崛起在太平洋西岸。上海成了国内外瞩目的一片热土。

王莲一家当年居住的四开间红砖房。

大都市的热情吸纳,像王莲那位同学这样的“现身说法”,吸引着更多浑身散发着活力、急于寻梦的青年农民工竞相走出乡村,汇入大都市“寻梦者”群体。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大时代彻底改变了王莲和无数“寻梦者”的命运。

2

可是,去上海这件事怎么向父母挑明呢?

当初去扬州,是因为那里有二姑夫,上海有谁呢?母亲早说过:“我也想你去上海,但那里你一个亲戚都没有,谁睬你?”

王莲心想:没亲戚怕啥,去了上海,自然会有朋友。

思前想后,她想出一“计”:先佯装去扬州,父母自然就会放心;其实是到淮安客运站后直奔上海。她心里暗自发笑:自己竟然还用上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兵法。

临出门,母亲在她口袋里又塞了些零花钱。

村口那座小木桥,平时每天不知要来往多少回,这次走过去,就不知何时再回来。王莲手提大包小包,过桥后不禁凝视片刻,然后一口气走出5公里路,赶到乡镇车站,排队买票坐上到县城的小巴。在县城车站接着排队买票,这才坐上开往上海的大巴。那辆大巴的车身有几条蓝色的横行条纹,尾部有部通往车顶的梯子,车顶部有个用钢条焊成的框架,王莲和其他乘客的包裹行李就堆放其中,再用镂空的大绳网罩住。

 

王莲背起行装,越过村口小桥,从家乡这条路,走向外面的世界。

坐在大巴靠窗位置,王莲好奇地观赏沿途的景观变化。大片的绿色快速地向后退去,建筑密度开始增加。车厢里都是些和她差不多年纪的人,或许也是离乡去大都市打拼闯荡的吧?这个封闭空间里仿佛蒸腾着新的希望。王莲这样想着,自己也感到好笑。

长途大巴一路向南奔驰了12个小时,终于进入上海长途汽车站。走下车来,王莲没感到疲惫,而是高兴得想跳,亢奋得想大喊一声——

上海,我来了!

3

懵懵懂懂中,王莲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上海成为创业热土,各路投资者纷至沓来,买地产、办实业、开工厂,直接推动着就业机会的递增。1997年1月,上海又出台“10项重点标志性产品振兴计划”,将电梯、彩电、摩托车、微波炉、冰箱及压缩机、空调机、洗衣机、食品、日化和服装等10项产品列为重点标志性产品,要求3年内重振雄风。

更多的生产任务,需要更多的流水线工人。工厂急着招兵买马,机器开足马力,去紧追时代的步伐。

有老乡说,杨浦区五角场的一家印刷厂在招工。王莲兴冲冲地找到这家印刷厂,对方爽快地答应她第二天就来试工,几天后她就被正式录用。

这家印刷厂主要为服装,特别是睡衣印制一些花样。这个工作看似上手比较快,但做精做好还是挺不容易的。比如在睡衣上印一个猴子图案,用模具对准要印的位置,机器一压,花纹图案就上去了,但新手一般都对不准颜色,很容易把图案印花。王莲初学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找出几次失败的原因,加上勤学苦练,王莲很快成为车间里成长最快的职工。

在生产上,王莲不仅手脚麻利、出错率低,还特别好学。她发现,要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有两个前提:一是认真负责地操作,这属于“后天努力”;二是模具一定要精准,这才是“先天条件”。流水线使用的图案模具都是印刷厂自己开发的,王莲做完手头活儿,就会跑去看老师傅们怎么开模。

同一个班次的工友这时都下班离开车间了,开模师傅抬头问王莲:“你怎么还不走?”

“回宿舍也没什么事,还不如在这里看你开模有意思。”王莲答道。

王莲天天下班过来观看,开模师傅点头对王莲说:“别看了,你过来帮我做个校正。”王莲喜滋滋地拿着废布,跟着师傅一起试颜色、对颜色、校颜色。

以前都是看开模师傅摆弄模具上的螺钉,直到自己上手才知道,看和做根本不是一回事。每一次不是螺钉“不听话”,就是颜料“到处跑”。王莲凭着悟性和韧性,就是“钻牛角尖”,不断试,不断提升能力。慢慢地,校出来的图案变得好看了,开模师傅惊讶地看着王莲:“在工厂里那么多年,还没见过你这样拼的女工。”

开模师傅于是向老板推荐王莲做试模员。

印刷厂老板是上海本地人,他之前就关注到,王莲下班后经常在车间里试模。他感觉除自己之外,王莲是厂里最关心产品的人,就经常在员工面前表扬她。眼下开模师傅提出要王莲当试模员,老板自然满口答应。

就这样,在流水线外,王莲又争取到了试模员工作。虽然收入没增加多少,但她在车间里的地位提升了。进厂才几个月,老板就让她带徒弟,让新进厂的工人跟她学。这种待遇,让王莲很有成就感。

4

在虹口区一家电子厂,王莲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她所在车间,主要负责把型号、参数等标识印到电视机插片上。日常管理流水线作业的车间主任,是一个与王莲差不多年纪的小伙子。此人脾气暴躁,只要看到员工操作失误,马上沉下脸,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车间里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挨过骂,大家私底下称他“暴君”。

王莲的这份工作,放到现在就极为简单,只要事先设置好电脑程序,就能管理整个车间几百台打印机,让它们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可当时还是1997年,操作打印都是纯人工。

这种由纯人工印标识的工作,需要脑、手、脚配合协调。在流水线上,脑子反应快,效率就高;手在摆放插片时保持稳定,成功率就高。要让打印机喷头喷出油墨,要靠操作工踩踏板来完成。这“一脚头”大有讲究:踩重了,油墨四溅,做出来的就是废品;踩轻了,只是淡淡的一道痕迹,字母没印全,也是废品。

打印机喷头下面,密密麻麻一排,全都是银针,也是人工操作:先要用切刀把银针切平整,再一根根插到打印机的喷头下。这很考验“手头”功夫,插的时候可能会漏插;切的时候又因为针太软,可能会漏切。前面做得好好的,到这里一漏,打印机的工作效率就会变得很差,甚至还会“罢工”。

王莲这个工作岗位看似简单,但要驾驭好设备,就需要有过硬的“手头”和“脚头”功夫,要有娴熟的技巧。在她看来,之前那家印刷厂是套印睡衣花样,眼下要在电视机插片上印标识,虽然工艺看似不同,但其实也有共性的东西,那就是责任心强、操作技术过硬。她下苦功夫从头开始学,丝毫不敢松懈。

开始时,她这个新手挨骂是少不了的:不是这个没弄好,就是那个没弄好,弄得心里十分紧张。每次一上工位,血压就飙升;下工位时,已经汗流浃背。每天上班,她总觉得这就是最后一工,收了工就要卷铺盖走人。好几个工友被骂惨了,哭着要换岗位,不管做什么,就是不愿意继续待在这个车间了。

王莲因为珍惜这份工作,就一直在忍,一直在琢磨操作工艺。她很快找出问题症结在于喷头。因为当时的喷头是海绵的,较有弹性,很难掌握平衡,操作时用力太大或太小,都可能导致流水线上的字母或数字标识印偏。

喷头没法更改,那就练好平衡。

早班是早上8点上班,王莲在7点15分已到车间。夜班的工友早早就把闲置的打印机启动起来,好让王莲一到就能上手练习。

王莲找了一些废片替代插片,反复用打印机去喷印,很快就练就过硬的“手头”和“脚头”功夫。“暴君”开始对她刮目相看,他在车间里大声说:“其他人越骂越不行,只有王莲挨骂之后,合格率明显提高,说明只有王莲把我的话听进去了,现在像她这样的人太少。要多几个王莲,还用我这么操心吗?”

不久,切针接连出错,造成报废率大幅提高,影响了车间的生产业绩。“暴君”接连骂退了好几个操作工,最后对王莲“委以重任”,点名让她去操作切针。

当时的流水线同时要用到多台打印机,型号不同,打印机排针方式五花八门。

操作切针时,要兼顾所有工作状态下的打印机,根据每台打印机的“个性化需求”,完成切针任务。是10根一起切、8根一起切,还是5根一起切,要听打印机操作员发指令。

切针是前道工序,如果这里“慢工”,到了流水线就会变成“停工”。但切针太快,又容易出错,不是切歪,就是切弯。所以快不得,也慢不得。

大家都明白,王莲也明白,自己一个人操作切针这活儿,挨骂“风险”很难避免。既然已被点兵,就只能硬着头皮,不上也得上。

果然,第一个星期,王莲总是犯错。特别是10根针一起切,因为在“一把抓”时对数量估算不足,每次不是多切一根,就是少切一根。

她及时找症结,第二个星期就迎头赶上,切针的准确率达到80%以上,这已是了不起的成绩。“暴君”相当满意,在班组会上破例表扬:“优秀员工有什么标准?看王莲就行。”整个车间的人都傻了,“暴君”平时不骂就算是表扬了,还没听过他这么夸人。

这一次,“暴君”还心血来潮去肯德基买汉堡包,奖励王莲一起吃。

这次打工经历,还让王莲开始学会换位思考:

“暴君”随意粗暴骂员工,自然引起众怒,但他工作压力确实大,每一次骂人也都是围绕着工作。再说这个“暴君”办事还算公正,一旦员工工作得到他的认可,他就会改变态度,比如别出心裁地奖励王莲吃汉堡包。所以,这里还有个沟通问题。“暴君”最大的问题是不懂得沟通,所以才动不动地骂这个骂那个。如能及时沟通找出症结,工作中的不少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

如果有一天自己处在“暴君”的位置上,自己肯定不会动辄骂人,但能否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呢?

尽管暗笑自己一个打工妹瞎操老板心,但她的性格就是这样,虽然生活压力大、工作环境艰难,但她依然在默默思考着,随时积累着。

5

很多年之后,当上省里和全国的“创业之星”的王莲,被邀请在表彰会上分享创业体会。她的发言朴实而充满激情:

当年媒体对王莲的报道。

从打工妹到创业者,我深刻感受到国家给予我们这些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打工者巨大的机会。

我们从农村低矮的房子走出来,第一次看到大都市这么高的楼,第一次看到这么宽阔的大桥,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用手机,很多很多的第一次,让我们懂得一个道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把脚下的路走好、走踏实。

一开始是就业路,可能会经历不顺利,但那时候我们还很年轻,一觉睡醒就是新的一天;再后来是创业路,可能会遭遇比就业路更多的不顺利,但我们仍然要走下去,因为我们已经不是一个人在走路了,这条创业路关系到很多人的就业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从打工妹到女总裁:是励志小故事,也是时代大故事

相关推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