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奖时隔2年多再颁发,获奖难度为何大幅提升?

国家科技奖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要求越来越高。

今天上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发。这是2021年11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后,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发国家科技奖。过去两年多来,国家科技奖的提名制度、评奖周期等经历了什么改革和优化?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奖,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上海获奖项目呈现什么特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科技奖励中心负责人。

获奖难度较过去大幅提升

“这两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国家科技奖的提名制度做了优化和完善,加强了党中央的领导,并对评奖周期进行调整,由过去的一年一次改为两三年一次。”市科技奖励中心负责人说,“今后,国家科技奖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要求越来越高。”

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改革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这份文件指出:要坚持公正性、荣誉性,重在奖励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控制奖励数量,提升奖励质量。调整国家科技奖评奖周期。完善奖励提名制,规范提名制度、机制、流程,坚决排除人情、关系、利益等小圈子干扰,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强化国家科技奖励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紧密结合,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

2024年5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决定》公布,修改内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重大事项,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党中央。”

从国办文件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可以看到国务院对国家科技奖的提名制度、评奖周期、奖励质量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优化举措,让中国特色科技奖励体系的“金字塔尖”具有更高的含金量和公信力。

在提名制度和机制方面,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提名工作较过去更为严格,要求压实提名单位和提名专家的责任,加强对科技项目及其完成人的审核把关。同时,由以往的各省区市不限额提名改为限额提名,名额根据过去3年提名项目的获奖率确定。

今天揭晓的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已显示出改革和优化的成效。从奖励数量来看,获奖项目与2020年度基本持平,但奖励质量显著提升。这是因为,2021、2022年度都没有颁发国家科技奖,相当于积累了3年的项目在角逐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其获奖难度较过去大幅提升,最终突出重围的项目可谓优中选优。

上海科技成果质量保持领先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此次共有49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连续6年占全国获奖总数的比例超过15%,体现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来,上海科技成果的质量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在一等奖项目中,上海有3项牵头完成的通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两个是医学项目,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创建外周-中枢通路修复肢体运动障碍的重大技术突破及理论创新”,体现了上海在医学领域的传统优势。特别是陈赛娟院士、陈竺院士、赵维莅教授领衔的创新团队,从事的是转化医学研究,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疾病提供了突破性治疗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

另一个一等奖项目是集成电路产业成果——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毛军发院士领衔完成的“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与应用”。面对国外垄断,他们自主研发出我国首套及系列射频系统设计自动化软件,实现了我国射频设计自动化技术基本自主可控,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核心技术国际领先,并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项目成果已应用于中兴、华为、中国电科等400多家企业,对多家跨国企业出口。

基于射频项目成果研制的系列射频三维集成组件。

国办《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国家科技奖励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紧密结合”。该项目体现了这一导向,走出一条集成电路技术自立自强的创新突围之路,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

在二等奖项目中,上海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涉及化学、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以及核电、热泵、建筑、中医药等产业领域,其中一些项目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或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跑”地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国家科技奖时隔2年多再颁发,获奖难度为何大幅提升?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