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美青少年交流光明正大,从未收到美国校方任何投诉

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收到过美国校方的任何投诉。

本月13日,看着近190名美国师生从上海登机回国,上海友协海外荣誉理事、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会长庄汉杰放下了心。过去半个月,美国青少年“青春同行”交流团走访中国五地,与同龄人交友,看到真实情况。

此行14所美国学校中,交流协会邀请了其中12所,覆盖7个州。“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学校、更多州的孩子来中国,看看中国是否真像一些媒体描述的那样负面。”庄汉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本月12日中美青少年交流会上,两国学生一起唱歌跳舞。从远处看,已经很难分清谁是中国学生,谁是美国学生。“两国文化不同、价值观不同是客观事实,因此我们更要让他们走到一起,这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庄汉杰相信,推动中美青少年交流光明正大,两国人民眼睛都是雪亮的。

来自美国的青少年学习“中国功夫”。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青年访华全在阳光下

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给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和各界友好人士复信中强调,希望更多中美青年相知相亲、携手同行,成为两国友好的新一代使者,为中美关系发展接续注入动力。

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成立于2015年。当年9月,习近平一行来到华盛顿州塔科马市林肯中学参观,林肯中学合唱团学生演唱了中文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英文歌曲《世界如此美好》。“人文交流在两国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民间友好特别是青少年间友好,非常关键。”此后,庄汉杰与当地友华人士共同发起成立这一交流协会,“总要有人走出第一步,把其他有心人带出来,一起推动两国年轻人交流”。

然而,美国还是有些人对青少年交流活动持不同看法。“我们访华活动完全放在阳光之下。”庄汉杰说,每次组织参访前,协会都会与美方学校进行深入沟通,告知对方活动目的与所有行程,打消对方顾虑。如果美国校方觉得某些行程可以优化,协会会尊重对方意见并进行调整。

这次“青春同行”中国行中,美方多所学校管理层及带队教师全程陪同,“我们在中国的所有活动都符合美国法律要求,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收到过美国校方的任何投诉”。

如今,虽然中美政治关系面临挑战,美国甚至将中国列入旅游警告名单,但许多美国民间、教育界、社区代表甚至政府官员依然支持青少年交流,庄汉杰从中收到积极信号。“这符合美方利益,我们要把活动做好。”

交流团的美国青少年正在上海纽约大学参观访问。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坦率直接中求同存异

“该怎么看待新能源车呢?”这是中国行中两国青年间的一次对话。大家交流中发现,中美政府的环保政策并不相同,但很快年轻人又找到共识——为了保护地球,应该多使用绿色能源。美国同学说,“当地充电设施不够,驾驶新能源车不方便”,中国同学建议,“可以多建充电桩,覆盖更多地区”,美国同学同意,但认为这在美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庄汉杰很喜欢这种坦率且直接的观点碰撞。“两国年轻人处理问题模式不同,美国学生喜欢‘一刀切’地直接解决方式,中国学生会全方位考虑。”中方学生直接说,“这样做会有后遗症”,美方学生则回应,“但这样做更干脆利落”……庄汉杰不去简单评判哪种模式更好,只是希望中美间这样求同存异讨论能够更多些。

采访中,几乎所有活动参与者都同意:美国青少年对中国的印象,来与没来过完全是两个样。此次中国行中,有美国学生会问陪同人员,“这么大的城市,为什么街上看不到流浪汉与瘾君子?”“为什么这里的商店这么安全,没有‘零元购’?”……

也有首次来华的美国青少年找到两国相似点。走访北京、石家庄、福州、杭州、上海等五地后,他们发现,与美国相似,中国也幅员辽阔;美国各州情况各异,中国不同城市民众习惯、城市风貌各不相同,但都在努力发展。

好感在此慢慢累积。庄汉杰统计过,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交了中国朋友,有的加了40个中国同学微信,也有的孩子邀请中国朋友一起与家人视频通话,还有的表达出来中国留学的愿望。

团员们在新天地的商场漫步观景。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打破中美间无形之墙

谈及未来美中青少年交流方向,庄汉杰提到了体育交流。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实现了小球转动大球,借助“体育”这一全世界共通语言,可以继续拓展中美民间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他介绍,未来会邀请美国学校体育团体来华,参加中国各地比赛。

此外,两国青少年还可以围绕环境保护、人工智能、扶贫、大健康、教育等领域进行观点分享,加深对对方国家的了解,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

“美国孩子回国后,会告诉家人朋友在中国所见所闻,由此可能改变周边人对中国印象。”与此同时,庄汉杰希望能邀请中国青少年来美国,走入当地高校与家庭,了解真实的美国社会,“美中之间的民间交流不应该只是单向的。”

当然,推动两国交流不是一两个社团就能够实现的。这个重大且光荣任务,需要中美间更多有识之士携手相向而行,通过做出有质量的民间交流,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

专访结束前,庄汉杰提到美国青少年中国行中印象深刻的一幕:一张乒乓球台中垒了一摞“纸墙”,中美球手各自从一边向“纸墙”发球,不久后“墙”就倒了,双方选手可以球来球往,“我们未来要做的就是继续努力,打破横亘在中美间的无形之墙。”

来自美国的青少年和上外附中的同学切磋乒乓球。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推动中美青少年交流光明正大,从未收到美国校方任何投诉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