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戏曲工作者同志们,我们大家努力学习,努力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通过不懈的艺术实践,实现艺术改革。”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声音在剧场响起,“我们一点一滴贡献给予人民,人民绝不会忘掉我们。”1月1日,《海上传麒》纪念周信芳诞辰130周年主题晚会在天蟾逸夫舞台举行,拉开系列纪念活动大幕。全国各地麒派传人、京剧流派名家以及深受周信芳影响的其他领域优秀艺术家们齐聚一堂,演绎《打渔杀家》《斩经堂》《明末遗恨》《文天祥》等,展现“麒学”对中国戏剧的深远影响。
周信芳之子周英华赶回上海参加纪念活动,他表示,“京剧是国宝,麒派京剧艺术应该好好发扬光大,传播到全世界。”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表示,现在麒派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老院长周信芳“为人民而创作”的演剧精神贯穿于上海京剧院各新编剧目如《龙潭英杰》《武帝刘彻》等。
上海京剧院麒派名家陈少云爱读《周信芳全集》,周信芳在《谈谭剧》提到“老谭演戏,种种意态,难以笔墨描写,大抵色色兼能,无能不备,学谭真非易易也”,尤令陈少云难忘。陈少云说,“周大师观摩大师谭鑫培各类剧目,并得到他的指点。在看与学的过程中,他领悟到谭大师表演的精髓,就是要刻画人物。谭鑫培是周大师的偶像,周大师还向王鸿寿学,向孙菊仙学,向汪笑侬学,向李春来学,别人好的东西,他都学,不知疲倦,毫不满足。”
陈少云在舞台 上海京剧院供图
梁谷音等名家助阵 上海京剧院供图
下台后,陈少云与老伴又像往常一样坐在侧幕,紧盯学生们演出 诸葛漪摄
作为上海京剧院第一任院长,周信芳的演剧精神被上京演员们铭记于心。“老院长心中始终装着观众,直至他的晚年,还在创作新戏,打磨成名之作,精心修改传统戏。有人把整理传统剧目比作医生治病,老院长认为,医生不能把病人变成另一个人。整理传统剧目,也必须在原来的戏的基础上着手,不宜大拆大卸,弄得面目全非。他提出,一方面要保留艺术特色,另一方面要改去思想内容上的毛病,必须既胆大又心细。” 演员安平说,“老院长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流派,他的演剧观念引领着我们创作、探索、开拓。”
1962年,周信芳在《继承和发展戏曲流派我见》中写道:“继承流派从字面上看,很可以解释为原封原样,一丝不走,照模脱模,把流派传下来。如果真的有人照这样去做,将得到什么结果呢?那恐怕就不是什么继承流派,而是对于流派的一种伤害了。” 演员严庆谷说,“艺术家的首先任务要演活人物。老院长一生追求和恪守的是表演艺术的根本,这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来说,是超前的。但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局限于此,还取决于他对人生正确的感悟,对社会的关注,对民众的关爱。具备了这些,艺术家演的人物,才会让观众感动,才会净化观众。”
晚会节目异常丰富,展现周信芳演剧精神 上海京剧院供图
“不仅老生学麒派,花脸学麒派,旦角也在学麒派,甚至其他艺术门类的演员都在学麒派,直到今天,还有不同的人投入麒门。”演员熊明霞说,“老院长说,继承的目的是为着发展,不是为继承而继承。继承,不但要把这个流派的艺术学下来,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风格、新流派,要发展这个流派本身。他的话激励我在艺术道路上不断守正创新。”
“体会、学习前辈大师的创造之路,启迪我们每个人的艺术领悟,促进自我成长。”演员傅希如记得,“老院长曾说,‘我早年演出于各地,无论人家鼓励,或批评、指导,甚至教训我,我都接纳了下来。’从老院长身上,我学到成才没有秘诀,只有苦干。”
来自全国各地的麒门弟子异口同声,“他忠于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开拓进取。”
后台异常忙碌 诸葛漪摄
1月2日、3日晚,上海京剧院麒派弟子将集中展示经典折子《投军别窑》,麒派经典剧目《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等。1月4日下午,《周信芳画传》将在上图东馆首发,许多资料首次面世。1月4日、5日传承版海派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上、下本),由原版艺术家陈少云、史依弘等担任艺术指导。在沪演出后,上海京剧院将赴周信芳故乡宁波参演“周信芳戏剧季”,在宁波逸夫剧院推出2场麒派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