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以对戏曲片段《定军山》的拍摄宣告诞生,此后戏曲一直伴随着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戏曲故事、表演、音乐等都深嵌于中国电影的血脉之中。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由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新时代戏曲电影研究”暨滕俊杰戏曲电影研讨会5月25日在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举行。
戏曲舞台演出如何进行电影化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科技、新技术如何创新融合?与会专家以国家一级导演滕俊杰创作的一系列戏曲电影为例展开探讨。
《曹操与杨修》拍摄现场
滕俊杰共执导8部戏曲电影,包括《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捉放曹》《锁麟囊》等6部京剧电影,以及沪剧电影《敦煌女儿》、昆剧电影《邯郸记》。在他看来,戏曲电影创作要以观众为本,考虑当下年轻人的审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刘海波发现,沪剧电影《敦煌女儿》让年轻人看得津津有味,也在于这种新的生活题材让新观众产生共鸣。
《敦煌女儿》中用了大量实景,马车、道具等都是实的,演员身着时装,只是用唱腔的方式把情绪、剧情传达出来,让这部戏曲电影有了现代音乐剧的味道。影片中有一段“三击掌”的重头戏,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沈嘉熠注意到,这场戏中滕俊杰将舞台版的部分唱段改成念白,演员调度也呼应舞台空间的表达,既不削减程式,又符合电影叙事的节奏。
《敦煌女儿》
筹备拍摄《霸王别姬》时,滕俊杰到上海影城等多个地方独处沉思,将自己融入京剧中的角色,想象电影院观众如何在电影叙事和视听中获得享受。作家、翻译家、影评人赵建中认为,从观众视角来考虑问题也是滕俊杰戏曲电影的一个特点。“他从电影的摄像、影像叙事、角色调度、人物表达、舞台美术、视频效果等方面入手,用电影模块式的手法和最新科技为京剧加持,从而呈现戏曲美学与电影美学融合叠加后的效果,推动京剧电影走出国门。”
“经典永存,关键是怎么创新。”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黄一迁发现,年轻观众也能从《曹操与杨修》中找到共鸣,插上年轻的翅膀,戏曲电影创作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万传法认为,滕俊杰执导的戏曲电影呼应当下新时代要求,找到了传统戏曲电影现代化道路的有效方式。比如《捉放曹》中,王珮瑜饰演的陈宫出门时的段落使用了电影调度,曹操去杀人时,既保留了戏曲舞台原有的步态,又具有电影美学效果,把舞台场面调度和电影调度做了有效的结合。“这种中间美学介于传统和先锋之间,是戏曲表演和镜头融合贴切的转化。”
《邯郸记》
《捉放曹》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教授黄望莉认为,中国戏曲和中国电影彼此相互滋养,电影技术一直是戏曲电影要寻找的支撑。比如当年费穆想用电影的方式记录梅兰芳的《生死恨》,就是想探索中国彩色片的拍摄。在滕俊杰的一系列戏曲电影创作中,让青年观众、世界观众看到戏曲之美,依靠的也是3D、4K、8K等技术的探索,“回望新时代戏曲电影发展之路,无法回避技术发展对戏曲电影的影响。”
除了电影作品,滕俊杰还创作了《致敬与前行:新京剧电影创作概论》一书,参与戏曲电影讲座,推出电影相关衍生品等,推动戏曲电影走出国门,到海外传播,形成了全产业链上的探索。“上海应该有自己戏曲电影的样式和作品,承前启后,激励年轻创作者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制片人、国家一级导演崔轶说。
当下,戏曲电影的生存状况值得思考。“故事片投资往往动辄几千万到上亿元,而戏曲电影的成本少得可怜。”在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看来,“低成本”导致滕俊杰的一系列戏曲电影存在美中不足的地方,但每部影片仍有“新花样”,从技术到艺术坚持不断创新难能可贵。在三年前拍摄的昆剧电影《邯郸记》中,还用人工智能做了一分半钟的片段,这也是国产片中较早使用该技术的。
现场照片
现场照片
“戏曲电影是我的事业,之后我还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滕俊杰还记得,三年前自己和导演郑大圣讨论过戏曲电影这种类型,最后结论是两个字,“很难”。“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戏曲是宝藏、富矿,希望能用新的科技、新的开采方式将它更多挖掘出来,让它拥有更多可能性。年轻人也许没有去过剧场,但一定去过影院,用电影方式做桥梁,让年轻人接触到中国的戏曲,帮他们找到美妙的感受,再回去剧场看实体表演,感受戏曲不可替代的呼吸感,是我的最终目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中国新时代戏曲电影研究”暨滕俊杰戏曲电影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