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间潮涌》到《海上繁华》,再到《东方璀璨》,三卷《上海简史》为上海简笔勾勒从新石器时期到当代的整个历史概貌。
一条主线:
重视商业,重视开放
记者:第一次拿到《上海简史》时,其实挺让人意外的,以为会是皇皇巨著,没想到是很轻巧的三册书。要把上海的历史,尤其是上海的复杂性、多元化,用尽量精简的文字说清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熊月之(《上海简史》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的历史曲折多变,上海的文化丰富深邃。曲折多变的历史,需要有多种方式的呈现;丰富深邃的文化,同样需要多种角度的阐释。上海这座城市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独特的魅力,有它独特的、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东西。怎么把这些“独特”呈现出来?三卷本既各有侧重,又牢牢抓住核心本质,这样就能写得简要。
三册书是这样划分的:第一卷《云间潮涌(751—1843)》,讲述近代以前的上海地区历史,重点阐述上海的资源禀赋、人文特点与开放传统;第二卷《海上繁华(1843—1949)》,讲述近代的上海地区历史,重点阐述上海何以由一个普通沿海县城,在百余年间跃升为国内最大城市与国际著名都市;第三卷《东方璀璨(1949—2019)》,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19年的上海地区历史,重点阐述上海在不同国际国内环境下如何持续发展,如何彰显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如何成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虽然分工不同,但有一条主线贯穿三册——纵观上海的历史,要总结其人文特点,概括地说,就是重视商业、重视开放。从公元751年上海建制以来,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上海有三次开放的高潮:一是宋元时期,在海上丝绸贸易的带动下,上海地区不但得到开放,而且迅速兴起;二是近代的被动(迫)开放,即1843年上海开埠通商至1949年上海解放;三是从1990年开始的浦东开发开放至今。在这三个高峰时期,上海都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让上海成为今天的上海,也奠定了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从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到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得益于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浦东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曾经老旧的上海得以焕发新生,从“后卫”再次回归“前锋”,奋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我们编写《上海简史》(三卷)这套书,旨在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梳理上海历史。虽然这套书意在简明扼要,但里面运用的资料一定是可信的,所有呈现出来的史料都是经得起考证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建设应该既包括硬件建设,也包括软件建设;既包括经济方面的建设,也包括文化方面的建设。“为人民”同样也是,我们既要提供硬件给人民,也要提供软件给人民,提供文化营养给人民。我们要让人民了解上海、热爱上海,包括老上海人,也包括新上海人,还包括那些只是到上海来旅游的,或者仅仅是对上海有兴趣的人。我希望这套《上海简史》是他们了解上海最便捷、最可靠的入门书籍。
《上海简史》(三卷)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从城市历史脉络中了解,上海如何成为今天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