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短视频“火”了,可它真的能“重塑”乡土中国吗?

短视频,正在将乡土中国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

 

这是普通的一天,在贵州省德江县焕河村,张金秀奶奶正在烧柴做饭,而与此同时,数以千万计的“点赞”从互联网平台上涌入。执掌镜头的贵州青年丁浪意识到,短视频,正在将乡土中国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

以上场景,是《芝草无根:乡土电商观察》(以下简称《芝草无根》)中的一幕。这本书以丁浪为主角,用细密的日常编织出了一个传统村落的“跨越式”发展历程,亦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数字化浪潮之下,乡土中国所经历的变革。

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乡村的生活面貌和经济结构?如何赋予乡村青年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如何让面临人口流失与产业凋敝的乡土空间找到振兴的新路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芝草无根》作者之一田丰对话,一起先回到故事的地点——焕河村。


《芝草无根:乡土电商观察》
 

【主人公自述】

丁浪在拍摄素材

我叫丁浪,是一名80后,小时候生活在贵州省的一个县城。那时候,县城周边的生活和农村没什么两样,我每日都需要打水、劈柴、烧火做饭。

我家旁边有一条国道线。小时候,我最喜欢站在马路边,看着来往的车辆,却不知道这些车、这些人要到哪里去。读书之后,我看到这些车辆的挡风玻璃上会用加粗的字体写着“到贵阳”“到东莞”“到深圳”。这些地方我都没去过,于是,结合着电视里的场景,我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

考上大学之后,我终于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在这里,我尝试了很多新鲜的事物。

我在大学里自学PS(图像处理),几乎借遍了图书馆里所有的书籍和光盘。毕业时,国内的电子商务“风头正盛”。很庆幸,钻研PS的这个决定,为我做电商运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于是我到了表哥在江门的鞋厂,开始负责电商的宣传和运营,每天12小时的工作让我迅速积累起丰富的电商运营经验。也是从这时起,我逐渐对“流量”有了些敏感度。

2015年左右,带着外出闯荡的经历和一点积蓄,我决定回乡创业。见证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对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有了一定的信心,我希望能带着新的技术和新的思路,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遇到焕河村之前,我一直在电商领域摸索,也连续经历了几次挫败,不过,我相信内容+电商的模式能成功。直到2016年,我们运营的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描绘乌江河畔妇女劳动的故事火了,我们售卖的本地的特色农产品有了起色。

不过,生鲜产品的运输局限性比较大,公众号带货的“流量”也逐渐见顶。这时,我们一直在等的新风口出现了。短视频一出现,我就有了判断——“带货”会是大势所趋。于是,我第一时间学习了拍摄与剪辑技术,并深入了解了相关平台的规则机制。

再后来,我就带着电脑和相机入驻了焕河村,遇见了张金秀奶奶,终于我们也做出了“爆款”。我至今依然记得,一个奶奶蒸紫薯饭的视频,阅读量达到2000万,紫薯爆单5000单。

现在,我们已经布局了自己的内容矩阵,培养的新主播也受到大家的欢迎。但对于我来说,焦虑依然如影随形。在互联网时代,流量瞬息万变,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迎接变化、顺应变化、把握变化。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养活自己,才能不断为乡土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乡村短视频“火”了,可它真的能“重塑”乡土中国吗?

相关推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