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松弛感的时候,64岁的余华在说什么?

“如果只有旷野没有轨道,这个旷野太辽阔。但如果只有轨道没有旷野,这个轨道会太狭窄。”

三亚阿那亚社区,伴随着最后一缕晚霞余晖与习习微风,余华与千余名读者一同分享了新书《山谷微风》首发。这本散文集收录17篇余华自1984年以来的创作,还包括今年元宵节,他在三亚小住期间新完成的12篇散文。

《山谷微风》在三亚首发

“写散文,因为有一个回忆的支点。”小说家余华的这本散文集,更像是他自己的回忆录,浓缩着对过往人生经历的重要感受。

“紧张还是放松,都是生活给予的,什么时候给予什么,是生活的意愿,我们没的选择,只有接受。”摘自书中散文《库斯图里卡的鞋带》的这句话写在书的腰封上。这份松弛感,或许也是余华的生活态度。

余华新书《山谷微风》

向莫言投稿,妙哉此风

谈到余华,另一位当代重要作家莫言,几乎成为自动“联想词”。两位作家的“相爱相杀”近年来一直是网友热衷调侃的话题。在莫言的签售会上,他看到读者带着余华的《活着》,便“贴心”地在书上签下余华的名字。余华这本新书首发的抖音直播间里,也有读者打趣,“余华能不能帮我要一下莫言的签名?”

事实上,今年4月,《山谷微风》这篇散文就在莫言的公众号上率先与读者见面,余华向莫言的公众号“投稿”,莫言为之写下按语《妙哉此风》。不同于莫言写过的龙卷风与台风,余华在三亚感受到的“微风”不具破坏力,而像他“少年时期在炎热夏天里寻找的穿堂风”。从这里的联想开始,余华在散文中开始对童年、中年与成长经历的回忆。

《山谷微风》在三亚首发

只要写作,就是回家

年纪渐长,余华感受到记忆力衰退的悲哀,必须立刻拿手边的旧信封或拿手机的备忘录,记录下灵感与生活中的细节。“我就跟苏童说,我最近记忆力不行了,苏童说我五六年前就这样了,我心里很高兴。”余华拿另一位文坛老友苏童开玩笑,“苏童常常给我这样的安慰”。

生活中的细节可以展现时代的风貌,看到笔记,余华就能回忆起那个时代的风貌,便能写下去。“我希望有一列记忆的火车打开车门后,往事哗哗哗地从车门里出来,比火车站还要热闹,比高铁站还要多的人涌出来。”

另一篇散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余华对故乡海盐的回忆。“我后来才发现,我们杭州湾的海水是不蓝的,最好的地方就是绿色的。”中学时,余华相信课本上所写“海水是蓝色的”,他以为只要游得够远,便能看到蓝色的海水,但离海岸线越远,他看到的海水反倒成了绿色。他仰躺在海面上,随着回岸流观察天空,当他发现岸上的灯光让天空的光亮出现变化,看到远方星星点点的灯光,他感动了。

“我们在海湾里,四周都是岸,海流会把我带回家,带回海岸线,而不是带到太平洋。”即使过去了几十年,余华回忆这段经历时仍带着些劫后余生的庆幸,“假如没有海流的话,我很可能游到一个让我游不回来的地方。看起来海流是坏事,但有时候,坏事也是好事。”

要有两种对立的东西同时存在于生活中

因在外形上的不拘小节,余华被网友调侃为“潦草小狗”。不过,他面对人生的态度并不潦草,即使踏上并非自己选择的舞台,他仍相信人可以靠自己改变人生剧情的走向。

“有时候台词是可以改变剧情的,因为我自己写小说,我是有这个感受的。我有一个构思,但写着写着,里面人物的某几句话就把结局给变了。”余华觉得“改”是好事。当他参演贾樟柯执导的纪录片时,贾樟柯提议,用滤镜把海盐黄色的海水变蓝,余华说了自己小时候游离海岸,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故事。贾樟柯说,“太好了,你能不能把这句话重新说一遍?我们的电影不叫《一个村庄的文学》了,就叫《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在三亚的山谷中生活了四个多月,余华第一次觉得海口是个大都市。他认为,“松弛感”也是一样。“只有感受到紧张后,你才能感觉到松弛。反过来说,一直松弛以后,才能感受到紧张带来的一种乐趣。”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上海,进入高级酒店要穿皮鞋,所以,他当着门卫的面,脚上穿着皮鞋,手里提着拖鞋进酒店。

余华

时过境迁,现在在三亚,虽然“拖鞋可以从这个元旦穿到下一个元旦”,64岁的余华不再穿拖鞋,必须穿着长裤和袜子防止着凉。

余华觉得,这就是生活。“如果只有旷野没有轨道,这个旷野太辽阔。但如果只有轨道没有旷野,这个轨道会太狭窄。”要有两种对立的东西同时存在于生活中,如此,人们才会活得有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当我们说松弛感的时候,64岁的余华在说什么?

相关推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