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检索力,你看到的只能是智能工具推送给你的世界

坚守一些‘无用’的知识,让搜索稍微慢一点

众所周知,我们处在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包围的时代,算法推送、智能工具让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信息不对称、信息茧房等特有的“信息差”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检索力”的核心是“把握信息主动权的能力”:如果你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没有质疑系统、多方验证、独立思考的认知,没有多维信息源的积累以及评价分析信息的能力,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就只能是搜索引擎和智能工具推送给你的世界。

这也是《检索力:打破信息差的科学方法》(以下简称《检索力》)的创作初衷。本文为该书的编辑手记。

“从0到1”的挑战

2020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抱着这里面可能会有好选题的想法,我仔细浏览了一遍名单,发现了武汉大学龚芙蓉老师的一门课“信息素养与实践——给你一双学术慧眼”。“这门课程力图解答在数字时代被‘算法投喂’的我们为何要把握‘逆风而行’的搜索主动权,掌控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掌控;这门课程想让埋头做研究的学子们抬头看天,体味信息素养的训练过程是塑造一个人情趣盎然,对新事物永远抱有探究精神的过程……”这样的课程目标顿时吸引了我,加上课程框架条理清晰、充满趣味,于是将这门课做成一本帮助广大读者掌握科学的信息检索方法、提高信息素养以走出“信息茧房”,同时有别于教材体例的大众图书成为我心中的念头。

但因为种种事情的耽搁,直到2021年,我才辗转联系到了龚老师。龚老师对我的想法很感兴趣,这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能够为学生上一堂精彩生动的课与为读者写一本通俗易懂的好书,这两者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然而,兴趣归兴趣,龚老师也表达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她的担忧。在目前的高校评价体系内,高校老师写一本市场化的图书可以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一方面,写一本书至少要一两年的时间,出版最快也要半年,时间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在现有评价标准中,市场化图书的学术价值和对职称评定的加成远不如高质量的期刊论文。这使得一些有潜力、有能力的高校学者在面向公众写作时不得不细细掂量一番。在经历了感兴趣、犹豫不决、想要放弃等一系列思想斗争之后,龚老师最终还是接下了这个任务。后来,她在本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对于在大学教通识课的我来说,课讲得‘有料、有用、有趣’一直是最终理想,而最后的这个‘有趣’便是难度极高而对主流学术评价无用的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学术大众化’的理念,却容易背负‘学术被降维’的误解。终归,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许这样的理想偶尔会受到一些嘲笑,但多年下来终归也是有所收获,在真正‘成人’的教育中,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结合应该是最好的图景,我对自己付出和收获的一切都充满感激。”

对龚老师来说,实现“从0到1”不是件容易的事,其间伴随着无尽的焦虑和未知的挑战,但她仍然选择迎难而上,这靠的不仅是勇气,更多是深耕检索领域20余年的实力。令人欣慰的是,尽管《检索力》才刚刚开始接受图书市场的检验,但龚老师所在单位已经对这本书给予了肯定,这未尝不是今后学者著书的一种趋势。

“钥匙”和“彩蛋”

在《检索力:打破信息差的科学方法》一书中,“钥匙”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比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钥匙的文献线索”,以及“我希望大家看完这本书,拿到的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真正能够完成复杂任务的钥匙”。提到信息检索,大家脑海里最先出现的意象应该是放大镜,即用放大镜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而“钥匙”这一意象更加侧重于精准度和匹配度。为此,在《检索力》的封面上专门设计了将钥匙嵌入放大镜的图案,意为信息的海洋往往泥沙俱下,仅用放大镜大浪淘沙是不够的,还要用钥匙实现沙里淘金,这才是科学检索的目的。

为了能够让读者顺利拿到这把钥匙,体会到检索的趣味和信息素养的核心内涵,龚老师在案例选择和叙述手法上尽可能贴近读者心理。在审稿过程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案例当数“一句张冠李戴的马克思名言”。这一案例以一段耳熟能详但出处存疑的名言入手,坚持不盲从、不迷信权威的原则,演示利用不同检索工具一步步找到真实出处的全过程。在揭开真相的那一刻,仿佛云开月明、迷雾尽散。正是这个案例,让我真正感受到检索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不少读者也对这一案例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他们因此有了继续阅读、深入探索的动力。此外,“飞在天空中的美丽数字”“最温暖的大数据”“科学家的午餐会”“屠呦呦的礼物”等案例也同样引人入胜。龚老师将专业的检索流程演化为一个个有趣的检索故事,无形中消解了检索的枯燥和烦琐,让读者置身于推理破案、抽丝剥茧的氛围中,进而认识到走出“信息茧房”虽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但通过系统地学习、科学地实践,同样能够拥有破局的勇气和能力。

2023年新年前夕,龚老师发来微信,说想在每一章的章末加点引申的内容,帮助读者总结回顾本章知识,同时也可以进行实践,但具体应该放点什么好呢?我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将本章涉及的检索工具包括数据库、网站、纸质工具书等进行汇总,并简要概述每一种工具的特点;二是推荐与本章内容有关的图书、影视资料等;三是设置一道练习题,并给出解题思路。考虑到篇幅,最终选择汇总检索工具并给出习题。龚老师说,在每章章末汇集检索工具是帮助读者将书读“厚”的极好方法,而对于《检索力》这样一本指导性、实践性很强的工具书来说,习题的存在同样必不可少。她将这一部分内容命名为“文末彩蛋”,希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发现正文中被忽略的有趣细节,收获惊喜,加深印象。

AI时代,步履不停

2023年3月,OpenAI发布了ChatGPT-4语言模型,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瞬间席卷全球。不久后,龚老师说想在初稿的基础上加一章关于AIGC的内容,探讨ChatGPT对信息检索的影响,我非常支持这一想法,相信读者也会期待这一部分的内容。

于是,《检索力》的第七章“演练(下):人工智能新玩法”就罗列了运用ChatGPT进行检索的诸多案例,涉及生活、工作、科研等不同场景,例如“如何约心仪的女孩吃饭,要显得有礼貌,即使被拒绝也不觉得尴尬”“综合商业大佬的观点,为想在校园开连锁串串店这一决策提供独特意见”“分析近5年全球领域医工融合的主要研究方向”等。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AI解决现实问题,她总结了“代入角色”“分解与启发”“换一种语言”“构成完整的主题体系”等方法,结合相应案例,读者可以掌握向AI提问的正确方法。但由此读者可能会产生疑惑:AI如此强大,为什么还要学习检索?直接让AI来帮助我们查找信息不就行了吗?在第七章第三节“能力的边界”中,龚老师展示了AI的“不靠谱”之处,包括虚假信息、数据泄露、学术不端等。比如,被询问“老舍”和“舒庆春”是否为同一人时,ChatGPT会给出错误答案甚至编造作家“舒庆春”的简历;再比如,通过ChatGPT查找文献时,其给出的文献可能根本不存在,但无论是标题还是格式,都足以以假乱真。因此,AI可以替代检索吗?AI查找的信息可以放心使用吗?我们的目的只是查找到信息吗?数智时代的信息素养到底意味着什么?寻找这一连串问题的答案,正是龚老师写作《检索力》的目的所在。

最近这一两年热火朝天、突飞猛进的人工智能让人们在感到惊喜的同时也受到了不少惊吓,最怕的就是被时代抛弃、被机器替代。但我很喜欢龚老师在《检索力》前言中说的这段话:“数字社会的发展已然迅速到等不及我把这本书写完,信息素养教育的热点就又发生了变化。但我希望在热点、流量和影响力的演化博弈中,自己是那个有限理性的个体,坚守一些‘无用’的知识,让搜索稍微慢一点。”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但检索的思维和理念将贯穿始终。步履不停,探索仍在继续。

《检索力:打破信息差的科学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没有检索力,你看到的只能是智能工具推送给你的世界

相关推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