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艺术

“新春战袍”背后有何密码?汉服产业哪里强?中国汉服产业发展报告首发

阅读(105)评论(0)

今年初,马面裙作为“新春战袍”销量狂飙突进,让改良汉服再次成为话题。汉服日益进入当代人生活场景,成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揭开汉服的流行面纱,洞察汉服的时尚基因,拼接汉服的产业版图,成为政府决策、行业急需和学界研究的共同课题。11月27日,由上海汉服版权中心主办的第三届汉服创意与汉服版权论坛在上图东馆举办,该中心编制的《中国汉服产业发

文学

张广智:“捧出地下的太阳,为你发热发光”

阅读(106)评论(0)

20年前,我曾为吾生李勇的博士学位论文《鲁滨逊新史学派研究》的出版作序。20年间,他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勤于笔耕、成绩斐然。一个月前,当我收到李勇厚厚的书样《对话克丽奥:西方史学五十论》时,不由心里重重地咯噔了一下,由此想开去,感叹不已。

淮北大地的奋勇者

淮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词家纪健生作《淮北赋》曰:“维今淮北,乃古相城……数朝郡治,

艺术

非遗成绘本,“金”系列为何成功

阅读(139)评论(0)

“非遗文创不应该是为了有而有,它应该是被需要而存在。”近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上,一本讲述上海罗泾十字挑花非遗技艺的精美绘本《金绣娘》吸引参观者。展览现场,罗泾新媳妇戴着兜头巾、捧着《金绣娘》阅读的场面,让人驻足。

一个根植当地的原创故事,一件充满生活气息的绣品,一段匠心独具的传承,让人们感受到

文学

汪品先:科学创新要有文化土壤,而这土壤不应该只来自西方

阅读(121)评论(0)

我们埋怨科技界缺乏创新精神,殊不知以语录为基础的应试教育,恰好就是创新的克星

2017年3月汪品先先生的一封信,是今日“书话”的缘起。

那个学期,这位时年81岁的院士自荐为全校本科生开一门名为“科学,文化与海洋”的公选课。同济大学官网上一封408字的公开信,是他向青年们发出的“邀请函”,观点尖锐、文字炽热。

“在我国,从科学院到高考,文、理之间都

艺术

98年小伙修古画上热搜:是书画修复师,也是UP主

阅读(154)评论(0)

俞明锐不是一个高产的UP主,因为修复一幅书画或一本古籍,短则大半个月,长则大半年。

然而,作为B站UP主“在下曼妥思”,他有35.6万粉丝,他发布的书画、古籍修复视频中最受欢迎的一条,观看量超过500万次。

循着导航抵达松江的一个文创园区,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见到了近日因为书画修复上热搜的98年小伙俞明锐。

俞明锐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书画修复专

文学

墨子:一双草鞋,他走出了不寻常的路

阅读(143)评论(0)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先秦时期是一个思想碰撞、文化交融的辉煌时代。这个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墨子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学识,成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涵盖学科广泛、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典著作。早在19世纪,《墨子》就已经成为世界汉学界的研究对象之一;15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多个

艺术

在长三角文博会,看传统文化焕发年轻活力

阅读(149)评论(0)

身着汉服的青年们,穿行于新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影音空间中;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漂浮起来,隔空“触碰”;二十四节气等传统元素,成了青年插画师们热衷描绘的题材……今年的长三角文博会上,不仅多家博物馆竞相亮相,传统文化也成为全国各地区展馆和企业展商们的重头戏。不仅许多年轻人在这些由传统文化创新开发的展品前排队参观,不少参展的传统文化项目开发者、非遗

文学

一场“以学生为贵”的教育接力

阅读(156)评论(0)

“以学生为贵”是车铭洲教授在教育生涯中始终坚守的理念,而这一理念又被包括李连江教授在内的车门学生接续传承。他们将这共同的精神财富,通过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等活动不断传播,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

2022年,《学者的术与道》出版;两年后,增补本再次与读者见面。不论是初版还是增补本,车老师都是贯穿全书的灵魂人物。车老师即著名哲学家、南开大

艺术

心中有音乐,万物皆乐器

阅读(142)评论(0)

佛跳墙、北京烤鸭、热爆明虾、松鼠桂鱼、水煮牛肉、竹筒野味饭……把一道道中国菜变成交响乐,听上去会是什么样?

去年此时,当梁皓一第一次去锦江饭店采风时,大厨们实在难以想象,这位95后作曲家究竟会写一部怎样的作品。一年后,当锦江饭店出品厨师长郭予文听到《热爆明虾》段落时,不禁感叹:“太形象了,就像油锅里油花四溅的感觉,一听就让我回到厨房。”

11

文学

这本书写的不是科学前沿,而是最基本、最有价值的东西

阅读(147)评论(0)

科普界有个说法:“哪里有科学,哪里就有刘兵。”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刘兵是个多面手,他的研究涉及科学史、科学传播、科学与艺术、环境伦理学甚至女性主义等领域,这也基于他大量的阅读。

作为一个多栖科学史学者,在采访中,刘兵讲述了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以下为刘兵的口述。

好与不好才是评价标准

我想先说说新书与旧书的概念。一般来说,新书是指刚

艺术

热门电影反哺音乐剧,《扬名立万》能扬名立万吗?

阅读(145)评论(0)

“故事、冲突、人物、事件,比不上一个耸人听闻的卖点……”北京歌剧舞剧院音乐剧团《扬名立万》正在上海大剧院热演。11月28日首演结束后,《扬名立万》将从上海启航,前往香港、成都等地巡演。紧接《扬名立万》,上海大剧院将迎来《海上钢琴师》《无间道》等原创音乐剧首演。卖座电影登上舞台,银幕大IP能反哺音乐剧吗?

相同故事不同感受

音乐剧《扬名立

文学

又10部网文入藏大英图书馆,《诡秘之主》梦幻联动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

阅读(130)评论(0)

当地时间11月21日,大英图书馆举行《诡秘之主》《全职高手》《庆余年》等10部中国网文的藏书仪式。这是继2022年大英图书馆首次收录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之后,中国网文再度入藏这一全球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

现场,阅文集团和大英图书馆正式启动为期三年的合作项目“数字时代下的文学”,内容包括定期组织中英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探索IP的文化共创与创新

艺术

最像摇滚明星的指挥家,库伦奇斯为什么这么火?

阅读(166)评论(0)

穿着风衣和短靴的指挥家提奥多·库伦奇斯坐在对面的沙发上,品了一口茶,靛青色茶碗上有一条金龙。

去年此时,这位充满明星气质的“鬼才”指挥家第一次带着一手创立的音乐永恒乐团来沪就轰动十足,那场演出被誉为“神演”,引发了长时间讨论。

无论视觉上还是听觉上,库伦奇斯和音乐永恒乐团都可谓“颠覆”。长发、紧身裤、耳钉和戒指,令库伦奇斯更像一个摇

文学

音乐的海洋里有许多“鱼儿”,每一条都会带来独特的视角

阅读(160)评论(0)

音乐,在哪个年代都不缺席,它总是能将丰富的情绪和深刻的思想结合起来,给人以情感的鼓舞和理性的力量。

3000年的音乐变革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创造力与艺术性的编年史。《音乐三千年》展现的便是音乐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融合共进的恢宏画面。它从乐谱的发明、歌剧的诞生、中西文化的合流等十余个主题,全面讲述了人类音乐3000年的变革史。

即便是

艺术

七仙女袁媛角逐“白玉兰”,明年电影《天仙配》开拍

阅读(210)评论(0)

11月20日,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袁媛和一级演员赵章伟主演、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经典剧目《天仙配》登陆天蟾逸夫舞台。袁媛角逐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赵章伟角逐配角奖。“每次来上海,观众都会在网上留言,第一时间抢票。”回忆四月来上海演出《天仙配》,袁媛说,“演出后,我看到同事拍摄现场视频,很多观众跟随《天仙配》剧情抹眼泪,眼泪没干又跟着笑,特

文学

上海又一重要理论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实操”

阅读(148)评论(0)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桥街道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什么抓手?可以做些什么?有什么可以改善和优化的空间?基于这些问题,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桑玉成撰写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操指南》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新书发布暨出版座谈会20日在上海市社联举办。

与会专家学者

艺术

田沁鑫执导,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推出《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

阅读(66)评论(0)

在黄浦江畔沉浸式赏剧,仿若置身于巍峨宫阙,感受文人的醉酒、欢聚、爱情……在深耕清宫馆藏戏曲精华的基础上,上海昆剧团与故宫博物院共同出品《太和正音——故宫昆曲萃集》(第一季),12月11日至12日将在上海北外滩友邦大剧院首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总导演,吴双、张艺严以及黎安、罗晨雪分别挑梁《江州送酒》《中秋奏凯》以及《长生殿·重圆》

文学

揭秘中国极地科考,冰与海的征程背后

阅读(52)评论(0)

“科学家和船长发生矛盾,听谁的?”“你们在南极考察吃什么?”11月16日,作为世纪火种汇科普·读书会之一,《冰与海的征程:“雪龙”号极地考察三十年》新书分享会在上图东馆举办,小读者充满童趣的提问让现场气氛活跃。

三十年前,1994年10月28日,中国第11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启程,开启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新篇章。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

艺术

马晓辉演绎《斑斓琴韵》:突破自我,追求至真至纯的生命表达

阅读(44)评论(0)

“准备这场音乐会,好像考了个博士,对我来说,是体力、技巧、表现力上的巨大挑战。”11月16日晚,上海民族乐团二胡独奏家马晓辉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奏响二胡传奇《斑斓琴韵》国风“新乐潮”专场音乐会。在这场时长120分钟的音乐会上,马晓辉演奏了近10首二胡协奏曲,作品时间跨度一百年。“这是对我艺术生涯重要阶段的一次总结,也希望能够让观众们感受到

文学

复兴的力量,是这最重要的四个字

阅读(46)评论(0)

“看完此书,仿佛拿着一张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地图,每一步都走得更加坚定有力。”一位普通读者对《复兴的力量——引领民族振兴的百年大党》的读后感,令作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党的二十大专家宣讲团成员王友明印象深刻。

从伟大建党精神的解读入手,《复兴的力量——引领民族振兴的百年大党》分为“时代之问:中

艺术

上海有艺 | 为一部戏赴一座城

阅读(34)评论(0)

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11月17日晚落下帷幕。最后一周,艺术节掀起小高潮,7天13部中外佳作迎来上海首演:皮娜·鲍什《春之祭》“非洲版”、蒙特卡洛芭蕾舞团《驯悍记》、艾夫曼芭蕾舞团《俄罗斯的哈姆雷特》、中国煤矿文工团《俑立千年》、上海戏曲学校《精气神共潮生——海派戏曲狂想曲》等音乐、舞蹈、戏剧、戏曲轮番登场。

文学

对郭店楚简进行整理解读,校正《礼记》的这处文字错乱

阅读(48)评论(0)

在中国,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简牍是主要的书写载体。就考古发现所见,简牍流行于战国、秦汉以至魏晋的800年间(约从公元前400年到公元400年),大致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的写本和刻本文献。简牍属于中国出土文献中的重要门类,在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脉络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珍贵可靠的文献资源」

考古学意义上的简牍发现,开始于2

艺术

为“人民城市”写下艺术注脚,近千万人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惠民活动

阅读(56)评论(0)

从黄浦的城市草坪,到临港的滴水湖剧院,从新天地的石库门到焕新归来的胜利电影院,从孕育艺术梦想的菁菁校园到与名家同台的艺术殿堂……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惠民触角深入城市肌理。近40天里,“艺术天空”25个国家及地区68台剧(节)目,线下参与观众超65万人次,32场直播吸引近千万人次观看。33项94场艺术教育活动覆盖全市近百所高校与中小学校,惠及6万

文学

从孟冬之明丽深沉,看中国人对景色的欣赏和理解

阅读(56)评论(0)

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大致是指立冬到小雪节令的这段日子。“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此时的天气,暖则犹存秋之韵致,寒则初显冬的凛冽。

立冬之后,江南地区晚菊未凋、早梅初放,明明是冬景却似春华,故又被称为“小阳春”。唐代诗人谢良辅有诗云:“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蕉绿橘黄,斑斓多彩,不亚于苏轼笔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

艺术

78岁俄罗斯芭蕾编舞大师艾夫曼:上海比我预想得还要精彩

阅读(41)评论(0)

“我的很多团员都跟我说过上海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和世界上的任何城市都不一样,所以,我很早就做好准备来看一看这座与众不同的城市。可是当我真正来到这里,没想到这座城市比我预想得还要精彩。”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创始人、编舞大师鲍里斯·艾夫曼说,“我通过宾馆房间的窗户看到了河,最让我惊讶的是那么多高楼大厦旁就有绿荫和花朵,钢筋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