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亮相奉贤区第四届爱宠节。它们身穿蓝马甲背心,胸口挂着贴有证件照的工牌,安静地坐在地上等待市民游客的抚摸互动与指令。
这是一群治疗犬,不同于警犬等工作犬或服务犬,它们大多来自普通的养宠市民家庭,“考证上岗”后,在有任务召唤时,它们才会出现在活动现场,为人们提供身体、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
它们更经常出现的场合,是在特殊儿童教育机构、认知症老人照料中心、医院肿瘤病房、临终关怀中心或养老机构等,帮助人们进行康复训练或缓解精神压力。
治疗犬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与自闭症儿童互动
在欧美国家,“动物辅助治疗”这样的非药物疗法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在国内,这仍是鲜为人知的小众赛道。
这些年,人们的养宠热情日益高涨。当狗的工具属性随着狩猎、看家护院等原始需求的消退而弱化,狗在宠物之外的身份与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处境,也时不时在人宠矛盾事件中成为舆论焦点,以至于人们常在探讨,一只家养的宠物狗,究竟能产生多大的社会价值。
2012年,宠物行为专家吴起带领团队建立国内首个PFH治疗犬公益项目,联合国内外自闭症儿童康复、养老机构、特殊教育专家研发中国的治疗犬培训、认证及辅助治疗应用课程。2021年,中国PFH治疗犬公益项目(简称PFH)组织总部落户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
这些毛茸茸的“志愿者”走进街道社区各角落,成为特殊教育学校自闭症孩子们的玩伴,为认知症中心的老年人找回脑海深处温柔的记忆,给临终患者的生命最后一程带去微光。
一只狗能发挥的价值,或许远超过多数人的想象。
特殊的辅助
2022年起,每学期开学,奉贤区惠敏学校部分自闭症孩子们都会有堂特殊的课。课堂上,小朋友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治疗犬拍档,在吴起和志愿者的引导下进行小游戏,配合老师完成某些功能改善训练。
比如,小朋友要学着跟狗狗介绍自己,再把狗狗介绍给其他伙伴,进而提升语言交流能力,逐渐融入群体;又或是跟狗狗玩叼球巡回、合作顶瑜伽球、喂食等,这能锻炼感统能力,提升注意力,学会指令执行;对于自闭症相对严重的孩子,通过抚摸狗狗,也能让情绪稳定下来。
“治疗犬介入课堂,对部分孩子情绪改善有比较直观的作用。”惠敏学校任课老师吴慧哲参与了多场治疗犬课堂,她告诉记者,班上曾有名情绪障碍相对显著的自闭症儿童,原本很难静下心,经常课堂中途突然跑了出去,人际交往上也很封闭。“但上了4次治疗犬课程后,她基本能够保证35分钟的课程都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听讲,在小动物的话题上,也能与同学有简单的交流。”
让狗狗辅助自闭症等特殊儿童的干预训练,是吴起开展治疗犬项目的初心。
时间回溯到2012年。那时,吴起还只是个在驯犬方面技能相对突出的程序员。某天,他将自己与狗狗配合默契的视频发布在网上,有位家长在下方留言称,自家孩子看了视频非常喜欢,希望吴起能带着狗与她线下互动。
“起初,这名家长没说孩子患有自闭症。孩子看上去正常,但注意力有缺陷,对外界沟通没有任何回应。”吴起回忆,那天他尝试了很多与孩子互动的办法,均不奏效。后来,当他小心地把狗牵到孩子身边,对方才终于像是被从自己的世界被拉回了现实世界,“能明显感受到她看狗的眼神和反应速度是不一样的。”在狗狗的辅助下,孩子这样相对集中的注意力,最终持续了将近半小时,效果甚至好过部分专业的干预治疗,令她的母亲非常惊喜。
“我没想到,狗狗竟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也是自那日起,吴起开始研究针对特殊儿童动物辅助疗法,同时梳理国外治疗犬的认证标准,试图将其引入国内。他辞了工作,带领团队创立了PFH,这是国内首家聚焦动物辅助治疗的宠物培训及认证的机构,初心就是让治疗犬成为社会公益服务中的一环,通过激发家养宠物的社会价值,将原本的社会矛盾问题转变成社会支持。
严苛的标准
在最初几年,这条路并不好走。吴起坦言,过去,允许宠物进入特教学校或诊疗机构做公益的先例,在中国十分鲜见。中国养宠群体比例低,再加之过往宠物攻击人的负面新闻,社会上有相当部分的市民对狗有抵触心理,也为项目推广增加难度。“我们最早合作的一家南京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园长虽愿意尝试,但其实自己也很怕狗。第一场活动,到场的家庭不足5组,不少家长只让孩子远远坐在边上,不轻易与狗互动。”
吴起意识到,从“宠物犬”到“治疗犬”,要建立信任度,只能靠给狗设置更严苛的从业标准,接受更严格的训练。
治疗犬训练
根据PFH公布的治疗犬的报考要求和考评项目内容,考试过程中,治疗犬需完成五项考核,包括服从性、压力测试、社会化测试、抗干扰测试和狗主人与犬只双方的综合能力测试。去年8月,这套标准也正式通过亚洲宠物展览会向行业发布,在一些考核标准上,甚至于远高于欧美国家。
此外,PFH还为志愿者和狗狗都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内容包括宠物行为学知识、动物辅助疗法原理、治疗犬活动实践等,这是欧美国家所没有的。而也只有通过认证的犬只才有资格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
治疗犬考试现场
在不少有意向将狗培养成治疗犬的志愿者看来,这项考核的难度堪称宠物界的“高考”。今年4月,志愿者安燃的宠物狗皮皮通过考核成为一只“实习治疗犬”。据她回忆,经过2小时的考核,初筛通过的20多只狗中,最终通过认证的狗不足5只。成为“实习治疗犬”后,仍需参加5次公益服务才能达标“转正”。
吴起介绍,每次展开活动之前,服务的犬只都要携带犬证,提前48小时进行洗澡、修剪指甲、驱虫等准备工作,并且有专门的督导去考查犬只的状态和行为模式,以确保服务对象的安全。“在这样的流程管控下,PFH的治疗犬在活动中没有出现过任何一次意外情况。”
治疗犬进入学校,缓解学生们的考试压力
柔软的媒介
在奉浦街道老年人认知障碍者日间照料中心,65岁的徐阿姨始终惦记着一只“雪白的,圆滚滚”的小狗。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年,认知症让徐阿姨遗忘了很多事,也因此变得沉默寡言。但吴起团队首次带着治疗犬来到中心开展公益活动那天,徐阿姨却突然指着白色的治疗犬Yoda哭了,说道:“啊,我以前也养过这样一只狗,我想它了。”
在那之后,每当吴起团队到来,徐阿姨都会摸着Yoda的脑袋,拉着志愿者们聊自家狗的往事。“其实她每次说的都是同样的内容,只是她忘记了我们,忘记她已经说过很多次,但她依然记得她曾养过的狗狗和Yoda。”
坦白说,相比药物治疗,医学上也很难量化治疗犬对于自闭症、认知症患者在记忆、语言功能、精神状况等方面能起到的作用。在吴起看来,治疗犬其实更像是温柔的媒介,让教师、医护人员的专业治疗和志愿者的善意能够更好地抵达到需要帮助的群体。
吴起告诉记者,针对认知症老人的改善目标,大多是情绪恢复和肢体复健,比如挥臂、行走。从经验来看,相比聊家庭、子女,从狗狗这个轻松的话题切入,老人们的表达欲会更强。国外也有研究显示,在狗狗的陪伴下,老年人的平均步数能有两倍的提升。“狗狗不会说话,但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达到改善的目的。”
吴慧哲印象最深的,是某次课堂上,一名自闭症孩子突然情绪失控,用力踢打了治疗犬多次。当大家手足无措时,有个同班的自闭症孩子“腾”一下站了起来,走到他面前大哭着说:“你不能踢狗狗的。”
这件看似理所应当的小事,对特殊儿童而言,却是奇迹般的进步。“对于自闭症儿童,很多事情光讲道理是说不通的。但通过治疗犬这个载体,孩子真切感受到了共情,学会反对暴力,尊重生命,这是很宝贵的。”吴慧哲说。
社会的微光
“回想起来,我有时对悠悠挺愧疚。狗的寿命不长,是不是让它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更好?”从悠悠成为治疗犬那天起,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主人陈颖心头。随着悠悠年岁渐长,参加的社会公益服务越来越多,陈颖或许有了答案。
陈颖坦言,悠悠晕车严重,但凡需要开车带她参加的活动,当天早上都必须对她禁食。在车上,悠悠仍会有干呕、止不住流口水等不适症状。可即便如此,在每场公益活动中,悠悠却仍能尽可能做到满分配合,热情回应每个指令。
陈颖带着悠悠参加公益活动
陈颖当然会心疼。但每当有志愿者项目召唤,57岁的她还是会带着悠悠冲在最前方。
陈颖一直记得在上海某肿瘤中心遇到的一个女孩小林,她是癌症晚期患者,特别喜欢小狗,人很消瘦。公益服务那天,小林特意摘掉了口罩,和每只治疗犬都拍下了合影,临别时还加了陈颖微信,希望远程看到悠悠的照片。但两周之后,还未等到陈颖再带着治疗犬前往肿瘤中心,小林就已过世了。
小林的妈妈说,活动那天,是女儿住院以来最开心的一天。因为化疗,小林变得很憔悴,不爱拍照。也因她的病,全家人总被笼罩在伤痛的阴影中难以自拔。悠悠的到来好像一束微光,将这些都驱散了。“她生病后,我很少有机会给她拍照。照片上的她笑得很灿烂,回想起来我也会欣慰,因为她人生最后的时光,不只有痛苦,还有快乐欢笑。”
这些暖心反馈让陈颖确信,悠悠的工作是能为他人带来幸福的,只要她们共同努力,可以为社会带来很多美好。
发挥家庭宠物的社会价值,让爱心延续下去,是很多志愿者将宠物培养成训练犬的初心。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通过PFH认证的治疗犬有将近300只,其中1/3来自被领养的流浪狗。
安燃的治疗犬皮皮就是只被弃养的比格犬,此外,她还救助了5只流浪狗。她坦言,让皮皮成为治疗犬,一方面是因它性格合适,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她救助狗狗的爱心,能在狗狗身上继续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无论是人还是小动物,都有能力去关爱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共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尽管PFH项目在国内已有了近12年的发展历史,在全国各地累积了近3000多名的志愿者,但相比欧美国家覆盖多种人群的治疗犬公益网络相比,国内通过认证的治疗犬仍显不足。“一方面,国内犬类的基础训练是被忽视的,能通过筛选的数量有限;另一方面,许多主人没这方面意识,科普和推广还需时间,”吴起补充道:“好在,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治疗犬的重视程度和认同感都在不断提升,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信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当一群志愿者,把心爱的宠物狗训练成“治疗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