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两栖舰艇短板,上海团队创造中国海军新速度

十年磨一“舰”,一朝试锋芒。

在中国国防军工事业历史上,2021年4月23日是个重要的日子,那一天,首型国产两栖攻击舰首舰“海南舰”交付入列,填补了国内该装备领域的多项空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随后不到两年时间里,“广西舰”“安徽舰”先后入列,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海军速度,形成了中国海军两栖作战的“拳头力量”,对于完善海军作战体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而研发设计这三艘战舰的,正是来自上海的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两栖战舰研发设计团队。

从零开始自主创新

2012年,我国最大的两栖舰艇是昆仑山舰、井冈山舰和长白山舰等3艘综合登陆舰,该型舰排水量约2万吨,能搭载气垫艇和直升机,甲板可同时起降2架直升机。而同一时期,许多国家都已拥有两栖攻击舰,大型的两栖攻击舰排水量超过4万吨,可搭载42架CH-46直升机,甲板具有9个直升机起降点,坞舱还能搭载3艘气垫艇。可以说,当时我国两栖作战力量与外国存在巨大差距。

“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第七〇八研究所两栖战舰研发设计团队作为我国两栖舰船主要研发力量,肩负重要使命。

然而,当时国内仅有研制综合登陆舰的经验,建造两栖攻击舰的经验为零,且国外的资料也是完全封锁的。研制两栖攻击舰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工程——它是具有全纵通飞行甲板的类航母船型,具备飞机、车辆、坦克、气垫船等多种搭载能力,这项工程涉及船舶、航空、电子、陆战装备、兵器、信息、雷达、机械等多个行业,其研制难度并不亚于航母。

没有任何现成资料,研发设计团队只能从最基本的标准规范开始,一点点调研、仿真计算、试验。比如消防设计可能是一个很小的点,但也耗费了巨大的精力。

第七〇八研究所两栖战舰总体主任设计师牟立伟介绍,设计方案要求战舰甲板上有六个直升机起降点,假设有两架直升机在起降时同时起火,消防如何保障?为了解决这一从未碰到过的问题,两栖战舰研发设计团队组织了国内船舶消防领域顶尖的大学院系和研究机构,在陆地上进行模拟试验,先是小尺度,再慢慢放大到1比1的真实比例,一步步验证消防设计的效果,最终确保两个点同时起火也能快速灭火。

争分夺秒突破关键技术

牟立伟回忆,当时最主要的压力是时间紧且试验量巨大。“必须把所有的风险在各种试验中释放掉,不能等真的船建好了才发现问题,那会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同时,解决技术问题也必须争分夺秒,不然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也就意味着战斗力形成要延迟。”

好在,整个团队顶住了压力,第一艘战舰从开工到交付只用了37个月,而国外同类型号舰船建造周期都在48个月左右。同时,2、3号舰分别在首舰交付后10个月和20个月内交付,并实现了两栖舰船领域首个“零意见”交付。

在整个过程中,团队以最高的效率突破了船型设计、重载甲板结构设计等“卡脖子”关键技术。

第七〇八研究所两栖战舰推进系统副主任设计师蒲晓亮参与研发设计的动力系统,就是战舰的关键系统之一,相当于船舶的心脏。

“战舰排水量达到几万吨,需要有非常强劲的动力系统。我国当时的动力系统都不满足要求,大家都捏了把汗。” 蒲晓亮说,如果船造好动力系统不能正常运转,那就闹世界性的笑话了。

突破这一技术还是要靠笨办法——先设计出一套和装船动力系统一模一样的装置,在陆地上进行联调试验,排除各种隐患问题。

“这是一个超大规模的试验,系统里包括很多大型设备,涉及的单位遍布全国,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去完成这样一个巨复杂系统的试验。”蒲晓亮介绍。

当时,上百人的试验团队全心全意地扑在试验工作上,包括蒲晓亮在内,团队不是在试验场,就是与专家交流如何解决问题的路上,即便出差时回到家乡,也是“三过家门而不入”。

工作日白天,他们要进行紧张的试验,晚上则是根据试验记录研究哪些数据可能存在问题。过了深夜十二点,他们又开始排第二天的试验计划,然后凌晨一两点后稍微睡一觉,第二天继续到试验场做试验。

到了周末,他们会利用两天时间排除故障,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半年,在动力系统最终完成试验的那一刻,蒲晓亮觉得心头压着的那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他一下子觉得释然了,也为自己和团队感到骄傲。

锻炼年轻队伍

蒲晓亮负责动力系统试验时只有28岁。牟立伟刚加入第七〇八研究所两栖战舰研发设计团队时也不足30岁。即便到现在,整个团队中40岁以下的成员也超过73%。在十年磨一“舰”的时间里,无数年轻人快速成长,成为两栖战舰研发设计的中坚力量。

“我觉得研发设计两栖战舰的过程,我们提升的不仅仅是技术实力,还有组织管理的能力。”牟立伟说,一方面是科研能力提升,一方面也积累科研资源,让未来新战舰的研发设计有了成熟的硬件条件支持,不用一切从零开始。

目前,该团队又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项目,向着新的攻坚目标出发。

近年来,团队成员成果丰硕,累计发表专业论文1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6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奖十余项。团队成员中,1人入选上海领军人才,2人入选中国船舶集团青年拔尖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弥补两栖舰艇短板,上海团队创造中国海军新速度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