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头等大奖的中国宝塔,折射了什么样的中国风景

文明互鉴的见证

在交通旅行并不便利的年代,什么样的中国建筑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符号”?答案非宝塔莫属。7月2日,上图东馆美术文献馆推出新展“西风塔影——托马斯·阿罗姆版画里的中国宝塔”,带领读者探寻西方书籍插图文化中的中国宝塔风光。

新展“西风塔影——托马斯·阿罗姆版画里的中国宝塔”

展览以19世纪托马斯·阿罗姆钢版画中的宝塔元素为核心,辅以上图馆藏西文图书与书籍铜版画,围绕17至19世纪中国宝塔在西方书籍文化中的形象流传、景观想象与艺术角色,分为“印画奇旅”“中国瓷塔”“名胜之塔”“湖光映塔”“塔下田园”五个部分,多角度呈现在文化交互背景下,西方艺术里以中国宝塔为代表的中国印象。

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有一件极富纪念意义的藏品《1915巴拿马万国赛珍会土山湾百塔图获赠头等奖凭》。1912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300多位孤儿在木工部主任、德国传教士葛承亮(Aloysis Beck)的指导下,用近三年时间制作近百座宝塔、一个巨大的牌楼及一大批艺术品,用以参加1915年美国旧金山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博览会上,中国宝塔获得头等大奖。

《1915巴拿马万国赛珍会土山湾百塔图获赠头等奖凭》(部分)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宝塔之所以吸引海外观众的目光,一方面是其工艺之美轮美奂;另一方面,宝塔是欧美观众眼中独具审美情怀的中国意象。17世纪起,西方的外交官、传教士、旅行家等陆续来华,记录所见自然人文景观。宝塔因其异域的建筑样式获得青睐,其形象进入各式游记、小说、瓷器与版画插图。18世纪,西方文化艺术中掀起“中国风”热潮,宝塔作为中国风情的象征,成为经典的视觉艺术元素。19世纪至20世纪初,“宝塔热”虽有减退,但其形象已成永恒的东方记忆。

这份石印奖凭记录了参展的82座等比例缩小仿真雕刻古塔的影像,其原型分布,东到浙江、江苏,西至甘肃、四川,南临广东、云南,北抵直隶、盛京,堪称中国宝塔集萃。其中,上海龙华塔编号36号。

此次展览中出现的名胜宝塔亦可在土山湾百塔图中找到踪影,如南京大报恩寺塔编号35号、浙江杭州雷峰塔编号21号、普陀山太子塔编号4号、江苏镇江金山塔编号43号。

《1915巴拿马万国赛珍会土山湾百塔图获赠头等奖凭》(部分)

第一展区“印画奇旅”由地形风景旅行插图画家、建筑师托马斯·阿罗姆(Thomas Allom,1804-1872)的艺术人生构成。“西风塔影”主要取材自19世纪阿罗姆为《中华帝国:古老的风光、建筑和习俗》一书绘制的钢版画插图。阿罗姆从未到过中国,他借鉴17世纪以来铜版画的图像风格与东方元素,在真实与想象间创作这部中国图像的插图百科全书。这套图册在近代西方颇有影响,被不断引用、传播,成为当时西方读者心目中“中国印象”的原型。

第二展区的“中国瓷塔”取材自被西方人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始建于永乐十年(1412年),原是明成祖朱棣为报答父母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罔极之恩”所建,亦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塔为八面九层,高78.2米,通体饰以琉璃。欧洲人将琉璃认成瓷,大报恩寺塔遂有“中国瓷塔”的美称。此塔于1856年毁于太平天国,其形象可通过各式中外图画与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所制的缩小仿真模型得以想象。

瓷塔(复制件)约翰·纽霍夫绘 铜版画

南京大报恩寺塔(复制件)托马斯·阿罗姆绘 钢版画

第三展区“名胜之塔”以托马斯·阿罗姆笔下的中国名塔为主展品,与18世纪英国学院派画家威廉·亚历山大所绘同类场景或20世纪初对该塔的摄影插图并置,进行图像文献间的“对话”。

第四展区“湖光映塔”则以来华西方人逐渐深入中国内陆的行旅路线为切入点,选取托马斯·阿罗姆钢版画中与水道航线相关的塔景。对欧洲人而言,从澳门等港口进入中国之后,经过虎门,沿珠江水道便可见引航锁水的高塔。中国宝塔是航道上的重要地标,在西人行旅中被一次次目击,最终被一张张插图定格成集体的地理记忆。

第四展区“湖光映塔”

第五展区“塔下田园”将视角移向阿罗姆版画中不具名甚至虚构的宝塔形象。它们初看之下极不起眼,多为点景之用,以增加插图的中国风情感。同时,它们也成为阿罗姆插图及其读者们想象中国人生产生活的“背景板”。

阿罗姆笔下的中国宝塔与建筑、地理知识密不可分,在艺术的维度中,宝塔形象成为创作与想象的源泉,亦成为西方表达、传播其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的视觉载体。在文明互鉴与互解的意义上,不失为一份独特的见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头等大奖的中国宝塔,折射了什么样的中国风景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