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由范士广担任总导演的纪录片《前浪》举行上海首映

一部年轻人拍老年人的作品。

“《前浪》是一部充满‘危险’和‘脆弱’的纪录片。”穿着一件印有“前浪”二字的白色T恤,导演范士广站在影厅门口的走道上,跟记者回忆起这两年跟拍老年群体的经历,“因为拍摄的对象是老年人,他们多数处在失落、敏感、多病亦无常的人生时期。将近两年的时间,影片中的每一位主人公都在拍摄过程中经历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6月7日下午,由范士广担任总导演的纪录片《前浪》举行上海首映礼,在UME国际影城的大银幕上,沪上观众第一次看到纪录片的前两集《不老爱神》与《爱人》。

《前浪》上海首映礼

范士广是“85后”,他自嘲是团队中年龄最大的一员。整个团队最年轻的分集导演是“00后”,而《前浪》中的主人公,最年长的96岁——这部纪录片是一部年轻人拍老年人的作品。

“1963年,中国迎来一波婴儿潮,那一年出生了近3000万人口。到2023年,这批人陆续迎来退休,这意味着我们会加速转向老龄化社会。”范士广说,这部纪录片源于导演组对上海老年群体的关注,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导演组想利用一部纪录片去反映社会的转型,但更重要的是破除对老年群体的陈见与刻板印象。

《前浪》共7集,每集50分钟。30个人的摄制组,从2022年11月开始调研、拍摄,用了一年时间,拍下近二十位当代老年人的故事。其中,《不老爱神》在上海宜家蹲守拍摄老年人相亲,总共拍了一年,记录了老年群体对浪漫爱情的追求。《爱人》讲述了一位老人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爱人。《明天会更好》持续跟踪一位96岁老人的驾考之路,为了自驾带着老伴出去旅行,他选择了一种颇具争议的方式。《监护人》跟踪拍摄一名老人孜孜不倦寻找自己的监护人的故事。《母亲写作计划》则温暖地记录了一对母子通过写作,重构代际之间的沟通。《洗澡》拍了五位老人洗澡的故事,它在讲述人生的疼痛,也在证明生命的尊严。《顺水行舟》则是一个老人网购成瘾的故事,呈现了一个老人和手机、监控的关系,混杂着悲情和幽默,也是当代老人典型的生活图景。

范士广形容,这次纪录片更偏向于拍摄“人物”,而非“事件”。“在拍摄过程中,我也在不停地修正自己的认知,破除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他说,比如拍摄老年人在宜家相亲这个选题,“似乎一开始我们也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件事,你会觉得他们就是想找个伴儿,是因为孤独。后来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包括老年人的分手,也和年轻人非常不同,你最终会理解他们。”范士广说,《前浪》的拍摄与《人间世》等纪录片很不相同,“很多事情是偶然发生的,我们做的就是待着、蹲着、看着、想着,记录事物本来的样子。没有一个典型的老年人,就像没有一个典型的中年人一样。”

《前浪》上海首映礼现场

这段拍摄的路程充满意外与不确定性。“因为意外,有的人拍着拍着就走了;因为疾病,有些规划好的旅行拍摄只好作罢;因为误会,有的老人要和我们签署‘决裂协议’,不相往来。但也有意料之外的光亮,75岁的老人碰到了自己意中人,满脸少女的明媚;也有未能发生的奇迹,96岁的老人想要考驾照,最终没能考过,这是没有结局的结局。”

范士广曾在备忘录中写下一句话:“空洞地赞美衰老的言辞是荒唐的,执着地对抗衰老的人是胆怯的。”拍摄《前浪》时,他与摄制组既不想过分赞美衰老,也不想让“老年”这个词变得悲情化。因此,这部纪录片不满足于做代际关系式的单一讨论;既反映老年人的孤独,也努力挖掘他们生活中的光亮;不仅呈现了衰老给中国家庭带来的一地鸡毛,也努力发现生命中的真善美。纪录片因而也关切“住养老院的利弊”“老年人相亲”“代际沟通”“阿尔兹海默症”等社会性的议题。

《前浪》海报

观众观看《前浪》时的心情,或许也是悲喜交加的。老年人在浪漫与现实中摇摆的爱情观,有时会让人情不自禁地一笑;而老年人对衰老的坦然,有时也会让年轻人觉得,这是一个需要不停思考与面对的课题。

《前浪》由SMG纪录片中心拍摄制作,真实传媒、腾讯视频、百视通、都市乐聆联合出品,将于6月11日起,每周二晚10:00登陆东方卫视,腾讯视频、百视通等平台,6月14日起每周五晚9:00登陆都市频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6月7日下午,由范士广担任总导演的纪录片《前浪》举行上海首映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