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园林实景版《牡丹亭》在同济大学三好坞园林内响起

更多年轻人受到传统文化的滋润

“上个月,我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表演昆曲,真的非常激动,法国和意大利观众们的掌声与喝彩,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奖励,很荣幸能成为昆曲文化的传播者。这次在母校的园林演出,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表演让昆曲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继续绽放光芒。”杜丽娘扮演者之一、同济大学学生罗富予说。5月28日,高校园林实景版《牡丹亭》在同济大学三好坞园林内响起,“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宛转悠扬。来自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同济大学附属嘉定小学的昆曲爱好者携手带来这场沉浸式演出。

一石一木皆成景,亭台楼阁间,当一位位“杜丽娘”举手投足在错落有致的“江南园林”上,仿佛置身于一幅高雅清新的山水画中,学生们从唱腔到身段、从化妆到服饰,每一个细节都展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高校园林实景版《牡丹亭》

高校园林实景版《牡丹亭》

高校园林实景版《牡丹亭》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生、喀什姑娘阿迪拉和麦哈巴表示,从小接触的新疆歌舞都很热烈、节奏很快,每次昆曲学习带来新的收获,“一个甩头、一个投袖让我们受益匪浅,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我们热爱昆曲,更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愿意给更多的同学表演昆曲,讲更多的昆曲故事。”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昆曲社的欧阳贝羽和权汐琳说,“我们喜欢昆曲典雅的曲词,缠绵婉转、悠远见长的曲调,演出前,我们反复琢磨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希望能将昆曲的韵味完美地呈现出来。”

5月28日,昆剧电影《邯郸记》进校园展映系列活动在同济大学开幕。导演滕俊杰,艺术家计镇华、梁谷音与上昆党总支书记张咏亮等主创代表,分享创作体会、拍摄中的趣闻轶事。5月29日到30日,由上海昆剧团带来的典藏版上下本《牡丹亭》在同济大学大礼堂连演两天,来自上海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联盟各高校师生、周边中小学等千余人观摩演出。

上海昆剧团带来典藏版上下本《牡丹亭》

上海昆剧团带来典藏版上下本《牡丹亭》

在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市艺教委的支持下,同济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京昆)与上海昆剧团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强强联合发起昆曲名篇创作演出活动,通过演员海选、排练排演、台前幕后的广泛参与,推出由非专业学生演出的昆曲经典名篇。

《牡丹亭》是继学生版《长生殿》之后,专业院团与高校探索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的又一次尝试。凭借着成功的传承经验和体系化的普及教育模式,以及学生版《长生殿》荣膺第八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剧目”带来的鼓舞,学校和院团把目光投向昆剧更高峰《牡丹亭》。全本55出《牡丹亭》更是近年来上海昆剧团数一数二的现象级作品。以《牡丹亭》作为团校合作的第二部作品,双方为非遗昆曲的传承从专业院团到大众校园,从专业工作者的“传”下去,到爱好者的“传”开来,到走上国际舞台的“传”出去,握指成拳,美美与共。

上海昆剧团张頲、卫立、张莉、姚徐依等优秀青年演员对学生爱好者精心指导。他们不仅传授技艺,更分享文化背后的故事与精神价值。经典又创新的《牡丹亭·游园》刚结束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演出行程,实现昆曲的国际传播由单一专业主体转向多元、由“独角戏”转向“大合唱”,向海外观众展示深厚的中华文脉。

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表示,“学生版昆剧一部接一部打造,展示的舞台从国内走向国际,传承到了新时代的莘莘学子肩上。我们期盼让更多年轻人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润与熏陶,让昆曲的种子在校园中深深扎根,汲取青春养分,焕发新的生机。”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高校园林实景版《牡丹亭》在同济大学三好坞园林内响起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