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职业舞者20多年,朱洁静即将实现一个此前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坐进观众席,看银幕上的自己跳舞。
舞蹈是遗憾的艺术,但这一次,朱洁静和上海歌舞团的演员们,终于可以把“最好的一遍”通过电影的方式留存。
在上海出品红色题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演600多场后,同名舞剧电影本月将于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当天推出“献礼场”放映。6月于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后,将正式全国公映,让更多“电波迷”和还未看过舞剧的观众通过电影了解上海红色文化。
在党的诞生地上海,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上海文艺工作者近年来集中力量打造了不少红色题材舞台佳作,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晨钟》、上海爱乐乐团《红色情怀》音乐会等,在舞台上掀起红色文化的热潮。
朱洁静说:“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不断探索着红色题材的年轻表达、创新表达,让革命事迹和红色基因与当下年轻人同频共振,传递爱与信仰的力量。”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现场 董天晔 摄
让“红色IP”焕发新生
一部红色题材舞剧,“李侠”“兰芬”两个历史中的人物,为何能打动那么多今天的年轻人?
在朱洁静看来,唯有“真实”最动人。“李侠”的原型是李白烈士,今年是他逝世75周年。在解放战争决战阶段,他用无线电波架起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却在上海解放前20天牺牲。
朱洁静所扮演的“兰芬”原型是李白烈士的妻子裘慧英。这位地下党员、这位妻子和母亲身上有着令人动容的坚贞、冷静与顽强。
为塑造真实而鲜活的“兰芬”,朱洁静曾一针一线学习织毛衣,一个扫地的动作也反反复复揣摩,擦掉表演的痕迹,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提炼,让人物以兼具情感厚度和生活温度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渔光曲》段落 上海歌舞团提供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功的另一个关键词,是“创新”。它突破了舞剧“拙于叙事”的短板,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26块可移动的景片,在电脑编程的调度下腾挪旋转,配合多媒体投影实现不同场景的转换。编舞也十分当代,为红色题材赋予了青春气息。
舞剧电影的拍摄则是又一次跨界与创新。朱洁静说:“这不是对舞剧的照搬和还原,而是用电影的语言进行一次新的创作,一次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我们忘掉舞剧中习以为常的表达,把自己重新变成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去跟角色谈恋爱。拍摄舞剧电影的过程,让我对‘兰芬’这个人物又有了更细微的捕捉和更深入的理解。舞剧和电影,是相辅相成的。”
1958年,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2018年,上海歌舞团推出同名原创舞剧,从上海走向全国各地,持续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二刷”“三刷”。如今,这个红色IP实现从电影到舞剧,再到电影的跨越,剧场与影院的“双向互哺”,让红色电波穿越时空抵达更多年轻人。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谢幕时分 上海歌舞团提供
日前,朱洁静凭借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朱鹮》中“鹮仙”一角获得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奖主角奖榜首。6月7日至10日,她领衔主演的舞剧新作《李清照》将在上海国际舞蹈艺术中心预演。而演了600多场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她还将继续跳下去。
朱洁静说:“我是这座光荣之城哺育、滋养的女儿,很感谢上海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精神给了我艺术的土壤,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养分。在演‘兰芬’的过程中,我真正明白了我是谁,我为什么跳舞。我跳了很多年舞,今天依然像是年轻演员,充满热忱地投入每一天工作,充满敬畏地对待每一场演出。”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上海歌舞团提供
给青少年“向上的力量”
因为《永不消逝的电波》,朱洁静收获了许多“小粉丝”。在巡演路上,除了在剧场登台,她还常常和上海歌舞团的演员们一起走进校园和社区,讲述李白烈士的故事,也讲述“电波”台前幕后的故事,还教青少年试跳“电波”片段。
有一次,在澳门演艺学院舞蹈学校,朱洁静曾教一群学生跳起“电波”中的经典舞段“渔光曲”。女孩们摇着蒲扇,踩着小板凳,跳出上海弄堂里质朴的烟火气。一位学生说:“看到她的表情和神态那么优美,让我既羡慕又向往,也感受到哥哥姐姐们对舞蹈的热忱。他们对我说,一定要‘坚持’,这句话打动也鼓励着我。”
朱洁静教女孩们跳《永不消逝的电波》“渔光曲”段落 上海歌舞团提供
今年13岁的女孩王子欣来自河北承德,把朱洁静视作“偶像”的她,曾多次飞到上海来看朱洁静的演出。在“偶像”的激励下,四岁半开始学中国舞的王子欣,练功一天不落,不叫苦不叫累。
朱洁静说:“扮演‘兰芬’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也希望将这种洗礼传递给今天的青少年。只有铭记那些不懈奋斗的英雄,才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只有内心有信念,才可以面对当下的挑战,获得成长。”
今天,越来越多上海出品的红色题材舞台作品正以校园演出、文艺党课等不同形式与青少年相遇,给他们带去“向上的力量”。舞台上可亲可感的历史人物与观众席里的青少年产生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呼应与互动,让他们获得学习成长和人生奋斗的内驱力。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上海歌舞团提供
今年五四青年节,上海歌剧院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在华东师范大学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上演,百余名来自上海大中小学的学生们一同重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历程,走近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许幸之等“用笔做刀枪”的“风云儿女”。观剧后,许多孩子自发在展板上写下“我与国歌的故事”。
5月27日,上海爱乐乐团“红色情怀”文艺党课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钢琴家孔祥东将演绎94岁作曲家吕其明最新修订的钢琴与乐队版《红旗颂》,让经典的旋律与更多年轻人产生共鸣。
上海芭蕾舞团的“传家宝”《白毛女》也将踏上全国巡演之路,第九代“喜儿”“大春”已经登场,都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将接过接力棒,赋予这部“红色芭蕾”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朱洁静说:“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应该潜下心来,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最好的舞台好好努力,将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传递下去,为时代、为人民创造更多‘电波’。也希望这些作品能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为祖国、为时代而奋斗,发出更多光和热,活出更广阔的人生。”
讲述人:朱洁静
上海歌舞团副团长、荣典·首席演员,《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主演,2020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登上央视春晚,2024年获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