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剧院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兰亭集序·舞传》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

“天下第一行书”的故事

5月10-12日,上海歌剧院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兰亭集序·舞传》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作为“泱泱国风·舞动经典”系列开幕演出。舞剧由一位青年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历史探寻开始。茂林修竹的江南意韵出现在舞台上,兰亭雅集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文人雅士曲水流觞、以诗会友直至酒酣意畅。

《永和九年》将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与国际化艺术语言融合,以现代视角讲述《兰亭集序》诞生与传承的千年故事。继去年上海首演之后,《永和九年》曾在临沂、绍兴等地巡演,还曾登上山东春晚等舞台。行云流水、潇洒恣意的舞蹈尽显中式美学,令观众直呼“惊艳”。


舞剧《永和九年》剧照

舞蹈与书法如何碰撞

上海歌剧院舞剧团首席演员宋雨以精湛舞技演绎“王羲之”,赢得北京观众的热烈掌声。在历经十余场巡演的磨练后,他的表现渐趋成熟,不仅对高难度舞段的把控游刃有余,而且行止进退之间显得气定神闲。

首席演员谭一梅饰演的“鹅”生动传神,她与宋雨的双人舞再现了王羲之爱鹅、画鹅的典故情景。特邀舞者张傲月饰演“李世民”一角,凭借其扎实的舞蹈功底与丰富的舞台经验,精准诠释帝王气度与广阔胸襟。

宋雨和谭一梅

一众青年舞者不仅扮演飘逸潇洒的“文人雅士”,还幻化成轻盈的流水、虬曲的古藤、灵动的墨色……这些舞段意象丰沛,烘托出王羲之生命境界、艺术觉醒和书学视野。

《永和九年》将书法元素巧妙地渗透于视觉所及之处。剧中,卫夫人以《笔阵图》教习王羲之群舞“高山坠石”,以杭纺的水袖表现书法的遒劲有力和泼洒自如;“万岁枯藤”则用富有肌理的弹力材料展现演员身体上的表现力,将水墨在纸上的变化流动转化为空间的雕塑。此处女群墨色长袖舞,借助中国古典舞之优势,生动演绎了中国书法的节律与气韵,以“飘如游云,矫若惊龙”的长袖,巧妙诠释了王羲之宗法自然的艺术自觉。

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是《永和九年》2024年全国巡演的重要一站。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赵蕾说:“我们不仅在舞段与技术上不断巩固熟练,还在巡演历练中精进人物刻画与情感表达。希望这部舞剧能够历经时间的考验,在不断打磨中赢得更多观众的肯定。”

张傲月(中)扮演“李世民”

跨越千年的传承故事

舞剧《永和九年》时间线由353年直至当下,不仅围绕“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诞生,更将视角延续到作品及其所代表的书法艺术在后世的传播、继承与发扬光大。

为此,以艺术总监王舸、导演及编舞王亚彬为代表的主创团队大胆尝试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全新方式,采用闪回、跳切等手法,来展现这一段千年历程。王亚彬说:“我们打破了观众对舞剧的惯性想象,兼顾抒情性与叙事性,将诗化的意境与戏剧情节的推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梦境、旁白、戏中戏等手法的综合运用,让一段跨越千年的传承故事变得更为生动精彩。”

《永和九年》中,有王羲之挥毫写就《兰亭集序》的心路历程,也通过青年“庚”的穿越,讲述“兰亭”传扬于后世的故事。

舞台上,不仅通过群臣共舞,呈现行云流水而不失风骨的书法风韵,更透过李世民的内心独白,表达出其对驰骋广宇、自由旷达的神往。当青年“庚”回到现代,与无数书法爱好者一起研习《兰亭集序》的历代摹本,众多“后之览者”承接起一份传续弘扬的责任。

舞剧《永和九年》剧照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季萍萍说:“青年‘赓’其实是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的继承者,他不仅只是从魏晋到大唐、再到现代的时间穿越者,更是与王羲之、王氏书法的推崇传播者李世民,串起了一条‘创造-传播-继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脉络,串起了延绵不绝的文化赓续。”

“《永和九年》是探索打造兼具中国古典舞元素与现代舞蹈语汇风格的全新力作,亦是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时代使命的艺术实践。”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颂华期待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感受曲水流觞的意境之美,品味跨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上海歌剧院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兰亭集序·舞传》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