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退休的前几年,乐缨出版了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本书《本报讯——乐缨新闻作品选》,收集了她从事30多年记者采访各个行业的100多篇新闻作品。时任解放日报社总编辑秦绍德为其作序,大为赞赏乐缨“愿一辈子当一名普普通通本报记者”的安于平凡、坚持平凡的可贵精神,大力提倡当一个普通的好记者。
2019年,乐缨在退休10年后,又出版了新书《我的百国行》。退休后,她与夫君陈丹路周游世界,凭借自己谙熟英语的优势,走访了100多个国家,以记者的眼光观察世界,以新闻人的思考探究世界,写出了一篇篇有见地、有对比、有评论的记游文章。又是秦绍德(此时已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任上退休)为《我的百国行》作序。他尊称乐缨为老同事、老朋友,赞扬她是“永不退休的记者,采访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2023年9月,乐缨利用3年在家抗疫防疫的时间,又撰写了一部几十万字的回忆性的书稿,把她在解放日报社从事36年记者的采访经历和心路历程,分9个篇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回顾、思考、总结。想不到的是,这次她把书稿送到我的案头,说,您是看着我进报社的老领导,这本书该请您作序。
书稿初读一遍,感觉良好。作者用朴实、平实的文笔细细说来,增添了亲切感和可信度。尤其是作者细腻、柔和、真实的情感流露于笔端,扣人心弦,动人五内,让读者常常情不自禁地停下来深思遐想,抑不住钦佩、赞叹、启迪、共鸣。
其实,乐缨是在经历我国独特的历史时期(“文革”)后,迎来独特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造就成能用电脑发稿、掌握一门外语、自驾现代交通工具的独特记者人才。她以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到农场摸爬滚打5年,作为农场工人,被选拔进解放日报社这样全国闻名的大报当记者。在报社日常紧张而繁忙的采访报道实践中,乐缨一面刻苦钻研,大胆采写,经历多部门多领域采访写作磨炼;一面在职考取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取得英语专业本科毕业文凭。不久,她又进上海财经大学接受房地产专业以及环保专业的严格培训,再从事房地产业和环保业的采访报道,终于成为得心应手、应付自如的专家型记者,最后被评聘为新闻职称的高级记者。这样的记者成长历程,不正折射了那个独特的时代背景吗?可以断定,乐缨和乐缨一样的记者们,他们的独特新闻生涯注定要载入中国新闻发展的史册。
《解放日报》培育了乐缨,乐缨也将人生最美好的36年的青春、精力和智慧奉献给了解放日报社。她与《劳动报》摄影记者陈丹路结婚成家后,把家变成工作室、摄影暗房和图片展所。两人全身心投入新闻工作,视发稿为天职,以报社为家。
英国著名诗人、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不要看他获得了什么,而是看他活成了什么。”确实,乐缨从事36年的报社记者工作,并没有获得新闻界名牌光鲜的这奖那奖,但她活出了优秀记者的本色。在平凡的采写“本报讯”背后,有着一份不平凡的统计:36年的采访保存有采访本174本,记事本28本,采访对象通讯录46本,采访的人超过1000,联系的通讯员有200多人,目前仍保持微信联系的有145人。这一组数字,告诉人们乐缨的优秀记者本色是什么。
新闻要与人站在一起,而不是与流量站在一起。无论技术如何改变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和商业模式,关键时刻“我”在现场,探究真相,破除茧房,向读者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为王,这才是新闻人永恒的追求,也才是新闻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记者的党性自觉、职业精神、自律意识、专业水准和公信力的重要表现。
活出优秀记者的本色,一生努力记录社会、记录世界、记录人生,守望社会公平正义,体悟民间忧乐悲喜,对报社充满真挚感情,对职业坚守社会进步操守,这就是乐缨记者人生的价值所在。
本文为乐缨著《我的记者梦》一书序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周瑞金:新闻要与人站在一起,而不是与流量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