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了解孩子?有人认为,孩子当然是可以被了解的,因为我们可以去观察他们,甚至去测量一些行为。不过,这样得到的大多只是“显性知识”,只是有关孩子的信息的“冰山一角”。孩子的世界里还隐藏着大量“缄默知识”,就像隐藏在水面下的冰山。有了它们,才构成鲜活的孩子的世界。
孩子究竟能被“读懂”吗?1月7日在上海书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家雄,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主任左志宏,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与读者“共读”孩子这本书。
在学前教育领域,朱家雄是权威专家,对能否“读懂”孩子这个问题,他坦言“读不懂”。“读懂”与“读不懂”,正是他写新书《趣说幼童》的开端。“我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故事,战国时期两个哲学家庄子和惠子,庄子说那边的鱼有多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其实也是一个哲学的问题。孩子就是这样一本看起来读得懂但又很难读懂的书。虽然‘读不懂’,但如果做到与我合一,因为我心里快乐,所以我看到的鱼也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应该是爱孩子,爱教育孩子这份工作。”
朱家雄
在朱家雄看来,读不懂孩子很正常,“教育之所以难,就是因为孩子太难被读懂。我们首先要承认孩子很难读懂,而不是轻易地认为自己读懂了孩子。我们现在的学前教育很卷,幼儿园老师常常被要求去读懂孩子这本书,去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其实,我们应该敬畏孩子,尊重孩子是一本‘读不懂’的书,哪怕做了很多年教育工作,也未必读得懂孩子。”
左志宏提到这些年在学前教育领域十分倡导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首先要求尊重孩子,如何尊重?在这个过程中,有时走到一种极端,就是成了儿童的侍从。因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怎么说都是对的,教育者成了纯粹的跟随儿童的人,失去了对孩子的引领。我认为这不是儿童立场的初衷,儿童立场不应该是成为儿童的侍从,还是要去解读孩子,尝试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在尊重儿童的起点上,去引领儿童。如果仅有‘尊重’,那就成了放任。”左志宏谈到,如今幼儿园的老师忙着记录孩子、观察孩子、倾听孩子,但如果仅仅止于这一步,没有再往前走,仍然没有达到教育的意义。在记录、观察、倾听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支持、引领孩子,赋予他们社会意义,让教育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
左志宏
“我和孩子们混在一起40年了,大家都觉得应彩云很懂孩子,但我其实经常遇到读不懂孩子的时刻。”长期在幼教一线工作的应彩云分享了多个自己教育生涯的故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该使用适合他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往往很难读懂孩子此时此刻的心境。对孩子这本‘书’,只能努力地读,无限地靠近。”
应彩云
“当你已经不是儿童,如何站在孩子的立场,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朱家雄直言,“这是一个伪命题。蹲下来是尊重孩子,但蹲下来真的就能和儿童的视角一样吗?教育学研究儿童,研究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心理学研究、分析儿童的发展规律。不要把心理学的问题当成教育的问题,心理学能够辅助教育,但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的追求就错了。”
孩子是一本“读不懂”的书,因为他们并非按标准被生产出来的人,教育者要在解读“缄默知识”的过程中,尽力贴近孩子的本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王焰表示,《趣说幼童》作为朱家雄“学前教育三部曲”之一,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艺术等多重视角出发,让成人更接近真实的孩子,唯有如此才能回到教育的立场上,积累教育智慧,诠释和演绎孩子,以尊重为基础迸发教育的巧思,“期待这一系列图书带给家长和老师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有对孩子态度的改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在尊重儿童的起点上,引领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