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演绎“现代城市生活的成熟的现实主义传统”

共赴光影之约 同赏城市之美

时值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5周年之际,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如约登场。10天里,来自64个国家、地区的461部影片在这座电影之城展映,出票量达45万张。上海国际电影节已发展成为汇聚全球影人和全国影迷的文化盛事、实现全城共享和全民参与的大众节日,让市民、游客共赴光影之约、同赏城市之美,充分体现了践行人民城市这一不变的价值追求。

以惠民可及提升人民的获得感。本届电影节,全市16个区的47家影院参加展映;6家市中心电影院联手推出“暖意场”,以50元的优惠票价回馈影迷;未来影院单元的展映活动,面向全体公众免费开放。同时,各具特色的品牌影院,专业、高效的排片,满足了资深影迷和细分观众多样化的观影需求;“电影中的真善美”市民影评大赛,给市民、游客创造发挥个人智慧和创意的机会,激发公共文化的参与度。

除了在电影节期间集中观影外,上海还是全国首个“周周有影展”的城市,用海外展、专题展、大师展等各类影展、首映、路演活动不断丰富全年日常内容供给,用“五惠”(放映活动惠民、惠农、惠学、惠老、惠特)、“六进”(电影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进展馆、进养老院、进商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并在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等长三角城市推出“一带一路”电影周影片展映,在供给端上确保便民、惠民、利民。

用艺术滋养品质生活的幸福感。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电影以“人民美学”的定位建立了一种“强调人道价值和描写现代城市生活的成熟的现实主义传统”。本届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源自以李白烈士的真实故事为素材创作的同名中国影史佳作,以创新的艺术手法转换和有力表达将舞剧搬上银幕,让以红色文化为底色的艺术精品在与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交融激荡中,续写经典传统,赓续城市文脉。

近年来,上海精品力作频出,电影创作和市场双向繁荣,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城市电影票房,2023年以27.97亿元登顶城市票房排行榜。在办好电影节之余打造上海电影文化地标、开展文旅结合活动等,进一步擦亮上海电影招牌,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于细微处增强人与城市的归属感。“这场年纪大的人比较多,请大家散场时留意慢走。”老片《乌鸦与麻雀》放映结束后,上海影城工作人员的叮嘱感动了在场观众。人与城市的互动链接,观影只是其中的一个契机、一条纽带;那些无数传递城市温度的细节,才是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彰显城市精神之所在。

据统计,每年电影节观众约七成是上海本地影迷,余下三成为来自江苏、浙江乃至北京、广东等地的影迷。为了迎接拉着行李箱来沪观影的影迷,大光明电影院等34家展映影院专门提供行李寄存服务,还有多家影院为赶场的影迷提供简餐服务……

用心办好人民的节日与邀请民众共创佳节是相辅相成的,也是达成城与人深度互动的关键。近年来,上海成为城市漫步(Citywalk)爱好者的必来之地。电影节期间推出的城市漫步文艺图鉴,围绕10个经典影院延展出的打卡路线,覆盖多个上海老街,可以近距离感受海派风情。

上海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的次日,第29届上海电视节接档而至。从电影银幕到电视荧屏,广大观众将继续享受视听盛宴,影视艺术继续浸润在这座城市的街区、角落。在网络上,围绕“一江一河”规划的电视节人文打卡路线,已经在多个社交媒体和平台上引发网友打卡。上海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开放、包容、谦和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

可以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区域的影响力、展映的广泛性、群众的参与度等方面,已经办出了自己的差异性和文化特色。“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正在这座电影之城、这座人民之城得到聚力聚焦。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在上海,演绎“现代城市生活的成熟的现实主义传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