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到上海3小时,却在推进全域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宣城市委书记李中这样说

沪苏湖高铁开通后,宣城到上海时间约1小时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推出长三角城市政要系列访谈,采访苏浙皖重点城市负责同志,共话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当日采访一结束,宣城市委书记李中便赶去了广德。5月9日—11日,九城市政协共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发展第二轮第五次活动在广德举行,此次重要议题是促进长三角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成立九城市政协委员企业联盟康养产业小组。

宣城在哪?在安徽,它偏居东南;但若放在长三角地图中,它则身居长三角要冲,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区位上,宣城不仅是安徽唯一同时与苏浙接壤的城市,也是上海“飞地”白茅岭农场、军天湖农场所在地,可谓沪苏浙皖要素齐全。几年前,安徽省委、省政府便学习借鉴沪苏浙在太湖东岸共同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实践,在太湖西岸这片被称作“长三角之心”的区域提出了规划“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的战略构想,其中宣城的广德、郎溪就在六县范围。

如何理解宣城之于安徽的意义?去年11月,安徽省委常委会在宣城现场办公会上,明确赋予宣城“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桥头堡”的使命。稍早之前,宣城已在积极推进全域加入上海大都市圈。

全域加入上海大都市圈

记者:今年沪苏湖高铁将开通运营,宣城将如何用好高铁红利?

李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宣城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宣城发展最主要的方向就是融入沪苏浙。沪苏湖高铁开通后,将为上海辐射长三角腹地乃至中西部地区开辟一条极其重要的中部廊道。宣城距离沪宁杭合4个中心城市高铁车程基本都在1小时,处于4个都市圈的辐射交汇中心。目前宣城到上海需要从南京或杭州绕行,大约需3小时,二等座票价约220元;沪苏湖高铁开通后,宣城到上海时间约1小时、票价130元左右,不仅车程降低66%、票价也降了40%。作为沪苏湖宣发展廊道重要节点城市,宣城将打造上海大都市圈西翼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更好把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

为此,宣城正在“四面出击”:最大程度发挥桥头堡作用,有效承接上海辐射带动;深度参与共建南京都市圈,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和与江苏省属企业合作发展座谈会议定事项;积极融入杭州都市圈,主动嵌入合肥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加强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形成联动效应。同时,加强与G60科创走廊、环太湖科创圈城市合作,借台唱戏、借力发展。去年,在全省16个地市中,宣城经济体量排名第十一,但沪苏浙地区在宣投资实际到位资金914.9亿元,居全省第三位。

为链接沪苏浙资源,去年以来,宣城全力推动规划面积达85平方公里的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建设,其中广德片区面向上海、杭州、湖州,宣州片区面向南京,郎溪片区面向常州、无锡。长合区今年1月获安徽省政府批复,目前已纳入2024年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接下来,宣城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目标,推动落户一批具有牵动性、标志性的新质生产力项目,奋力将长合区打造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地标”、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试验田”。

记者:宣城为进入上海大都市圈,做了哪些准备?

李中:宣城有望全域加入上海大都市圈,进入中国乃至世界都市圈发展的前沿地带,令人振奋。

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最关键、最基础的工作,还是从规划入手。宣城抢抓上海大都市圈规划正在编制的契机,谋求将自身的功能、优势、诉求和作用更加充分体现在其中。前期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组专门到宣城调研,3月底举行的上海大都市圈规划2024宣城站研讨会上,宣城提出的提升沪苏湖宣科创走廊能级、加快长三角(宣城)产业合作区建设、推动沪皖共建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等一批重要主张,得到与会成员充分认可。

此前,宣城就已在对接上海中收获红利、尝到甜头。去年9月,在上海松江建设运营宣城市首家“科创飞地”——宣城(上海)科创中心,直接链接上海高端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目前已有华晟新能源、宣城先进光伏技术研究院等入驻和拟入驻项目22个,正在跟进对接项目线索30余个,积极构建“研发在沪、生产在宣;孵化在沪、落地在宣;引才在沪、用智在宣;总部在沪、投资在宣”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追赶江浙、争先江淮

记者:在宣城,为何经常听到干部群众说起“追赶江浙、争先江淮”这句话?

李中:历史上,徽商由古道“向东”进入苏浙,如今宣城还保留着徽杭古道等十余条古道。“向东看”是宣城这座城市开放基因的体现,“追赶江浙、争先江淮”也正是这座城市新的愿景和目标。提出这一愿景和目标,旨在激励全市上下拉高标杆、不甘落后,形成你追我赶抓发展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我们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积极推进全域加入上海大都市圈,有力推动宣城在安徽乃至长三角中的经济地理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正在实现从被动接受“虹吸”转变为主动吸引沪苏浙要素“溢出”。2023年共引进各类人才4.2万人、同比增长31.7%,连续2年实现常住人口净流入,连续3年入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百强榜”。

记者:为持续“追赶争先”,宣城还将如何做?

李中:宣城坚持与沪苏浙先发地区等高对接,早期重在基础设施的等高对接,现在进一步拓展到制度机制的等高对接。我们主动与沪苏浙地区联系,建立了文件交换机制,定期梳理沪苏浙出台的最新政策,编发《“先行先试”沪苏浙政策简报》,制定了22项学习转化事项,采取“拿来主义”创造性借鉴使用,做到“沪苏浙能干、宣城就能干”。接下来,我们将按季度梳理一批在沪苏浙切实可行、在宣城同样适用的政策清单,积极借鉴、复制、推广,充分释放改革开放的动力活力。

为持续“追赶争先”,我们还将抓好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全力推进“融圈进群”发展,全力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二是将项目招商投资作为经济工作主旋律,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驻外招商局“尖刀连”作用,力争招引落地更多50亿元、100亿元以上大项目;三是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要素资源,努力打造全省办事效率最高、办事时间最短、办事流程最简、办事麻烦最少的城市。

打响宣城城市品牌

记者:去年起,宣城定期召开政商恳谈会,效果如何?

李中:我们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头等大事,创新建立“政商恳谈会”机制,每月首个周六召开,提前一周公告,企业自主报名参加,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接待恳谈,并规定问题解决路径、时限,如今正成为宣城崭新的营商环境品牌和城市名片。去年1月至今年4月共举办16期,262家企业反映372个问题,除了9个正在推进,其余均已办结。

政商恳谈会不是一个简单的会议,而是牵动宣城优化营商环境的抓手、平台。最初政商恳谈会每次邀请10家企业,现在不仅增加至15家企业,同时还在会上播放营商环境暗访片,扩大为企业解决问题的范围。市委、市政府总值班室电话也提供给所有规上企业负责人,有问题随时反映,目前该举措已纳入安徽全省的“民声呼应”办理体系。

政商恳谈会只是宣城创新建立的“四个面对面”工作法之一,此外还有政策落地、要素保障、疏堵解难等面对面举措,正在推动实现从“最近浙江”到“最似浙江”的营商环境之变。我们全方位推动思维理念、办事标准、公共服务向沪苏浙靠拢,实施了聘请中介机构帮助中小企业申请优惠政策、建立每周六要素保障会商机制、工业项目用地“周转池”制度等创新做法。去年全市新登记市场经营主体4.3万户、增长12.9%;签约至开工、开工至投产的平均耗时在全省乃至长三角都处于领先水平。

记者:在“大黄山”建设中,宣城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李中:宣城自然生态优良,是安徽唯一、全国第七个“天然氧吧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唯一的文房四宝之城。去年年底,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将这一任务交给黄山、池州、安庆、宣城四地。这不仅是省里交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宣城把生态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

去年以来,我们紧盯沪苏浙市场,联动黄池宜(“宜”即安庆,别称宜城)资源,重点围绕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着力打造“宣纸上的山水画卷”,特别是把加快康养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大黄山”建设的特色优势来精心打造,重点在广德共建长三角康养基地。康养基地选取了广德“最精华”的卢湖竹海国家水利风景区,规划面积23.18平方公里。目前上海光明集团在牵头编制康养基地规划,省市县三级组建了高规格工作专班,正在加快创建卢湖竹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力推进笄山温泉休闲度假区、城市会客厅、甘溪康养示范村、和合生态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招引康养、医疗头部企业,加快打造沪皖康养合作的示范标杆。

同时,我们充分挖掘徽文化、红色文化、文房四宝文化等内涵,加强古村落活化利用,推动特色工艺、非遗项目产业化,大力发展徽菜产业,不断打响“大黄山”宣城品牌。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高铁到上海3小时,却在推进全域加入上海大都市圈?宣城市委书记李中这样说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