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早高峰地铁还是满满当当,公园草坪躺满了人和狗,一个平平无奇的工作日迪士尼竟然也爆满……让人不禁产生错觉:大家在上海都不上班吗?
但换个角度看,你也能在上海许多咖啡馆、图书馆、甚至乐园里看到拿着电脑辛勤工作的移动办公者,“不是不上班,而是心在哪里,哪里就是工位”。
这些移动办公的人们会选择什么样的空间?上海相较于其他城市更适合移动办公吗?人们期待一种怎样的未来办公模式?记者找到了几位居住在上海的移动办公人,看看他们都去哪里“city work”。
“小树林” 广告人
办公地点选择:郊区的家
我从事广告行业,刚工作时,也居住在市中心,过着一种“精致”的生活。但那不是我最想要的,人会不断寻找让自己更松弛、更舒服的生活方式。
自从可以移动办公后,我和先生就搬到了上海的郊区,在朱家角这边租了一个别墅,最近又搬到五六公里外一个带院子的自建房,签了十年的租约。
小树林在郊区租下的房子空间比较大,足够养好几只宠物
现在的家有几百平米,空间更大,性价比更高,一个月租金两千五百元。
这个房子面对着一整片稻田,后面还有竹林和河流,离自然环境更近了一些。一楼就是办公区和餐厅,我跟先生分别有自己的办公空间,二楼则是完全的生活区域。但我们的家有个特殊的地方,就是没有沙发,这是为了避免居家办公时靠上沙发整个人会懈怠。
小树林在郊区的家,一楼是办公区域,没有放置沙发
前段时间我们也会看心情去户外办公,在外面的草地上或者树林旁铺个野餐布,坐在上面敲电脑。现在比较少这样做,因为这个房子的环境已经很接近自然了,开窗见绿,步行几分钟就是郊野公园,办公途中常常会休息一下,出去逛逛。在郊区办公,没有外界的干扰,内心更平静了。
小树林和先生一起打理的小院子,种了许多瓜果蔬菜
其实我们转为移动办公最初是因为疫情,当时许多公司不得不线上办公,却阴差阳错培养了大家线上办公的能力。再加上固定的工位对于我们来说价值不大,但是公司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所以工作的空间就不再局限于市区的办公室了。
对我来说,线上办公的效率反而更高,因为线上办公可以随时去沟通、联系,还省掉了一些通勤的时间,起床后就能直接工作。还避免了办公室矛盾等等,大家纯粹是为了干活才凑在一起的,烦恼只来源于项目的具体问题和执行,没有其他琐碎的东西困扰。
我觉得未来的办公室可能跟现在也不一样,或许大家可以一起去郊区、去公园、去古镇办公,或者根据季节的轮换变动位置,秋天乡下的稻田熟了,就在稻田旁边一起开会。我也在尝试做一些线下的空间,在我的设想中,它既是工作的地方,也是玩乐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的工作成果,想做一些一体化的尝试。
艾米 程序员
办公地点选择:咖啡馆
我是从事代码相关的工作,今年2月底我从远程办公的公司离职,开始了自由职业。
不过一以贯之的是,辞职前后我都会在咖啡店办公,因为在家办公对我来说有些难以专注,很想躺到沙发上去,所以必须去外面强制自己开始工作。
我去咖啡店最重要的原因是想喝咖啡,上海也有很多好喝的咖啡店,而且每天去一个不一样的地方会让人大脑活跃,觉得很新鲜,对工作也有帮助。在选择办公咖啡店的时候,我会先考虑它的环境是不是适合工作,比如桌子的大小、高度、凳子的舒适程度、插座。还有上厕所是否方便,我觉得这一点也很重要的。
当然,距离是基础因素,就像通勤一样,我只能接受走路或者骑车,虽然上海每个区都有很多很不错的咖啡店,但如果离我比较远,就很少会去。平时都在四五公里的地方,所以我一般都是在家附近构建自己的“15分钟生活圈”。
平常我去咖啡店办公只会带电脑和小零食,但有一次带了个外接显示屏幕,因为要一个屏幕写代码做开发,一个屏幕看材料。这种事情不会常做,但那次我的工作效率格外高,因为外接的屏幕确实很引人注目,我感觉很多人的目光都在我身上,我怕别人觉得是在摆拍,或者搞些乱七八糟的噱头之类的,这种关注反而给我带来了动力,那天上午,我基本上没刷过手机。
艾米有次带着自己的外接屏出门办公,效率提高了许多
其实我发现上海线上办公的人特别多,去年我去香港的时候也在咖啡店见到过许多在办公的人,但他们的穿着打扮看起来很正式,常常会有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更像是在附近大楼办公的人下来开会。
而在上海的咖啡馆里,大家穿着会比较随意,也不太化妆,有人会穿拖鞋、卫衣,大部分是一个人带着电脑,工作日去咖啡店都人满为患。而且有些咖啡馆开设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办公的需求,从插座的位置就能看出来,包括一些桌椅的高度,都是精心设计过的。
艾米发现上海的咖啡馆里办公的人很多
移动办公后,我一度考虑过要搬离上海去一个更便宜的地方,但我真的有些舍不得这些咖啡店,万一我去云南了,没有这么好的咖啡店可怎么办?
不过,移动办公也有缺点,会让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变得分不开,只要是出门,我就一定会带电脑,因为只要有一点空闲的时间,就可以打开电脑做事情。其实我觉得理想的办公模式是有线下办公室,但工作时间比较自由,因为人和人线下的沟通是不能被取代的,而且很多灵感都是在和同事去买咖啡的路上迸发的。如果完全是移动办公,那么去买咖啡这件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许彤 独立律师
办公地点选择:图书馆
对我来讲,爱工作不等于爱上班。所以我从律所辞职后就成为了一名独立律师,变成自己的雇主。刚开始转变时确实有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每次合作都要自己去组建团队,重新磨合工作方式。但我还挺喜欢这样的模式,要干就非常努力地干,不干也不会去做没有效率或是没有意义的汇报,工作的时间都是有价值的。
不需要去办公室坐班之后,我也没有选择居“家”办公,因为在家里总是想去打扫卫生,做个饭,煮个茶,容易分散精力,但如果我去图书馆,就只能做两件事情:工作和看书。
上海的图书馆满足了我对环境安静的需求,还可以借书阅读,我特别喜欢读历史书籍和心理学的书,增加在工作之外的趣味性。当然上海的咖啡馆也很多,但是很多咖啡馆有时会有一群人聚会、喝下午茶,安静程度的随机性比较高,所以比起咖啡馆,我优先选择的是图书馆。
许彤喜欢在图书馆办公,休息时还可以借阅书籍
我经常去的就是淮海路上的上海图书馆,它不像上图东馆一样需要预约,看到空座位就可以坐,翻台率比较高。但无论是在图书馆还是在咖啡厅,我感觉自己都是用电脑时间最长的,会一次待4-5小时。我还去过长宁的区图书馆,不过它的学习区域是分散的,不会一整片都是阅览室,氛围更倾向于读书休闲类型。
从我的观察看,上海移动办公的人群真的很多,因为上海几乎有所有类型的产业。我之前也参观过上海一个we work共享办公空间,它的装修别具一格,布置非常有上海复古的风格,空间多样,休闲区和办公区兼备,还配备了健身房,外墙材料是一些做旧的红砖和木头,里面办公的人群大多是广告或者新兴文化产业的员工,穿衣风格非常自由,上班很有“松弛感”。
许彤观察到上海有许多新型办公空间
未来上海肯定会有更多新鲜的办公空间,因为不同场所之间各有利弊,很多移动办公的员工会根据工作状态、需求以及心情去选择不一样的空间。比如需要安静、免费我就会选择公共的文化空间,需要白噪音、提神我就会选择一家咖啡馆或者书店。所以如果未来还有新的一些办公空间的话,我也会去尝试的,很期待相关产业的人士帮我们想一想。
柴柴 战略咨询
办公地点选择:咖啡馆
从事现在这份市场分析工作之前,我有一年多的时间是自由职业者,当时我刚从高强度加班的咨询行业离职,开始自己接项目。
一开始不用坐班的时候非常不适应,生活节奏整体被打乱。有研究也表明,每天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处于2-5小时之间会比较开心,如果小于2个小时或者超过5个小时,会不知道做什么,所以我就开始去咖啡馆办公。
柴柴发现移动办公的人越来越多
图书馆对于我来说太安静了,而在上海的咖啡馆,你能够看到特别多同样在办公的人,而且多数都是跨时区的工作者,因为他们会开英文会议,大家都带着电脑在打字,我也很喜欢一家健身房里面的一家咖啡馆,还有一个专门的休息区,可以先健身完,然后洗个澡去工作。
其实我觉得只要不是实体制造企业,大多数公司都可以尝试移动办公的模式。但是能够把移动办公用得很好的公司并不多,要么是像字节这种互联网公司,平台工具非常完善,层级扁平,所有的会议都可以线上进行;要么是典型的外企,有类似的企业文化和异国沟通的需要。
但是像我现在的工作单位,它整体更传统一些,还需要面对面的沟通,所以现在我又需要坐班了,但工作节奏没有之前那么紧张,有的工作会提前完成,但还是要到6点才能下班。因为我把时间出售给老板了,但我挺希望未来有了一些资源和能力后,可以再次回到移动办公的状态。
因为上海的机会非常多,国际化的公司很多,所以上海整体的消费和经济都更新迭代得很快,比如店铺非常多,各种品牌节日活动也有营销,这种土壤很适合自由职业者。
柴柴常去的咖啡馆
未来移动办公肯定也会越来越多,现在已经不是一份工作干一辈子的时代了。相对于上一代打工人,这届打工人跳槽的频率更高,对各种工作形式的尝试也会越来越多,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到30岁左右就会想尝试创业,并不是说未来要一辈子创业,但是大家会去追求更多的可能性,也有尝试的勇气,上海就提供了这样的空间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