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逛展,找个外语导游为何有点难

培养更多导游成为编外讲解员

上周,西班牙游客彼得在上海参观完一家文化博物馆,大加赞叹,却也颇感遗憾。“本来想请一位懂西班牙语的导游为我们讲解一下展品,但是场馆只提供自助语音导览服务,而且只有英文的。”

目前,上海正全力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随着外国游客的不断增多,落地后的国际化公共服务需求随之增多,小语种导游和翻译需求就是其一。而很多持证的导游却无法承接这样的服务。为此,市人大代表周卫红建议,培养更多优质导游成为文博、科技场馆的编外讲解员,一起讲好“上海故事”。

小语种导游“持证”却“无业”

“在欧洲,大的博物场馆基本都能提供外语导游服务,可是在上海,要请一位外语导游,尤其是小语种导游太难了。”来自意大利的游客大卫“吐槽”。

据了解,上海博物馆等很多场馆出台规定,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带队在馆内讲解。这些场馆的讲解员主要来自于本馆培养的专职人员,数量非常有限,场馆所提供的自助语音导览讲解服务一般只有中、英、法三种,远远无法满足境外游客的需求。

“我们有一批国际化导游人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周卫红说。

近几年因跟团游业务萎缩、入境游恢复缓慢,不少导游已另谋职业,但是仍有相当多的导游无法转行,或者不愿转行。数据显示,目前本市持有电子导游证的人员共有1万6千余名,其中和旅行社签订劳动合同的全职导游有5425名,兼职导游有10630名。

周卫红认为,讲好“上海故事”需要多维度、全方位的传播人才,尤其需要有一定上海历史、文化知识基础的流利外语人才。而拥有中级导游证及以上的导游人员,无论在知识积累、政治素养、沟通能力或者外语水平,都是讲好“上海故事”的中坚力量之一。但是,除去目前在旅行社的5000多名导游外,注册于导服中心的一万多名兼职导游基本无法正常进行带团工作。

周卫红调研发现,在1万多名导游中,至少有400多名小语种导游,他们精通西班牙语、俄语、德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越南语、泰语、印度语、拉丁语等12种小语种,但大多数苦于无用武之地。

精通俄语的晓佳3年前就考取了中级旅游证,但是她很少有机会带团讲解,也没有什么培训机会,基本上处于“持证无业”状态,“一年下来,就接到旅行社推给我的几个带团游机会,长期不操练,功夫也基本废了。”

而随着入境游的火爆,小语种导游越来越吃香。周卫红提到,上个月旅行社接待一个中东小团,为提升服务效果,旅行社专门从导服中心借调了一个懂阿拉伯语的导游,中东游客对他的服务非常满意。

“上海拥有了能讲好‘上海故事’的这部分人力资源,却无法完全匹配、发挥作用,事实上也是一种人才浪费。”周卫红说。

让更多导游成为编外讲解员

小语种导游服务很受欢迎,而懂小语种的导游,也需经过正规培训方能上岗。

记者注意到,为了满足观众需求,本市也有场馆正在探索编外辅助讲解员的做法。去年,上海历史博物馆尝试通过和部分单位合作,由旅行社选派中级以上(含中级)导游,由上历博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考核,通过考核的,颁发讲解资质证书。获得证书的导游即可带团进入上历博开展讲解服务。

“我们能否培养更多优质导游成为文博、科技场馆的编外讲解员。”周卫红建议,借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做法,让更多市级、区级博物馆和文化场馆向优秀导游打开大门,就常年展陈内容对导游进行培训与考核,使他们能够成为文化场馆的辅助讲解员,并尝试向公众开展可承受的付费预约讲解服务,以补充原本纯公益人工讲解力量的不足。

周卫红还建议,参照德国柏林公益微旅行的做法,对于境外自由行散客常去的旅游点位,如外滩、陆家嘴、豫园商城等地区,设立双语(中文+外语)公益讲解岗位,进行定点、定时讲解。同时在境外游客常用的社交平台、旅游攻略书籍推广这种服务,让更多境外人士真切了解和感受上海在服务细节上的温度和大气。

针对周卫红的这份建议,承办部门日前给出答复。市文旅局表示,将在总结经验做法基础上,探索更多文博场馆和旅游单位合作的方式,培训更多文博场馆基本展品义务讲解员,缓解文博专业讲解供不应求情况,同时规范讲解市场,减少不正规讲解情形。

“在旅游资源集聚度高,深受海内外游客欢迎的区域,可以探索导游志愿讲解服务,行业组织可以组织协调,让更多的导游参与到志愿讲解行列,丰富公益讲解内容,提升城市温度。”市文旅局表示,将鼓励优秀导游、特级导游及参与往年金牌导游培养项目的导游,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样式将上海故事介绍给市民游客,实现近悦远来、主客共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在上海逛展,找个外语导游为何有点难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