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现场下方藏实验室?自主知识产权定制研发!长江口二号古船启动考古试掘

我国首个通过自主知识产权定制研发的超大型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系统。

今天上午10时许,位于杨浦区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处,包裹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可开合智能保护舱上盖缓缓打开,9名考古工作者进入古船所在区域开始挖掘,2名工作人员则在一旁用仪器密切监控考古现场情况——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试掘正式启动。

经连续多年水下考古调查,目前初步探明长江口二号古船系一艘清代同治时期的木质帆船,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预计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

2022年11月,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各方力量成功将古船整体打捞出水,迁移至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存放。如今近两年过去,这艘古船的考古工作进展如何?未来又将采取哪些措施?

考古工作者进入长江口二号古船探方试掘。(简工博 摄)

对古船实施预保护

走进长江口二号古船实验室考古工作站,考古大棚与一般人想象中的“棚”不同,这是一个数层楼高的宽敞空间,位于正中的考古探方被数块层叠连接的玻璃顶罩住,正是可开合智能保护舱。透过保护舱玻璃,半没于泥沙中的古船清晰可辨。

闭合状态的智能保护舱中,考古工作者在监测环境。(简工博 摄)

“大型木质船体的保护是世界性难题。”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表示,长江口二号古船的考古工作要解决如何全面快速发掘,尽最大可能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可控因素影响及船体支撑、现场保护、展示利用等一系列课题。

2022年11月,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上海打捞局等各方力量成功将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并迁移至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存放。从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那刻起,上海博物馆等单位就持续展开古船沉箱支撑、温湿度与微生物监测防控、裸置文物应急保护、常态化考古测绘等相关工作。

临时保护仓外开建考古大棚。(上海博物馆供图)

整体进入1号船坞后,为避免文物长时间暴露在室外环境中,同时避免考古大棚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上博搭设起临时保护舱对古船进行预保护,一方面降低太阳光紫外线对文物造成伤害,另一方面则利用保温装置、可移动恒温恒湿系统以及监测系统对古船微环境进行温湿度的控制和监控。

同时,上海博物馆对古船进行常态化保湿处理,开展船体生物病害防治工作,实施了一系列船体防腐防霉、除苔抑苔等文物保护措施,并对部分出水铁器、陶瓷器、纺织品、木质文物的病害及其保存状况进行分析评估,为制定科学的考古发掘和现场文物保护方案,确保考古发掘和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中的工作站。(上海博物馆供图)

根据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要求,古船周边需搭设古船考古发掘场地,设置泥沙浮选场地、脱盐现场保护场地等,要在船坞外围搭建考古大棚。为更好解决水下有机文物更为脆弱、环境更为复杂情况下的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难题,满足可控环境下考古发掘,全面采集、记录古船信息的需要,古船保存现场设计建造的专用考古工作站随即紧锣密鼓开工建设,并于今年8月正式竣工。随着工作站建设完工,原先古船之上的临时保护舱也升级为可开合智能保护舱。

国内领先实验室考古工作站

就在考古试掘工作紧锣密鼓开展的同时,考古大棚地下一层的实验室里别有洞天。在保护处理室内,工作人员戴着手套,捧着一枚长条状的物品正在观测分析。“这是船上的铁钉,上面布满了贝壳和藤壶。”对于每件发掘出的文物,工作人员会先对其进行编号,然后分析其成分和状况,再决定以何种方式进行清理。他的手边有一台激光清洗仪器:“激光清洗有明确的阈值范围,我们要追求的就是在既清理掉不需要的表面附着物,但又保证下面的文物肌理不被破坏。”在他身后,另一名工作人员正在用蒸汽清洗仪器清理瓷器碎片上的沉积污垢。

考古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内检查船上铁钉。(简工博 摄)

而在隔壁的仪器分析室里,工作人员正将一件粉彩瓷碗放到荧光光谱仪上,旁边的电脑上显示出相关数据。“瓷器上的图案部分是低温彩,现在看起来偏灰色,但仪器测出成分含有铜元素,我们推测原本应该是鲜艳的绿色,受海水侵蚀变成现在的样子。”工作人员介绍,实验室里不仅能还原文物颜色,还能测出瓷器白色胎底中的微量元素和占比,倒推出其工艺特征,由此确定产地是景德镇。“对于瓷器这样易碎的文物,实验室建在考古基地旁边能保证安全性;也能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得到文物最原始的信息。”

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内通过仪器分析瓷器信息。(简工博 摄)

除了可开合智能保护舱,专用考古工作站还设有综合考古发掘平台、文物保护实验室,是目前国内最先进、体量最大的智能化考古专用工作站。考古工作站总建筑面积3671.17平方米,其中地上一层为考古工作平台、泥沙浮选区等考古工作区域;地下两层则是考古和文保的工作室、实验室及设备机房等。工作站设有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安防及消防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为整个考古工作站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基础环境。

据悉,这套多功能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系统将是我国首个通过自主知识产权定制研发的超大型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系统,填补了我国超大型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领域的空白。

开合式智能保护舱打开模式。(简工博 摄)

考古试掘正式启动

随着考古人员走进考古试掘现场,古船的基础结构甚至部分木质船舷都显露真容。今天开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试掘工作计划于今年9月至明年1月期间实施,发掘区位于古船南端,布设4个探方,面积约为124平方米,深度约3米。长江口二号古船现场整体发掘工作预期将于2027年前完成,随后转入文物保护和资料整理阶段。

古船木质部分依然清晰可辨。(简工博 摄)

此次试掘目标是从垂直方向解剖了解古船整体结构,同时对于考古、现场文物保护、船体支撑加固、测绘等工作进行方法和流程的验证,为下一步全面开展考古发掘和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考古团队还将通过科技考古分析研究,利用沉积学、动植物考古学、分子考古学、年代学等手段,解读出长江口二号古船包含的航线、沉没环境、船上生活环境等看得见、看不见的历史信息。

考古工作有序展开。(简工博 摄)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珍贵历史见证。”孙键表示,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缘起2010年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是围绕长江口水域进行的主动性考古调查,是“继南海一号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又一经典案例”。他也希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边发掘边展示,向社会公布最新保护成果,促进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上海航运贸易历史悠久,被称为‘沙船上的都会’,有着丰富的水下文物资源。”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介绍,古船已出水文物总计700余件,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他表示,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计划于2025年正式启动上海博物馆北馆即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建设,力争于十五五期间建成。“北馆作为上海博物馆‘3+X’新发展格局的核心之一,在活化利用长江口二号古船这一宝贵考古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拓展外延,融汇上海历史、长江文化、世界考古等主题,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打造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考古专题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考古现场下方藏实验室?自主知识产权定制研发!长江口二号古船启动考古试掘

相关推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