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海南站启动设施更新改造。半个多月后,在7月19日举行的2024上海城市更新开拓者大会徐汇城市更新项目推介会上,“上海南站站城融合更新”与衡复更新单元、枫林更新单元、漕河泾更新单元、公园城市示范区以及生命蓝湾等共同官宣成为徐汇区城市更新6大重点推介项目。
会上,徐汇区领导提出,徐汇将继续扮演好“开拓者”的角色,为市场主体、社会资金参与城市更新提供广阔的机会与前景。绘就蓝图的阵地以“大徐家汇、西岸滨江、漕开发拓展、徐汇中城、华泾门户”等徐汇五大功能区为主。在这一顶层设计之下,作为上海城市更新的主战场之一,徐汇正探索以存量优化和增量扩容为着力点,以质量提升和流量引入为突破口,借助城市更新,实现空间载体的精准供给,加快人居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2024上海城市更新开拓者大会徐汇城市更新项目推介会
实现一次真正的“站城融合”
火车站一直被视为城市更新的代表,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盛晖道出了其中缘由:火车站是少有的与城市名字相结合的公共设施;承载了市民城市生活的记忆;是了解城市的首站和重要标志。更重要的是,火车站一直被技术进步与时代需要“推着”实现更新。
这一点在过去20年间尤为明显。盛晖介绍,随着高铁快速发展,我国有大量第三代铁路客站集中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过去20年间,我国大约建设了1900座铁路车站,其中新建高铁车站超千座。
不过,当城市从增量发展转变为存量发展后,这类大规模建设也悄然变化。最显著的就是以“站城融合”为特征的第四代铁路客站兴起。各地铁路客站改造相继提上日程,新建铁路开始引入既有城区。“站城融合项目与城市更新的需求叠加,上海南站也迎来了更新时机。”盛晖表示,具体可从三个维度看上海南站片区更新的特点。
其一是铁路客站的城市更新对区域和产业的带动引领。车站改造需要联动多个部门和行业,好的改造能够明显改善既有规划结构、提升城市风貌、促进产业升级。这也是为何上海南站的更新不能视为单一的车站改造,而是在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下实行的综合性改造。
其二是铁路客站城市更新的时机把握尤为重要。一座火车站的运营涉及铁路枢纽总图、统筹、安全与效率等方面,实施更新的目的是将单一的交通站点提升为有品质、有活力且便捷的综合空间。目前,上海东站、上海北站(宝山站)以及松江南站都在进行建设或改造,上海的铁路枢纽总图以及上海南站的定位也将迎来调整变化。“一旦错过变化前的窗口期,再想增加容量、改善南站周边的交通组织,可能面临很大困难。”盛晖说。
这也引出了上海南站片区更新的第三个特点:铁路客站的城市更新对站城融合改造颇为有利。盛晖表示,以往高铁站大多建造在城市郊区,如若未来上海南站调改为高铁站,实现“高铁进城”,将是南站实现站城深度融合的“千载难逢好时机”。
原因并不复杂。“早期上海南站的规划定位,是解决上海到浙江地区的铁路分流;而现在,随着中国铁路系统升级,将来或许有区域性、城际性乃至市域性的班次经过,原先的车站定位势必改变。”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伍江说。
此外,从2006年车站启用至今,上海南站周边城区发展已然成熟,具备了实现站城融合、推动南站作为城市换乘重要枢纽的基础。“将来在南站周边坐着喝咖啡的人可能越来越多,因为短途班次多了,客流也多了。”伍江说。
7月1日起,上海南站设施更新改造,部分列车临时停运 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资金、规划落地、执行力……
在伍江看来,徐汇此次推介的城市更新项目都比较准确地找到了当下城市更新中重要的需求点。“今天的城市更新与之前快速的爆发式发展已然不同,不再是成片的大结构布局,而是要‘对症下药’,在城市里找到重要‘穴位’进行提升,从而实现城市功能和品质的提高。”
但当高站位的规划设计面临“接地气”的落地实施时,新的难题又出现了。
伍江列举了几个颇具典型性的更新难题:经济的平衡,市场机制的影响,现存法律法规的不适用或滞后……但解题思路却不复杂——牢记城市更新的初衷,是“想让城市变得更好”。
近年来,徐汇区开展的“三旧”变“三新”改造、历史保护建筑活化利用、公园城市建设等,都在践行广义概念上的城市更新。而在与上海同为超大城市的北京,城市更新同样是个巨大的课题。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潘芳看来,城市更新与既往城市开发最大的不同,是因地制宜。
北京冬奥会让首钢园区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为世界所知,眼下在北京,位于二环内的景山地区第三期综合城市更新项目也颇具代表性。以平房院落为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活化利用价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海市中心历史风貌区内的石库门里弄和花园洋房。
潘芳介绍,为了克服客观环境和现有法规要求对更新改造带来的影响,设计团队在景山地区更新中尝试引入“片区综合统筹”法,由区级政府委托首开集团作为片区更新的实施主体,同时打破了以往将更新项目、资金需要、后期审计等单独立项的做法,将这一面积约70公顷的片区内所有的更新内容整合为综合的单一项目报批发改委立项,践行了“城市是一个有机综合体”的理念,并以此吸引更广大社会资本的参与,提升物业权利人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
2024上海城市更新开拓者大会徐汇城市更新项目推介会
“三师联创”通盘考虑规划与产业导向
徐汇区此次推介的枫林更新单元项目中,有近来颇受关注、正在推进征收的东安新村。与此同时,这里也是中山医院、肿瘤医院、龙华医院、市精卫中心等三甲医院的所在地。沿着片区主干道东安路一路向北至乌鲁木齐北路,还能直达位于静安区的华山医院。
“一条路上不仅集结了高端医疗资源,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及家属,肿瘤医院、中山医院约70%的病人都来自上海之外。”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规划绩效部主任王爱荣说,资源和人流的集聚背后,枫林片区也是上海的科创高地。
在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医工交叉领域,大型医疗设备、高价值医疗耗材、穿戴医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结合,促进徐汇在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大有可为。“徐汇的漕河泾开发区、在建中的西岸数智中心等均对这些领域有所涉及,数字技术对医疗发展的重要性,从规划层面就能窥见。”王爱荣说。
当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这些高精尖领域出现在同一个片区,如何通过规划将产业协同变得更高效、更密切?在伍江看来,底层逻辑是规划师要清楚认识到产业对城市空间的真实需求,“衣服才能做得合身。”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详规分院院长王曙光正带领团队开展枫林片区的整体规划。从城市规划到产业空间规划,王曙光表示,上海正探索建立的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评估师“三师联创”机制,是当下产业空间调整的重要助力。
“通过‘三师联创’机制,我们引入了产业方面的设计机构、咨询机构、策划公司,帮助我们在规划编制时获取了产业方面的助力。”王曙光表示,建筑师更注重细部、考虑更周全,规划师更宏观、注重城市发展,评估师则更聚焦项目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三师联创”协同机制下,以东安-枫林地区的更新为例,如何调配新增商办和新增住宅的比例、如何响应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要求、如何平衡产业空间与民生空间的需求,这些以往要串联思考的问题,现在都能并联筹划,让规划更高效地服务城市发展。
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 徐汇区供图
给未来留足空间、弹性和活力
推介会上参与讨论的规划专家多为“60后”至“80后”,但纵观当下上海涌现出的新型商业模式和线下新“爆点”,从不断更新的“二次元”热点到撸猫店、撸狗店乃至撸鸭店等新业态,再到一朝变身“打工人去班味天堂”的西岸草坡,“当下的城市规划究竟合不合年轻人的胃口”“更新或保留下的城市烟火气是否真的是城市未来主人翁们的所求”,这些问题正引发规划人的新一轮思考。
“城市更新其实本就有两面,一面是面向民生,解决当下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另一面是面向未来,因为城市始终在不断发展。”在王曙光看来,“抓住未来”首先就是抓住年轻人的喜好。“大家每天上班8小时,如果剩余16小时的生活能过好,那不仅能反过来促进8小时内的工作,还能让城市更有活力。”让城市变得更有温度,而不是更忙碌,这需要在规划中讲求弹性,不做一刀切。
安福路上小店 舒抒 摄
王曙光表示,一方面,规划理念还需持续升级,比如历史风貌保护不应“格式化”,城市设施提升要看到人及其背后一整个家庭的需求。此外,还要坚守人文底蕴,在业态上既要满足年轻人的喜好,也要适度留白,“为未来的年轻人留点空间。”
这又是何意?伍江进一步做了阐释。“规划设计,讲到底是对未来的预判。”他表示,城市更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品质,让人感到幸福,激发人的创造力。但无论未来如何变化,有一点始终不变——人需要情感交流,需要人情味,只要把握这一点,规划设计就能做得恰如其分。“今天对于未来的预判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所以要留有空间,城市中很多空间魅力、文化积累都是在‘弹性’和‘不定性’中爆发的。”
眼下,上海今年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标志性品牌活动、首届“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正在各区如火如荼地进行。从沉浸式数字文旅体验,到商圈内的系列体育赛事,再到日前刚开幕便人气火爆的上博古埃及文明展,不少活动的举办地都位处城市更新后的空间载体中,眼下又因商旅文消费内容的输入而重新焕发活力。
“如果城市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弹性,有可供未来自由生长的部分,那么这座城市一定会不断有新的可能性迸发。”伍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