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将“断亲”定义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
大年初六,肖肖在某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过年期间的日常,“今年过年我去了好几个朋友家拜年,00后有自己的亲戚要走。”
过年不想“走亲”,只想“访友”,成为这届年轻人的过年方式。2月20日,肖肖在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和家里的很多亲戚其实并不熟悉,生活没有交集也没有共同话题,过年走亲戚仿佛就是走过场。肖肖说,与其和彼此都不熟悉的亲戚面对面“尬聊”,不如趁着假期和相熟的朋友增进感情。
过年见到的亲戚多为不常见面的长辈,对于晚辈的关心成为了很多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什么时候结婚、工作是否稳定、工资水平如何等一连串的问题确实让年轻人难以招架,本来是难得休息的假期,长辈的“关心”又让人压力倍增。
除夕夜,一位IP定位在广东的网友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为在出租屋中独自过年。该网友在视频中表示自己已经与家中亲戚许久没有联系,“与其过年回家应付亲戚们盘问隐私,被迫与和同龄人作比较,不如独自过年落个清净,对我来说家不再是唯一的避风港。”
胡小武在文章《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中公布了其对“断亲”现象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年龄越小,其与亲戚联系越少,年龄越大,与亲戚的联系程度越频繁,而绝大多数的“90后”及“00后”的年轻人,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就几乎不与亲戚联系。这说明青年“断亲”现象确实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胡小武分析,传统亲戚关系的现代嬗变、“内卷化”社会生长环境的刺激、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的居住地分离、经济富足催生家庭独立生存方式、互联网世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个人化等因素造成了“断亲”现象。
对于“断亲”现象是否会一直持续这一问题,胡小武分析,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结构没有实质性变化,家庭伦理与亲缘关系的主体结构也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中国人的行为逻辑没有改变,以“00后”世代为主体的年轻人,会随着他们自身的年龄增长、持续社会化和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而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着亲缘关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这届年轻人的春节:不想“走亲”,只想“访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