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怀念当初演出开场后在门口‘捡漏’的日子。”上周,西城男孩上海演唱会举行,望着场内空出来的座位,歌迷吴先生想,“如果票价能浮动,上座率会不会更好?”
同样是舞台演出,有些观众却希望票价“坚决不打折”。不久前,有市民花980元购买舞台剧《枕头人》的VIP票并赴外地观看,然而同一场次部分座位推出半价票,这让部分原价购票的忠实观众认为遭遇“背刺”,“早鸟变笨鸟”。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达11.90万场,同比增长72.71%。演出市场持续丰富活跃之时,该不该让票价随行就市,进一步扩大观演“朋友圈”?
打折还是保价?
5月28日,西城男孩巡回演唱会上海站开场。作为该团体的资深粉丝,吴先生第一时间抢了599元的“山顶”票。“我的位置可以看清全场,上座率确实一般。”在他看来,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外:这个1998年成立的演唱团体,如今已过了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最初的5人团体,因各种原因只有3人参加这次演唱会;演唱会时间又被安排在工作日,“我们这些粉丝和团体成员一样,也基本是‘上有老下有小’的40多岁年纪,看完得赶紧回家,第二天还得送孩子上学、按时上班打卡。”
当吴先生把现场的照片发给同样喜欢过该团体的朋友时,对方问他:“你这票不能像机票一样加点小钱升舱吗?”两人回忆起年轻时一起等在演出场地外,待演唱会开场几首歌后,门口“黄牛”就会以超低价迅速甩卖门票的往事,没想到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人回忆起同样的场景。“倒票行为当然应该打击,但演出方和购票平台能不能随行就市,推出更灵活的票务政策?”吴先生也注意到临近演出时部分平台曾推出折扣票,“但折扣一直固定,还是缺乏市场机制。”
然而并不是所有观众都喜欢折扣。今年5月底,市民陈女士花980元购买舞台剧《枕头人》的VIP票,专程前往外地观看。然而就在演出前几天,该剧推出520半价活动,同一场次坐在身边的一些观众,花440元就买到880元的座位。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近期数场舞台演出中:一场舞蹈演出,早鸟票400多元的座位,后期部分演出票推出99元折扣,有观众自嘲“早鸟变笨鸟”。
“一开始就抢票的观众都是真粉丝,可出品方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吗?”在社交媒体上,陈女士看到许多和自己一样第一时间购票的观众的不满,有人认为如今舞台演出开票就是“一点点试探观众底线,一开始用一点小优惠吸引粉丝高价买票,接下来卖得出去就水涨船高,卖得不好就打折促销。”也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号召大家都不要原价买票,“‘苟’到最后,应有尽有”。
舞台演出该不该打折?记者走访多位观众,看法不一。
“差别定价是市场理性的体现。”吴先生认为,不想冒风险的人可以先购票锁定座位,后期如果有余票可以逐步打折,直至临开场时巨折清仓,“当然也应该保障提前购票消费者的权益,比如现在演唱会的座位大多是开盲盒,但应该让率先原价购票的观众享有同价位最好的座位或优先选座。”
“伦敦西区有尾票,百老汇有Rush Ticket,当天购票甚至能买到两折左右。”曾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魏女士曾低价享受过不少好剧,“大热剧就不要想‘捡漏’,低价观看舞台演出就要做好抢不到票的准备。”在她看来,灵活的票务定价策略既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市场,也能让观众更理性消费,“选择真正喜欢的经典,‘佛系’追寻全新剧目。”
“如果观众都佛系了,受损的是出品方。”市民秦先生发现部分平台此前都推出“520优惠”,不少舞台演出“全场半价”,“哪个在乎声誉的品牌会随意打五折?”从事销售工作的他坦言,如今很多品牌为维持形象会严控打折,即便打折也是面向长期消费的核心群体,“全场半价无异于饮鸩止渴,这一次可能确实起到促销作用,但伤害的是核心消费群体,大家都等待打折怎么办?”
“舞台演出是文化产品,花钱少的人不会珍惜。”市民尹先生曾观看过一次舞台演出,身边不少人是低价购票甚至拿赠票而来,玩手机、随意鼓掌的形象频繁出现,“文化消费还是需要一定门槛保持品质的。”
演出消费需更完善的标准
和《枕头人》相似, 5月23日—26日上演的音乐剧《人间失格》也经历过一次票价折扣。《人间失格》已在北京演出两轮20场左右,第三轮演出推出了部分优惠票。“是参加平台活动,重在参与。”制作人梁一冰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平台优惠票活动涵盖各种各样演出,都放在同一页面,我们希望借此撬动不看音乐剧的观众看到这部剧,没想到吸引力太大了。”
今年六一期间,记者在摩天轮APP上看到平台针对儿童节进行了折扣补贴活动:亲子动漫视听音乐会《卡农》4.8折、奥特曼系列舞台剧《奥特巅峰•银河奇迹》5折、梦幻音乐舞台剧《冰雪女王:艾莎》5折……摩天轮票务CEO刘斅表示,打折票大多源自于平台对用户的补贴,打折票的购买者也经过大数据验证,“对正价票是增量的补充”。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适量打折票能形成口碑推广,有助于节目“破圈”。平台数据也显示,2023年累计打折票为用户节省票价数千万元,深度经营尾票的节目平均上座率增加5%—10%。
吴先生支持差别定价,但也表示不同票价可享受权益应有所区别,“应该像航空公司那样,不同折扣的机票所对应的服务和权益有所差异。”
对于率先购票观众吐槽票价打折是“背刺”,梁一冰表示,“观众的声音,我们都听进去了。未来我们的每个动作都会多一些沟通,走得更稳。”针对票价差异,《枕头人》《人间失格》采取了类似措施,先购票的观众可以“买新退旧”。
随着舞台演出从小众走向大众,一些观众和业内人士表示“买新退旧”这样的举措仍需进一步细化措施平衡各方利益。“现在很多演唱会因故取消,除了票款组织方还要赔偿外地观众的交通费和住宿费。”陈女士表示,自己有时会赴外地观看舞台剧,“如果临场票价大幅折扣或是折扣票远低于早鸟票,对外地观众有没有相似的补充方案?”秦先生自己在工作中也遇到过因近期618促销消费者退货转而网上购买的情形,“相比服装、化妆品等标准化产品,演出票不同座位观感不同,‘买新退旧’还能锁定原先的座位吗?”
北京市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李宇明律师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如果商家在销售“早鸟票”时没有承诺“最低价”“最优价”,消费者很难主张“保价赔偿”。如果商家在出售“早鸟票”时承诺“最低价”却未能实现,消费者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要求商家为虚假宣传、实施欺诈“退一赔三”。
针对目前演出门票退改难的问题,李宇明认为,消费者购买线下演出门票实际是购买演艺人员的表演服务,并不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网购商品“7天无理由退货”规定。“消费者购买的演出票,有明确的演出名称、时间、地点等内容,不存在网购下单认知和判断受到约束,产生‘收货’后实际体验不一致的问题,一般不认为演出门票属于‘网购商品’。”消费者退票更适用《民法典》合同解除相关规定,“比如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如果票务平台推诿退票,则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保护协会等部门投诉,也可以选择向法院起诉。
“演出退票的相关机制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需要主管部门持续探索制定标准。”李宇明表示,去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明确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应当建立大型演出活动退票机制,设定合理的梯次退票收费标准”,但对5000人以下中小型演出则没有相关要求。“过去一般认为演出票有时效性、专有性和有限性的特征,退票可能给平台造成损失。”一些业内人士建议业界可参考航空、铁路等同样有时效限制的行业,在兼顾多方利益的前提下设置更合理的退换票条款。
市场“火热中带着冷静”
今年一季度,国内演出市场持续火热。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今年一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11.90万场,同比增长72.71%;票房收入达108亿元,同比增长116.87%;观演人数3886.99万人次,同比增长77.88%。原本属于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淡季”的一季度,全国演出市场在场次、票房、观演人数三方面实现“开门红”。
“五一”假期演出市场延续了这样的火热:全国5000人以上大型营业性演出184场,同比增长14.49%;票房收入11.53亿元,同比增长78.48%;观众人数260.29万人次,同比增长66.35%。陈奕迅、张学友、凤凰传奇、王心凌、邓紫棋、潘玮柏、苏打绿、任贤齐等知名歌手陆续在各地举办大型演唱会,带动当地消费。
舞台演出的火热也带动平台的收益。5月29日晚,阿里影业发布2024财年业绩,去年11月阿里影业完成对大麦的收购后,报告期内大麦业务交易总额同比增长超500%。
不过,近日有数据显示全国有近30台演唱会取消或推迟:5月15日,齐豫、潘越云、万芳和范怡文在上海举办的“天籁女声 穿越经典”音乐会宣布原定5月25日、26日两场变为25日一场;5月25日在合肥举办的郭富城演唱会宣告取消,公告理由是“舞台设备搭建时间不够”;6月9日谭咏麟乌鲁木齐站演唱会、6月15日梁咏琪福州演唱会也宣告取消……
“如果舞台演出的票卖得不好,部分票流通到二级市场打折卖。如果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卖不动,那取消就是及时止损。”有业内人士表示,去年以来火热的舞台演出市场给了很多从业者信心,纷纷推出各类舞台演出,“但有些演出明显没有准备好,口碑在社交媒体上一降再降;有些观众会因为‘情怀’‘回忆杀’这些原因支持一轮演出,却不足以支撑起后续票房;还有些演出升级场地,成本高企,但没有足够多的观众。”在他们看来,国内舞台演出市场火热中也带着残酷的理性,“关键还是演出的综合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