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轻拂,维多利亚港游人如织。通往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的地道口,悬挂着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花样年华》的巨幅海报,左下角特别标明了“全院满座”等字样。3月22日、23日,作为第52届香港艺术节闭幕演出,《花样年华》带着原汁原味的上海故事,在香江畔连演三场。香港市民的热情早见端倪,三场演出票近5000张,开票不久即售罄。
剧院门口的《花样年华》海报,张熠摄
“把上芭的《花样年华》第一次带到香港,并且作为艺术节的压轴演出,是最好的选择。”香港艺术节节目总监梁掌玮计划连看两场,“舞剧讲述了一个战争年代的爱情故事,虽然是2006年编排的,现在看来仍然很有时代的感觉。在这个很国际的艺术节上展示这部具有现代感的中国芭蕾,再合适不过。”
一部海派文化滋养下的芭蕾舞剧
坐在香港可容纳1600人的大剧院中,幕布拉开,大雨倾盆而下,石库门、黄包车、馄饨摊,穿西装的李先生与着旗袍的王太太,上演了一出悲欢离合。在香港看一出上海故事,尤其有种别样的味道。就像年初电视剧《繁花》热播,无论是香港寄来的明信片,还是远走香港的雪芝等人物故事,都在潜移默化中显现出两座城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结。
“上芭的演绎很优雅,看完上半场,好像真的进入那个年代,尤其是下雨的设计,特别创新,上海和香港都是多雨的地方。”香港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特别喜欢《花样年华》的呈现方式,“尤其是演员穿着旗袍讲一个上海的故事,有很不一样的感觉。”
《花样年华》剧照
“《花样年华》是上芭海派芭蕾典雅、高雅、精致风格的延续。”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所言非虚。这部舞剧创排于近20年前,糅合古典与现代芭蕾的艺术特点,诠释了一段动人心弦的浪漫爱情故事。2006年首演以来,陆续摘得全国歌剧、舞剧、音乐剧优秀剧目展演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等殊荣,先后在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福州、宁波等地巡演,并曾亮相法国巴黎和中国澳门。
作为一部中法团队合作创排的现代芭蕾舞剧,《花样年华》里有上海石库门的生活,也有法国人的浪漫,是上海芭蕾舞团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大胆尝试。
舞剧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用上海芭蕾舞团副团长、首席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吴虎生的话来形容,这部舞剧的故事性很强,演员并不只是在舞动身体,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在说一句台词。创排之初,来自法国的著名编导伯特兰·德阿特花费了大量时间在上海采风,力求展现浓郁的上海风情和生活气息。
香港文化中心等待入场的观众,张熠摄
舞剧的舞美由同样来自法国的服装舞美设计大师热罗姆·卡普兰操刀。“他花了两年时间在上海采风,去了城隍庙、上海的古镇,走遍浦东、浦西,去上海的纪念馆、档案馆、博物馆查资料,去菜市场观察不同年纪上海人的着装。”辛丽丽回忆道。在舞剧中,卡普兰改良了中国传统旗袍,通过线条、色彩、剪裁的修饰使其与来自西方的芭蕾语汇相得益彰。
剧场观众,张熠摄
邀请上芭赴港演出,梁掌玮计划了很久。她告诉记者,最近20年自己一直在留意上海芭蕾舞团的作品。“我在国家大剧院看过《简爱》,很喜欢,筹备香港艺术节时,我就在想,一定‘不放过’上海芭蕾舞团,而《花样年华》又是最适合在香港演的剧目,它的爱情故事很美、很浪漫,也有别于西方芭蕾舞的展现方式。”
《花样年华》剧照
专程为《花样年华》而来的还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观众。来自俄罗斯的斯维特拉娜和女儿一起来看演出,“我女儿也是芭蕾舞学生,这部舞剧很美、很有趣,从技术上看也非常精彩,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独特的故事。”
在辛丽丽看来,《花样年华》是海派文化滋养下的一部芭蕾舞剧,这是其最鲜明的艺术特征。“今年电视剧方面有讲上海故事的《繁花》,我们则通过《花样年华》呈现上海的人文风情、海派芭蕾的魅力以及城市的文化自信。”临出发前,她反复叮嘱团队,“这次出行有近90位演职人员,有37岁、39岁的,也有18岁的年轻演员,大家都要跳出舞剧最好的水平,把团队像面团一样紧紧地捏在一起。”
将《花样年华》代代传承
对于上海芭蕾舞团而言,《花样年华》的意义还在于“传承”二字。
此次赴香港演出,吴虎生领衔主演男主角李先生。演出开始前两个小时,他已经坐在后台化妆间等待上妆。2006年,吴虎生首演《花样年华》时只有20岁;温文尔雅的小说家李先生是他在芭蕾舞台上塑造的第一个“男主角”。如今,18年过去,他作为舞剧原班人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
《花样年华》剧照
“今年是我进入芭蕾舞团的第21年,有机会在香港的舞台上跳《花样年华》,我很珍惜,也面临挑战。”吴虎生告诉记者,从舞剧首演至今,他在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多部原创芭蕾舞剧的历练,人生阅历也不断丰富,“每一次复演、复排,我对角色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就像在和人物对话。”舞台上,他似乎真的成了含蓄内敛的李先生,举手投足间,连眼神都在讲述故事。吴虎生说,自己最享受的是舞剧中特别安静的桥段,“那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你甚至能听见演员的呼吸声,这是演员和观众共同营造的演出氛围和环境”。
对一名芭蕾舞演员而言,随着年龄增长,伤病与体力精力的下降,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筹备此次演出,上芭在抵港前,提前两周开始密集排练。本周抵港后,基训课、全剧联排一天不落,为的是以最好的状态呈现演出。“每一次联排完都很累,全身肌肉酸痛。”吴虎生坦言,这是芭蕾舞演员必须经历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充足的体力,以最好的状态在香港演出。”
《花样年华》剧照
复排《花样年华》,吴虎生希望把导演当年的教导,原汁原味地传递给新一代年轻演员。“我是《花样年华》第一批演员,现在,我带着最年轻的演员,一个节奏、一个动作仔细排练,包括每个回头、每个眼神,都要把我的经验教给年轻演员。首演至今,最重要的是呈现导演对每个人物的编排、塑造,要做到拷贝不走样。”
作为吴虎生的舞伴,上海芭蕾舞团首席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戚冰雪扮演女主角王太太。上海芭蕾舞团主要演员张文君、龚黎伟、许靖昆、冯子纯,独舞演员何琳艺、郭文槿、王嘉力、严庆辰等都在剧中扮演重要角色。
等待入场的观众,张熠摄
“我从2019年6月开始参演《花样年华》,王太太是一个知性、温婉、优雅的女性。”戚冰雪表示,刚演这部舞剧时有过忐忑,“这部戏很锻炼演员,不像《天鹅湖》《睡美人》,它更讲究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每个人身上的故事,不能像一张白纸一样来演这个角色。”她说,得益于舞团“以老带新”的模式,才能够很好地把《花样年华》这部作品传承下去。
“很高兴收到香港艺术节的邀请,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将《花样年华》这部由中法两国艺术家共同创作的海派芭蕾代表作带到香江。”辛丽丽说,“这是上海芭蕾舞团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充分体现。”她期待通过上芭一代代年轻演员的加入与打磨,令《花样年华》像《白毛女》一样代代相传。
《花样年华》剧照
舞剧尾声,李先生在战争结束后回到原来的石库门,王太太带着儿子消失在欢庆的人群中,一切似乎又回到生活的常态。坐在台下的梁掌玮希望,借由香港艺术节的平台,把这部中国题材的芭蕾舞作品推向国际,“演出前,已有欧洲演出商和我商讨,可不可以介绍上芭的《花样年华》去国外。在与上芭的未来合作方面,我也在询问辛团,未来还有哪些中国题材的作品可以带到香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作为第52届香港艺术节闭幕演出,香江畔连演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