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剪纸、徐行草编、上海绒绣、海派绣球、上海灯彩、崇明土布、顾绣、旗袍盘扣、非遗面塑、安亭药斑布、非遗香囊、棕榈草编、皮雕、香道……9月12日下午,“传承之美——2024上海智慧女性读书讲坛”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伴随“海上繁花传雅韵非遗集市”,非遗女性传承人带着匠心手作而来。记录15位上海女性非遗传承人经历的书籍《海上她文创》也在活动中首发,并赠送给到场观众。
“海上繁花传雅韵非遗集市”
记录15位上海女性非遗传承人经历的《海上她文创》首发
“上海是一座处处闻得到书香,感受得到文化气息的魅力都市。”上海市妇联主席张华表示,上海市妇联每年举办女性读书讲坛,发布亲子阅读书,今年市妇联牵头成立“非遗女性传承人联盟”,通过传人共研、技艺共促、资源共享、合作共进的平台,展现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播的当代女性,在新时代迸发出的焕新力量。
在上海报业集团党委委员、新民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可看来,作为非遗文化和城市文脉的重要实践者、传承者、传播者、创新者,女性通过家庭教育、艺术创作、教育推广、文化活动等方式,将非遗之美、传统文化之美传承给下一代,也在非遗的保护、国粹的传承中,展现“她力量”,绽放“她风采”。
“传承之美——2024上海智慧女性读书讲坛”
“从《花木兰》到《长恨歌》《繁花》《千里江山图》都有评弹版本,都有突出的女性角色。除了作品中做主角,评弹界还有许多杰出的女性艺术家,说明女性的智慧、女性对艺术的感悟有时候比男性要高得多。”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说,“评弹必须要活态传承,不能脱离当今社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我们对非遗文化最好的继承。”
绒线编结从每家每户生活必备技能到需要被“保护”的非遗技艺,沪上绒线产业从引领全球到淡出人们的生活,有百年“绒线大王”美誉的恒源祥,如何在新时代“舞动”一根绒线实现逆袭?绒绣、海派绒线编结非遗技艺的传播者、恒源祥集团党委书记顾红蕾说,恒源祥绒线的一次重要“逆袭”发生在2005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恒源祥集团共同启动实施关爱特殊儿童的大型公益项目“恒爱行动”。由恒源祥向社会提供毛线,全国妇联、儿基会组织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编织爱心毛衣,送给特殊儿童,包括孤残、留守、贫困、少数民族儿童等。19年来,已经编织了超过144万件爱心衣物。
绒线的第二次逆袭是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编结颁奖花束——绒耀之花。冬奥会结束后,由灵活就业女性为主要成员的编织社团获得了经济收入,迎来了更多的编结业务客户。为了更好地传承绒线花这项非遗技能,恒源祥在去年提出“海派非遗公益合伙人”的构想,由像恒源祥这样有能力的企业对接社会需求,并开展产品设计开发、市场运营管理,而非遗产品由灵活就业女性或者残疾人人群完成,帮助其实现社会价值和公益价值。
2016年,80后朱燕放弃上海市中心收入可观的IT工作,回到家乡松江做米文化事业,成为叶榭软糕非遗传承人。她以叶榭软糕为核心,稻香民宿为载体,创办八十八亩品牌,“我们希望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发展松江大米相关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培养当地村民专业技能;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大家一起建设新农村”。
朱燕带领同事与仓桥学校、叶榭学校、华政附小等学校进行了联合非遗教学活动,“diy体验让学生们非常喜欢。还有很多的亲子家庭、留学生也慕名前来参加活动,大家不仅觉得叶榭软糕好吃好看,对非遗文化也非常感兴趣,从活动开展至今,我们已经开展了上万次活动,数十万的客户参加过我们的非遗活动。”
自媒体“跟俞菱逛马路”创始人俞菱,一直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守护那些印刻着城市记忆的经典小店。在俞菱看来,小店可以成为“近者悦远者来”,就像非遗产品一样,活得足够久,成为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
活动由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报业集团联合举办,上海报业集团妇委会、新民晚报社新民周刊、上海市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巾帼园)承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支持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