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家院士(1936-2022年)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核物理学家和教育家。日前,首部完整反映其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忠实记录其人生最后影像的大型传记作品《格物树人福家报国:杨福家画传》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图文并茂,不仅全面、立体地呈现了杨福家院士个人追求卓越、立德树人、毕生奋斗的感人事迹,也生动表现了与他紧密相连的多个知识分子群体(如两弹元勋群体、复旦优秀教师群体、上海光源建设者群体、中外合作大学教育事业创业者群体等)炽热浓烈的家国情怀、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在《解放日报》文化讲坛上,杨福家发表讲话。 赖鑫琳 摄
高举精神之旗
杨福家院士生前传记《博学笃行 福家报国:杨福家传》(以下简作《杨福家传》)于2018年出版,这本传记得到杨先生本人的充分肯定,出版后也受到各界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作为作者,我们深感欣慰,并倍受鼓舞。但因为篇幅限制,当时收集的很多材料特别是照片都没法用上;而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对杨先生的事迹又有了新的认识。因此,我们应复旦大学出版社之约,开始马不停蹄地构思姊妹篇《杨福家画传》。
2019年以来,党中央先后发出学习和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号召和倡议,我们深切感受到杨福家先生是躬身践行这两种精神的典范。因此,我们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为根本指导思想,以科技报国、教育强国作为贯穿全书的“红绳”,努力把杨福家先生科教双馨的先进事迹讲好,让这本书成为学习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的好教材。
2001年7月4日,杨福家正式就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监(校长)。新华社记者侯少华摄
打造“移动展馆”
由于传记的性质决定,《杨福家传》只能根据文字的需要采用了少量配图。但我们深知,在当今这个“看图的时代”,单纯的文字可能还不能适应部分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阅读需求,所以我们尝试采用“画传”的形式,以求适应和符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口味。
但本书仍属传记体裁,而非画册或者摄影集。为此,我们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叙述框架,根据这个框架来编排内容相关的图片。《杨福家传》主要以时间为序叙述,是“纵”的。而《杨福家画传》着眼于共时的、逻辑的归纳,是“横”的。特别是最后两章,都是《杨福家传》没有写过的内容。第八章是对杨先生立德树人、爱国奋斗事迹的简单总结,希望能达到读者在宣传橱窗看杨先生先进事迹展览的效果;第九章是对杨先生教育思想的简单陈述,希望能达到在现场观看杨先生制作的幻灯片、聆听杨先生讲演的效果。我们力求把这本画传打造成一个“移动的展馆”,让更多“不在现场”的读者能领略到杨先生的大师风采。
展现细节魅力
《杨福家传》立足宏观的整体叙述,可说是偏于“面”的归纳。而本书结合“读”图,更加注重细节的叙述,可说是“点面结合”。本书深入挖掘照片的内涵,着力讲述背后的故事。英语里有句俗语: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意思是“一张图片胜过千言万语”。但图片毕竟不等于语言,它是沉默无声的,仍然需要辅以语言的解释说明。例如,上海光源里自主研制的椭圆极化波荡器(EPU100)、首台自主研制的真空波荡器、3.5吉电子伏增强器等,我们没有像一般的宣传材料只是简单地写几个机器的名称,而是详述了研制这些机器的艰辛曲折过程,让读者了解到我们中国科技人员在外国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奋发图强、刻苦攻关的动人故事,深化对“光源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这样的文字说明,图片才有了灵魂,人物才因之更加生动。
上海光源里自主研制的椭圆极化波荡器。
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这离不开杨福家院士生前对本书写作的大力支持。杨先生曾说,知识分子不图别的,就图一个信任。这也是我们此刻共同的心声!杨先生伉俪对我们充分信任,拿出珍藏的相册供我们挑选,并细致讲解拍照时的场景和背后的故事。两位老科学家一丝不苟、知无不言,让我们有了一种使命感,不敢有分毫懈怠,努力调查、创新体例、激扬文字、精益求精。以杨福家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核物理科学家、教育家的先进事迹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我们踏实工作,奋勇前行。
(作者霍四通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望道研究院副院长,杨柳系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党政办公室主任)
《格物树人 福家报国:杨福家画传》
霍四通 杨柳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把一本书打造成一个“移动的展馆”,让读者领略大师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