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人“适宜”还是“适意”?读英文版“海派文化丛书”,读滋味无穷的上海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上海精彩

“我是半个法国人,半个英国人。我妈妈是巴黎人,看《上海女人》会感到,巴黎的女人和上海的女人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喜欢优雅、喜欢嗲。”5月26日在上图东馆举行的“海派文化丛书”英文版首发式上,《上海女人》译者施琳(Celine GARBUTT)的发言引起现场一阵会心笑声。

《上海女人》译者施琳(右)在活动中

《上海女人》是上海作家马尚龙的作品,在施琳看来,一位男作家写女性的作品再由一位女性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一番别有趣味的经历。现场有读者则对马尚龙写到的“上海女人适宜还是适意”提出问题,马尚龙先是肯定“这是一个有水平的提问”,又解释自己也曾举棋不定,后来是用“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找到理由——相比让他人适意,适宜在他看来更有女性的主体性。

“海派文化丛书”是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筹备多年、陆续推出的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海派文化的丛书。该丛书由沪上四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记者和作家联袂撰写而成,集专业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对海派文化的综合性的审视与全景描绘,为世界打开一个了解上海的窗口。

2013年,为让更多海外友人了解上海,架构中西桥梁,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翻译家协会共同发起、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海派文化丛书”项目启动,从33本中文版“海派文化丛书”精选具有代表性的12本书,分阶段翻译、出版和发行。此次亮相的是首批翻译的四本书目《上海先生》(Shanghai Gentlemen)、《上海女人》(Shanghai Women)、《上海建筑》(Shanghai Architectural Legacy)及《上海美食》(Shanghai Cuisine)。海派作家王唯铭、程乃珊、马尚龙、沈嘉禄通过围绕鲜活的“人”、生活空间“建筑”以及日常生活“美食”来书写上海。

英文版“海派文化丛书”首批书目

“‘海派文化丛书’不仅展示地域文化,更是上海文化的核心表达。”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柴明熲提到,项目团队相当庞大,资料整合、项目管理等都有一定难度,译者们在平日教学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进行翻译。“封面上的译者名字是我一个人,功劳是很多人的。”施琳说。

“海派文化丛书”英文版首发式和随后进行的“海派文化下午茶”都是上海图书馆发起的品牌活动“上海记忆”系列活动组成部分。上海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海派文化资源。基于馆藏文献开发的上海文化总库(https://scc.library.sh.cn),整合了与上海历史文化相关的各类资源和知识,以上海历史文化年谱构建独具海派文化特色的数字记忆。“上海记忆”系列活动将通过新书分享、专题讲座、文创集市,增强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海派文化,同时聚合多方力量,全方位展示海派文化研究成果,推广海派文化资源,扩大海派文化影响力。

上海文化总库(https://scc.library.sh.cn)

在第一场“海派文化下午茶”圆桌谈中,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上海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竺剑介绍,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以3场活动、10场精品讲座,打造“310与沪有约”文化品牌。“310”是上海的城市密码,既是身份证号前三位的代码,也是上海话谐音“侪要灵”,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海派文化的风情。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主持的第二场圆桌谈中,《上海建筑》作者王唯铭与马尚龙、上海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黄晓彦,分享各自对海派文化的见解。对谈间隙,上海大学留学生代表、来自阿根廷的吴飞得和“曹灿杯”青少年朗诵展示活动全国展示获奖者董昕灵、闵嘉熠,分别带来“海派文化丛书”片段朗诵。吴飞得用沪语朗诵《上海美食》片段《城隍庙:美食天堂》,一下子拉近了读者的距离,董昕灵朗诵的《上海先生》片段《网球——上海先生的梦》和闵嘉熠朗诵的《上海女人》片段《看上去老适宜的》,展现了上海先生和上海女人独有的魅力。

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杨春花表示,英文版“海派文化丛书”在上海解放75周年之际发行,意义非凡。上海图书馆将发挥开放平台作用,创新文化形式,提升文化品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读者更好地体验上海的文化变迁,感受上海的变化。

英文版“海派文化丛书”揭幕

“我的父母、朋友都已经开始读这套书,上海故事在海外的传播已经开始。”施琳说。

“不仅让海外读者更直接地接触上海历史文化信息,生活在上海的众多海外读者也能用英语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周立民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上海女人“适宜”还是“适意”?读英文版“海派文化丛书”,读滋味无穷的上海

相关推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