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展“主角和配角都要好,才能成就一场成功的展览”

主角和配角都要好,才能成就一场成功的展览。

一直被视为博物馆展览“配角”的展览文案,正受到文博爱好者的关注。

随着全国文博热潮兴起,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博物馆“斗图”从此前比拼摄影镇馆之宝、“显眼包”文物,转而把镜头投向博物馆里的文字。精妙的展览文案成为社交媒体话题,一些网友直言“看到泪目”。

不过,这些或气势磅礴或引人遐思的文字却引起了不少文博爱好者的争议:作为博物馆里实物展品的“配角”,这些文字该以平实地叙述、补充文物知识的面貌出现,还是该充满感情地奔涌着策展者的思路与情感?

“幸福的秘密是自由,自由的秘密是勇气。”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这句话,随着正在湖南博物院举行的“神话国度璀璨爱琴海——古希腊文明史诗”展,在社交媒体上受到不少网友的推崇。

此次展览的展品来自希腊14家文博机构,总计270件/套,以物证形式展现古希腊文明自史前到“希腊化”时代开启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风貌。“展览勾勒出的古希腊文明风貌,看完之后再以修昔底德这句话来总结,对今天时常陷入迷茫的我还是很有启发。”文博爱好者潘先生说,一件件展品或许分散了自己的观感,但几句话就凝聚起其中的意义,“文字依然很有力量。”


中华艺术宫展出的吴冠中《渔港》

一些文博工作者介绍,直接引用展览主题相关文献或同时代文人、学者的诗文是策展文案“比较讨巧”的办法。正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历史的星光——京津画派和海派绘画研究展”,在展厅外墙上陈列出刘海粟、丰子恺、林语堂等人对东西方艺术的见解。市民何刘拍下了林语堂的一段话:“艺术家应该把景物的精神气韵传达给我们,以唤起我们情绪的共鸣。这就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目的和最高理想。”“这些大家上世纪30年代的观点就已经厘清东西方艺术的差异和联系,看到这些文字有助于对展览的理解。”他对展览上吴冠中的《渔港》印象很深刻,“中国水墨写意的技法,色块和透视又有西方绘画的特点。展览的文字观点很好地解释了策展思路,看起来更有收获。”

而浦东美术馆曾举办的“时间的轮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洋洲艺术与传承”展览也引用了不少出生于大洋洲的作家、学者的诗文,比如生于基里巴斯族的诗人、学者特蕾西娅·泰艾娃所言“所流之汗、所落之泪皆为咸水,由此可知海洋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还有出生于汤加的作家、学者埃佩利·霍欧法写下的“海洋广阔无垠,它扩张着……从海水深处及更深的火域冉起。海洋即我们,我们是近海,更是远洋。”

“这些与展览休戚相关的人物的话语,不仅是展览的注解,甚至就是展览的一部分。”去年10月结束的广东省博物馆“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上,也有不少网友提及的“精彩文案”。展览援引叙利亚著名诗人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阿斯巴的名作《你的眼睛和我之间》作为展览的注解——

“当我把眼睛沉入你的眼睛/我瞥见幽深的黎明/我看到古老的昨天/看到我不能领悟的一切/我感到宇宙正在流动/在你的眼睛和我之间”

古老的文物和诗人的语言,让来自叙利亚这片饱经风霜土地的文明给中国观众更深的感受。“诗句很精准地描述了我观看展览的感受。展览就像诗中‘你的眼睛’,带领‘我的眼睛’穿越岁月风尘,看到的是时间流淌的故事。”市民万飞暑假曾带孩子参观过这场展览,被诗句感动,“今年上海也有古波斯、古埃及文明展,我很好奇会用怎样的文案来描述。”


浦东美术馆举办的“时间的轮廓——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大洋洲艺术与传承”展

在一些文博爱好者看来,展品是展览当仁不让的“主角”,它们的展示让文案得以升华。深圳南山博物馆举办的“盛世爱情——意大利庞贝精品文物大展”,结束语短短几个字让不少观众感动:“请笃信:痛终有时,爱必将至。”

参观过这场展览的刘先生介绍,展览通过大量展品再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爱情神话、古罗马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等,让“爱”这个主题得到凸显,而庞贝古城的灾难又赋予这个主题宏大的历史背景。“如果单独看文字,我只会觉得像‘鸡汤’,但是展览赋予文字重量。”

近年来,文博热在国内兴起,博物馆展览穿越历史时空的家国情怀让许多观众动容。近日在社交媒体上让许多人感动的是2019年南京博物院举办的“金色阿富汗——古代文明的十字路口”展的结束语,短短几个字振聋发聩——

“文化存则国家生。”

这句话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石碑上所镌刻的文字。2018年这批文物曾在郑州博物馆展出,有网友拍下了当时展览的结束语“一场特殊的全球文化接力”。据悉,因为当时阿富汗战火纷飞,阿富汗文物工作者想出海外巡展方式以保护这批文物。展览中有一张“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文物珍品国际巡展名录”,这批文物2006年12月起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开始巡展,2017年7月进入中国,首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辗转全国多家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在展览结束语中提到这段故事:“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这批文物珍品自出土后,数十年来历经坎坷,浴火重生,如今依旧熠熠生辉,并在一站站的全球文化接力中,向世人叙述阿富汗这片热土下曾经的辉煌与历史文明。”


“阿富汗国家宝藏”在郑州展出

展览上这句结束语让许多中国人感动。市民赵欢曾带孩子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展厅墙上留下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遗言:“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这句话让我十分感动,因为一件件展品让我看到这句话的重量,而展品背后曾是李秀英老人那样一个个曾经真实存在的、鲜活的、遭遇苦难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不少文博爱好者发现,随着博物馆成了热门打卡地,各类展览的文字格局越来越大,“不光是对全人类的关注,更是对宇宙的畅想。”不少网友发出的文案照片中,都在体现策展人围绕展览主题对现实的反思,对未来的期待。

比如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写道,“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隔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还有成都自然博物馆的结束语:“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世界去向何方,取决于我们如何与生命相处。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上海天文馆一句话所表达的期许十分“出圈”:“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博物馆展览时的文案究竟应该“简洁平实”以凸显展品,还是应该铿锵有力地点明主题,在业内仍存在争议。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博物馆的展览应该让展品“说话”,“无论是策展思路还是想要表达的主题,都应该让观众自己去感受,而不是通过文字特别是激情澎湃的文字去引导。”因此不少展览上除了对展品时代、作者、材质等基本信息介绍,几乎看不到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

但多位文博爱好者告诉记者,他们仍然希望有适度的、克制但有力量的文字引导观众参观。在何刘看来,有感染力的展览,策展人一定是带着感情来制作的,“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情,更容易让普通观众理解展览,产生共鸣。”

不过,并非所有展览的文案都会受到观众的喜爱。不久之前,一场以婚嫁风俗为主题的文物展览,结束语虚拟了一位古代女性,“在女人逐渐年迈,儿孙绕膝时,她总回想起出嫁的日子,想起那绵延数里的红妆队伍,那排场、那气势,是她一生的底气。”

这段文字随即在网上引发争议。一些曾前往参观的观众表示,展品中不乏对当时女性的束缚与伤害,以这样的文字来总结并不合适。还有观众则认为展览原本展出的就是一位古代女性出嫁的过程,其中甚至包括一口棺材,意为“从生到死都可以不靠夫家”。“父母对女儿的疼爱本来在那个时代是先进的,但这结束语反而抹煞了女性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好像在看如今低质量网络文学的‘霸总娇妻’。”

同样以一位女性的人生来串起展览,网友喜欢的文案是怎样的?有网友晒出去年洛阳博物馆举办的“曌——武则天和她的时代”展上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结束语:“我经历了一位女性在世俗意义下平凡传统的一生,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但我也在大唐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中,有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创建了大周王朝并为之挥洒我的文韬武略。”“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就立起来,也把展览的两条线索总结明白了。”


上海博物馆“实证中国”展

在不少文博业内人士看来,无论选择怎样的文字风格,展览的文案首先要“言之有物”,将策展思路讲清楚,再在展览基础上激发观众共鸣。不少网友提到去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光影投射在地上的文字“什么是文明?”“文明的标准是什么?”“五千年中华文明是历史还是传说?”勾勒出展览轮廓,展板上“稻作”“手工业”“信仰”“权力”等“关键词”引导和提示观众思考和寻找答案。而前言中“‘繁星’们逐步交融,最终汇聚成一颗璀璨的恒星——中华文明。”更是让部分参观者感动到流泪。“主角和配角都要做好自己的职能,才可能成就一场成功的展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文博展“主角和配角都要好,才能成就一场成功的展览”

相关推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