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这一年,上海爷叔沈东生成了一位网文作家

中老年创作者,寻找一个新舞台

74岁这一年,上海爷叔沈东生成了一位网文作家。

去年年底至今,沈东生用上海话创作的小说《上海人吃泡饭》已在番茄小说上连载了40万字。在网文作家群体中,他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新面孔:年逾七旬才开始写网文,不写最流行的玄幻、言情题材,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做不到“日更”维系读者。他不紧不慢地写着,将弄堂生活娓娓道来,却收获了天南海北的读者。

年轻时,沈东生就有一个“文学梦”,20几岁就在《萌芽》杂志发表了小说处女作《李家阿婆》。从上戏毕业后,他成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化妆造型师,与姜文、陈道明、濮存昕、章子怡等多位知名演员合作过,曾获金鸡奖“最佳化妆奖”。40年职业生涯落幕后,沈东生一度感到无所事事,迷茫失落。

用上海话写小说,是这位上海爷叔波澜不惊的晚年生活里的“英雄梦想”。他在互联网上日复一日耕耘,想将一代上海人的记忆留存下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繁花》。

沈东生的小说《上海人吃泡饭》

书写弄堂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沈东生在天通庵路的一个弄堂长大,几年前,那片弄堂即将旧改,离开30多年的他回去过一趟。那些坐在弄堂口倚着墙壁的老人们,竟还记得他的名字,记得他小时候的模样。“我当时特别震惊,也特别感动,那些人,那些情感,一下子让我产生了书写他们、书写弄堂生活的欲望。”

去年年底,王家卫的《繁花》火了,也带火了“泡饭”这一弄堂里再平常不过的美食。沈东生笔下的“吃泡饭”,每家每户有不同的口味,不同的排场。黄伯伯家,“五六个小赤佬围牢小台子坐停当,清汤寡水的籼米泡饭一人一碗盛好,腐乳对角切开一分四,一人一份吃光算数,大家不吃亏。”张老师家,“早饭台子上的小菜也没啥特别,腐乳,酱菜,萝卜头,最多再加只高邮咸蛋,还要切成五六片,一家门分分吃吃”。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老同事们,每周都要聚在一起看电影。读了《上海人吃泡饭》,他们都围过来,夸沈东生写得有滋味,鼓励他继续写下去。一开始,沈东生在不同的网络平台有一搭没一搭地更新,有读者推荐他去番茄小说连载。沈东生化名“用上海话写作的人”,投身其中,找到自己的创作大本营。

最初那篇讲“吃泡饭”的文章,生长出枝枝蔓蔓,张老师、林小姐、宝宝、李家婶婶、汪家好婆、黄伯伯等各色人物逐渐丰满起来。弄堂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沈东生,点点滴滴的回忆都成为他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上海传统泡饭

沈东生说:“我写的是我对弄堂生活的感受,是弄堂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是发生在他们身上那些并不起眼也不出众的小事。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房子也不宽敞,但是他们有爱,也有对生活的向往。在上海弄堂里,要是你去上班了,遇上下雨,晾在外面的衣服完全不用担心,因为邻居会帮你收好叠好,晚上再给你。这是属于弄堂生活的温情。”

十几岁时,沈东生就曾在纺织厂的仓库里当过工人,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20多岁的他爱上文学,但在上世纪70年代,得到一本文学名著如同得到一件宝贝。“我还记得我朋友借我一本《基督山伯爵》,要求我第二天就要还,我连夜看完大部头,真是如饥似渴。现在,每天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看也看不过来,但那时候,一本好书是无比珍贵的。”

上海弄堂一角

沈东生喜欢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很淡,字里行间是隐隐约约的情绪,你要静下心来,慢慢地品,像喝一杯茶。”他也喜欢上海作家王安忆,“她写一件小事,也可以写得有滋有味。”

20几岁,文学青年沈东生写的第一篇小说《李家阿婆》,讲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弄堂阿婆的故事,她身上有自己的外婆,也有邻居阿婆的影子。当时《萌芽》杂志的编辑、后来的知名作家王小鹰感到很意外,问他:你怎么年纪轻轻就写了个老年人的故事?“每个人的写作主题,都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现在回想,好像冥冥之中注定一样,那时候就埋下了一颗种子。”

沈东生喜欢在番茄小说上读书、听书。近年来,番茄小说上涌现出很多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作品。作为新晋网文作家,沈东生希望自己的上海话写作,为网络文学世界带来更多元的题材和形式,让读者有更多选择。

《上海人吃泡饭》的连载收获了许多上海读者,也有来自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忠实读者,他们评价:“流畅、地道、有韵味”“上海话写书,读了非常亲切”“很喜欢看,很有上海弄堂的生活气息”……有读者建议沈东生出上海话有声书,可以边听边学上海话,沈东生很高兴:“我会坚持用上海话写作,能为读者讲述上海生活,为上海话的传播做一些贡献,是我最大的荣幸。”

读者评价

中老年创作者,寻找一个新舞台

退休前,沈东生曾是上影厂高级化妆造型师。1993年,他和搭档殷丽华曾凭借《三毛从军记》获得金鸡奖“最佳化妆奖”。40年化妆师生涯中,沈东生用一双巧手塑造过许多经典形象,而最令他满意的作品,是在2005年上映的电影《鲁迅》中为演员濮存昕做的造型。

当濮存昕接到“鲁迅”这个角色时,心里十分没底,因为他的外貌与鲁迅差别颇大。导演丁荫楠说,给濮存昕化好妆,就像是给他做一个“小手术”。沈东生和殷丽华翻制了濮存昕头部的模型,然后给模型进行立体塑造,其中包括许多“零件”:不光头发、眉毛、胡须是假的,连眉弓、眼袋、眼皮都是假的。每次造型,都需要将10套零部件分14个步骤进行组装,要花上整整三个小时。当一切完成,濮存昕看见镜中的自己,感到十分诧异:“简直和鲁迅太像了!”

濮存昕的鲁迅扮相

沈东生说,以前演历史人物,导演都要找特型演员,但渐渐地,比起外形,他们更重视演员的内在素质和演技,这也对化妆造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以为把濮存昕化妆成鲁迅只要三个小时,但所有不为人知的艰辛都是在演员正式试妆前完成的。那一次,我们花了近三个半月。”沈东生说,“‘鲁迅’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造型可以为整部戏加分,实现大的突破。”

年轻的时候,沈东生总是全国各地跑,结婚第三天就出远门了,在各种各样的剧组奔忙。40多年的职业生涯结束,他终于有时间“宅”在家中,重拾年轻时对文学的热爱。在沈东生看来,做造型和写作有一个共通之处——都需要极强的形象思维。“影视剧里,是看得见的形象,文学作品里,是看不见的形象。”

在濮存昕头部模型上“动手术”

每天早上,沈东生五六点就醒了,脑子里朦朦胧胧生出些想法,他拿起床头的手机就开始记录,不让灵感溜走。七点钟起床,他一边听唱片、听书,一边做做家务。中午在卧室沙发上打个小盹儿,醒来后,写上两三个小时。他们一家三代同堂,晚上他总要下厨烧几个家常小菜,全家围坐在一起,好好吃一顿饭。

日子平淡而踏实,《上海人吃泡饭》以每三四天4、5000字的速度,不紧不慢地更新着。有读者催更,“你再不更新我就要弃了”。但沈东生依然“佛系”,按自己的节奏往前走。对他来说,写小说不为名不为利,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满足。

沈东生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像沈东生这样的退休老人,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在许多人看来,网文写作是一个年轻人的赛道,但沈东生相信,未来会涌现越来越多和他一样的中老年网文作家。沈东生说:“我很幸运,退休后能在互联网上找到这样一个便捷、安逸的空间创作,产生与读者紧密的沟通,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想,这就是最大的满足了。希望更多和我一样有创作欲望的老年人,可以在这里拥抱文学,有更大的天地展现自己的创作才能。”

《上海人吃泡饭》的故事还未完结,沈东生已有了在番茄小说开启下一部小说连载的构思。“下一回,我打算写一个带有悬疑色彩的故事,挑战新的题材,遇见更多年轻的读者。当然,我会继续用上海话写作,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感受到沪语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74岁这一年,上海爷叔沈东生成了一位网文作家

相关推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