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柬埔寨国家警察总署和旅游警察局联合发布了诉书模板,供本地居民与外国游客在遭遇网络诈骗时使用。而此前司法部也正在推动将网络犯罪纳入《刑法》,并已将其列为优先处理事项。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代表着柬埔寨打击网络犯罪进入制度化阶段,更标志着国家层级的正式介入: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场由“国家队”亲自指导的整治行动,已经全面铺开。
不过柬埔寨此次推出的投诉书模板,虽属操作层面,但其背后所释放出的信号远不止于形式。长期以来,柬埔寨针对网络诈骗的举报渠道呈现多样化态势:
国家警察总署官网设有举报入口,支持柬文与英文;各地警局通过Facebook接收举报与线索;内政部甚至提供了微信举报通道(微信号FACEBOOKTEAM,头像为副首相兼内政部长苏速卡),同时协助解救困境人员。
而此次警署和旅游警察局同步推出模板,统一举报内容结构、明确所需证据清单,并提供中英柬三语版本,实则是对现有举报体系的一次整合与重构。外籍人士的纳入,亦说明政府开始正视跨国诈骗的复杂性与现实影响:也就是说这是一次机制层级的提升,意味着举报不再停留在零散个体自发行动,而是进入规范化、可追溯的流程管理轨道。
不过,此次投诉模板的出台,从立法、执法到政治层面的合力打击三方面来看,柬埔寨政府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部署:司法部已提出将网络诈骗纳入《刑法》,并推动相关法案的制定与实施;2年前内政部加速推进《网络犯罪法》立法进程,拟建立更严密的法律框架;洪玛耐首相亲自挂帅,成立“打击电诈委员会”,紧接着不到20天就在蒙多基里组织了一场大规模扫荡行动,短时间内抓获258名涉案人员。
以上举措构成了一个清晰的信号:网络诈骗已经从“社会问题”上升为“国家问题”,政府不再容忍其蔓延,也不再依赖单点执法,而是通过顶层设计与多部门联动推动系统性治理: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那些所谓的“盘总”而言,过去靠隐蔽园区、关系网络规避执法的老路,在“国家队”主导之下,迟早会被逐渐被瓦解。
但这背后却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为何此时动手?答案或许应该是柬埔寨国内治理需要,也与外部舆论及外交压力密切相关。
过去五年,《高棉时报》等本地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柬埔寨在“网络诈骗”“人口贩运”等问题上受到国际社会持续关注和质疑。尤其是针对外籍人员的非法拘禁与强迫劳动问题,引发西方政府、国际人权组织的持续批评。
这不仅影响到柬埔寨的国家形象,更对其旅游业、外国投资、劳务交流造成实质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届政府亟需通过实际行动重塑外界信任。
推出标准化模板、建立多语种举报通道,正是向国际社会传递治理意愿的直接回应。扩大举报主体、畅通信息渠道,本质上是打破信息壁垒,为跨国合作与国际联动提供技术与制度基础:从这个角度看,这不仅是执法需要,也是柬埔寨寻求外交转圜、重构国家信用的关键步骤。
不过,尽管制度化进程已开启,但依然还存在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影响。
一方面,举报后的行动效率仍然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有时候受害人被迫等待很长时间甚至遭遇更严重困境,特别是在涉及电诈园区的部分案件中,由于复杂利益结构,执法机关往往需要调动更高层级资源才能介入。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提前转移”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地方执法的配合度、执行力乃至清廉程度,也会直接影响举报机制的成效:因此柬埔寨打击电诈的真正挑战,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能否及时突破既有阻力,完成从举报到侦查再到处罚的闭环流程。
因此,当前的举报机制不仅在搜集证据,更在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归档与追踪体系:从这方面来看每一份举报资料都可能成为未来清查的证据节点,每一个可疑线索都有可能进入跨部门协同系统。
就在3月25日,洪玛耐首相在西港波礼努县出席教育基础设施落成典礼时强调,2025年必须全力改善西港治安秩序,将西港打造成为“最安全的城市”:也就是说,洪玛耐再次表态要彻底整顿西港。
即便一时未被打击,那些仍活跃在网络、园区甚至境外的“盘总”,也已在多个维度上被“标注”:例如举报资料中出现其身份、账号或转账记录;与被解救人员的证词形成交叉验证;与先前行动中的其他案件形成事实关联。
这些信息将成为后续执法的基础,也意味着逃避并不代表安全,时间上的延迟也并不等于宽恕。
也就是说,“国家队”的正式介入,意味着制度化反诈机制将逐步取代以往的临时性、突击式清查;而那些试图继续操控诈骗产业链的幕后人物,也正被纳入视野以待事后逐一清算。
因此,只要还活跃在柬埔寨境内,或者留下了数字痕迹、受害人证词、资金转移线索,就意味着“盘总们”的风险等级不断升高。最终,他们必将为所作所为承担代价:国家意志已定,制度通道已开,群众参与已成,而“盘总们”的逃亡路线,正被逐步封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园区诈骗困扰“柬埔寨”:洪玛耐再喊话“收拾”西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