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十年了,它交出了一张怎样的成绩单

2014年,新高考改革启动。这场“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招考制度改革已走过十年。

也是从2014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高考改革研究团队持续对新高考改革进行跟踪与评估,累计分析调查问卷80余万份,召开了100多场座谈会,访谈超过1000人次,见证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全过程。

新高考改革有没有达成预期目标?学生、家长和教师对新高考改革的满意度如何?新高考改革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记者为此专访了主持多项高考改革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王新凤

王新凤


跟踪和评估,能够使教育主管部门听到来自各方的不同声音

上观新闻:为什么新高考改革从一开始就同时进行跟踪和评估,并且一直持续至今?

王新凤:2023年10月21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的报告时指出,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以前,高考改革更多的是考试招生部门的事情,而新高考改革几乎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比如,它对高中教育的改变特别大,学生要选课走班,学校要开设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高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队伍管理到信息技术运用等各方面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还比如,通过新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生源结构、知识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这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挑战。甚至,新高考改革对中小学择校现象也带来了相应的影响。

为什么要进行跟踪和评估?因为要在这么复杂的条件下进行科学决策,必然不能像以前那样依靠从较为单一的途径获得的信息,而是需要借助专业机构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信息来做科学决策或调整。

 6月7日上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考点门前,考生步入考场。当日,2024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    新华社发(杜鹏辉 摄)

我的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先生曾担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是我国高考改革跟踪评估研究的开拓者。我们的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考改革试点方案跟踪与评估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8省市高考综合改革实施的跟踪评估研究”等项目,对已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29个省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跟踪评价,2019年、2020年、2024年先后三次受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委托,对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工作,对新高考保持了长达10年不间断的跟踪研究。

上观新闻:10年来,北师大研究团队是怎样对新高考改革进行跟踪和评估的?

王新凤: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式是问卷调查、开座谈会以及访谈。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回收了80余万份问卷调查数据。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利益相关群体的满意度或认可度调查,以高中教师、高中学生、家长、高校教师、高校新生这5类群体作为调查对象,了解他们对新高考改革的评价。问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改革是不是达成了目标;第二,你对改革的措施是不是认可;第三,你对改革实施的效果是不是满意;第四,你认为那些为实施改革所提供的保障和支持条件是否充分。

另一个方面是从新高考学生的视角出发,调查他们在大学里的发展情况怎么样。比如,新高考学生与传统高考的学生有什么不同,新高考学生的学业表现、专业认同、学习适应性怎么样。从新高考生源的发展情况来评价高考改革实施的成效。

座谈会以及访谈的对象主要有这么几类群体: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试机构的管理者、高中校长、高校教师和学生、高中教师和学生及其家长。我们把访谈资料整理好之后,会把大家反映的问题写成报告,指出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并提出相关建议。

上观新闻:跟踪和评估对新高考改革的推进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王新凤:在我看来,它实际上是促进了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以前教育政策调整,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做,但是这次改革不同。在新高考改革启动之前,教育部就组织了多次专题调研。新高考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不仅有我们第三方研究团队的跟踪评估,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教育考试院也在进行评估,这使教育主管部门在做决策时能听到来自各方的不同声音,学生、家长、老师、校长以及媒体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都能被听到。而且,新高考改革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策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微调和优化,始终保持着“小步走、不停步”的改革节奏,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水平。

从改革的初衷来看,新高考改革的目标基本达成

上观新闻:从调查和评估的结果来看,新高考改革有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呢?

王新凤: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实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即针对“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明确了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是“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从改革的初衷来看,新高考改革的目标基本达成。

首先,新高考改革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我出生在鲁中山区的一个小村子里,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因此对教育公平问题非常关注。在中国当前的国情背景下,只有建立在统一高考这样一个根本性制度的基础上,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才能让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有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新高考改革逐步规范和减少了学生的加分政策,持续实施“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等政策,提升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的高考录取率,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城乡入学机会的差异。从我们对县域中学的调研发现,“专项计划”成为县中学子能够进入重点大学的重要途径。

其次,新高考增大了学生的选择性,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我们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增大学生的选择性是此次高考改革的最大亮点,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导向。

这种选择性体现在科目选考、考试次数、考试时间、招生录取方式等多个方面。比如,在科目设置方面,第一、二批试点省市考生的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三个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的三个自选科目加权赋分成绩构成,即“3+3”考试模式;第三、四、五批启动高考改革的省市则实施“3+1+2”模式,自选科目先在物理、历史中选择一门作为首选科目,再另选两门作为再选科目。从2019年我们对试点省份71843份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来看,有81.5%的高中学生、77.7%的高校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说明学生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在一次高中学生的座谈会上,我问起学习负担的问题,有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印象特别深,她说:“我选的科目都是我喜欢的,所以我学得特别轻松、特别愉快。”中学校长和老师也认为,过去的“补短”教育成了现在的“扬长”教育,能使学生获得更加高效和愉悦的学习体验。

上观新闻:高考的基本功能是科学选拔人才,对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大家又是如何看的呢?

王新凤:调查结果显示,大家对于新高考改革“有利于促进科学选才”的目标认可度是最高的。在诸多改革举措中,学生、教师、家长普遍对于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较为满意,这些改革措施主要包括规范加分政策、合并录取批次、实施平行志愿投档录取等。

新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主要体现在综合评价招生的探索方面。浙江省从2011年就开始探索“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2014年,随着新高考改革启动,我国部分省份和高校开始进一步探索“两依据、一参考”的综合评价招生,即依据考生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其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进行录取。迄今为止,浙江省有46所高校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包括浙江大学及省外部分重点高校。我们团队对试点省市高校新高考生源的跟踪调查发现,与统一高考录取的学生相比,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学生表现出较好的学习潜力,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认同、学习适应性都显著优于统一招生录取的学生。因此,高校扩大综合评价招生规模的意愿非常强烈。

此外,新高考还探索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核方式。目前,职教高考的录取人数占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比例,从2014年的约20%增加至2023年的60%以上,成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职教高考制度的建立,使我国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人才选拔的方式更加科学。

对于新高考改革,学生满意度最高,高中教师满意度相对较低

上观新闻:从学生、教师、家长的视角来看,他们对新高考改革的满意度如何?

王新凤:首先,对于新高考改革,学生群体的满意度是最高的。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学生群体的满意度呈现出一些变化。一开始,第一、二批试点省市的改革方案给予学生很大的选择权。像浙江省实施的“7选3”模式,也就是考生根据本人的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个科目中自选3个考试科目。此外,浙江省的外语科目、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也都实施“一年两考”。学生对这些改革措施的满意度很高,尤其是通过新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满意度是最高的。然而,第三、四、五批启动改革的省份开始实施“3+1+2”模式,外语考试也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学生的选择性变小了,满意度也有所下降。

当然,新高考改革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从新高考改革10年的跨度来看,我们综合历次调研中高中教师、高中学生、家长、高校教师、高校学生这5类群体的满意度数据后发现,通过新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对新高考改革的满意度仍是最高的。

上观新闻:满意度较低的是哪个群体呢?

王新凤:是高中教师,因为高中教师是承受改革压力最大的一方。特别是前期试点省份,改革难度和不确定性很大,给教师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选课走班,使教师的教学安排呈现出结构性的不平衡。比如,一开始很多学生弃选物理,造成物理老师一度出现结构性剩余。某地将地理和生物放在高二选考,曾出现大量学生选考地理、生物,造成这两门学科的教师“供不应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此外,高中教师承受的压力还来自新高考、新课改和新教材背景下带来的教学新挑战。新高考改革10年以来,考试内容从知识为本逐渐转向能力为本,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多教师觉得,自己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方法不管用了,给学生刷题也得不了高分,不知道该怎么办,由此造成他们对改革的满意度偏低。

6月7日,考生在贵州贵阳市乌当中学考点和送考老师拥抱。当日,2024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相对来说,家长的总体满意度介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过,我们对北京高中学校展开的跟踪调查发现,满意度最低的是家长。可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北京的家长群体普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较高,所以对新高考改革的期望也较高,满意度就相对偏低。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跟踪评价发现,学生、家长、教师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有着较大差异。比如,在对试点省份外语和选考科目两次考试机会的评价方面,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都认为,这增加了选择的机会,减少了偶然因素的影响,也减缓了心理压力,满意度特别高。但高中教师认为这些措施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生态,增加了教学工作的负担,满意度低,甚至强烈建议取消两次考试机会。我们的多次调研都验证了同样的结果,这为教育部门的科学决策增加了难度。

新高考培训机构的出现,与学校生涯规划指导缺失密切相关

上观新闻:新高考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功利性选科普遍存在,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王新凤:所谓功利性选科,就是很多家长和学生把选择自选科目当成一种博弈,精心地算计每一分。比如,在一个传统的理科大省,选文科的学生越来越多,就是因为选文科可能在赋分制的考试中得到更高的分数。这种现象曾经造成物理选科人数大幅度下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经过我们调查发现,先行试点省份物理选科人数锐减有以下原因:一是物理学科比较难,所以学生选科普遍出现趋易避难的倾向。二是物理学得好的学生相对天资较高、学习成绩较好,因此选考物理的话竞争性强,不容易在赋分制中获得高分。此外,新高考刚开始时,大学很多专业对选科没有强制规定,因此,大量没有选考物理的学生进了理工科专业,对后来的大学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6月7日,考生家人在浙江杭州学军中学(紫金港校区)门口送考。 当日,2024年全国高考拉开帷幕。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对此,教育政策后来做了相应调整。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引导高校明确规定某些专业必须限选物理或者其他相应的科目。浙江省也出台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从第三批改革省份开始,在选科上采用“3+1+2”模式,先选物理或历史,再选其他两门科目。从我们2023年对8省市的问卷调查分析来看,物理选考人数逐年上升,甚至可能超过之前旧高考中选择“理科综合”的人数比例。

在我看来,功利性选科其实从个体角度来讲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它追求利益最大化、分数最大化。只不过这种个体的理性选择,最后导致了群体的非理性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影响高校的专业发展,影响国家的人才培养。所以,在新高考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不断优化,从而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上观新闻:新高考还催生出一批参与志愿填报、科目选择的商业运作机构,您认为学生和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王新凤: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新高考培训机构,其实与学校生涯规划指导缺失是密切相关的。新高考增大了学生的选择性,要求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学会选择,而这恰恰是我们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学生不会选择,家长的信息又掌握得不那么全面,于是只好求助于那些新高考培训机构。

这些培训机构不仅参与学生的职业倾向测试、科目选择、志愿填报,甚至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包装”,很可能造成对教育生态的扰乱。而且,在我看来,这些培训机构的指导意见仅属一家之言,未必是正确的导向,也未必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亟待规范,以避免生涯规划教育的市场化影响教育生态。

为什么大多数学校的生涯规划指导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呢?一是缺乏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老师,二是没有相应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部分省市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2018年颁布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从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分阶段构建了生涯教育内容。我们建议从国家或地方层面加强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培训专业师资,开发相关课程,构建小学、中学、大学衔接的一体化生涯教育体系。

稳中求进,渐进向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上观新闻:从跟踪和评估的结果来看,新高考改革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推进或调整?

王新凤:其实,新高考改革10年以来,一直在调整,一直在变化,对基层学校和教师来讲,承受的压力确实很大。既然新高考改革的方向是对的,正如怀进鹏部长在报告中所总结的那样——“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那么未来,坚持总体改革的方向不动摇,然后保持基本的稳定,这是一个大的前提。稳中求进,渐进向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当然,新高考改革的推进还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比如,要持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为中西部地区新高考改革提供保障。还比如,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这是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难点,也是未来重点探索的方向。

上观新闻:面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您认为新高考改革应该怎样才能形成共识与合力?

王新凤:我觉得关键是要改变观念,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遵从内心。首先,你要了解你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对哪些科目感兴趣。自主权掌握在你的手里,你要学会选择,最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兴趣和选择,在选择中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其次,学习本身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学习需要持之以恒,你要为自己喜欢的、自己选择的事情付出所有的努力。

从家长的角度来讲,你的孩子之所以与别人的孩子不一样,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秉性、兴趣、特长,你得尊重孩子的特点。你应该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支持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给他,去干扰他的选择。

从中学教师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唯一能做的是迎接新的变化。我在高中学校调研的时候,有位老师对我说:“你们能不能反映一下,把考试命题的方式改回去,改回原来的样子。”我说我虽然不了解命题,但我可以确定的是,高考改革的命题方向不会改变,不会再回到过去。靠刷题就能获得一个更高的分数,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必须迎接挑战,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对学生进行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培养。

高考综合改革不是一个单一领域的改革,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凝聚更大程度的改革共识,使广大师生、家长、学校、政府、社会一起协同改革,才能把新高考改革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尽可能让改革的结果和预期目标的符合度更高一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新高考”十年了,它交出了一张怎样的成绩单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