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海给航天员打电话,中国深潜第一人:我想让你们在海底喝咖啡

载人深潜器的研制成功和万米深潜,只是向深海世界打开了一道缝隙,一切才刚刚开始

记者在无锡的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见到叶聪时,采访时间已经被推迟了两次,最后他从上午和下午的会议间隙,艰难地挤出一点空当接受采访。

下午一点半,当记者敲开叶聪办公室的门时,他刚匆匆打了个盹,脸上写满疲惫。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身为702研究所副所长的叶聪很忙碌,不断有人敲门进来,拿着文件找他确认。

每当叶聪回到“副所长”的状态时,整个人神情严肃、不苟言笑,加上他敦实的身材、光亮的脑门,有种不怒而威的气场。但当他聊起自己驾驶潜水器下潜的感受时,会不自觉地露出笑容,酒窝加深,语气也鲜活起来,和几分钟前在文件上签字的领导判若两人。

在叶聪的描述中,多年前在海底看到的画面还历历在目:狭窄的海沟,断崖一样的“峭壁”,起起伏伏的“丘陵”,各种奇特的地质现象……说着说着,他仿佛又回到了念想的海底世界。

“在人海里待久了,有时挺想回到深海里,再次体验未知世界。”叶聪这样感叹。作为中国深潜第一人,他许多次驾驶潜水器,置身浩渺无垠的海底世界,观察妙不可言的深海生物,那些珍贵的时刻对今天的他来说,依然意义重大。

好奇心是最大“燃料”

时钟拨回叶聪的青少年时期。1979年出生于武汉的他,上中学时,每个月最期待的事,是最新一期《舰船知识》杂志出版。只要打开杂志,叶聪一下就进入那个神秘的世界中: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汹涌的波涛下藏着广袤的未知世界,庞大的舰船在乘风破浪……

“小时候我就渴望接触深空、深海这些神秘领域,对那些看起来很厉害的装备,比如飞机、舰船,也特别感兴趣。”叶聪说。高考时,他选择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学习船舶工程专业——一个看起来颇为冷门的方向,但他父母明白,这是儿子的兴趣所在,没提任何反对意见。

2001年,本科毕业要找工作时,特别希望亲手制造新装备的叶聪,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注重造船理论试验和新型船舶设计的702所。让他没想到的是,梦想成真来得如此之快。

2002年,中国决心造载人潜水器。科技部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交给702所,大学刚毕业不久的叶聪被任命为总布置主任设计师。

蛟龙号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供图

“蛟龙号”项目副总设计师胡震曾在采访中解释了选择叶聪的原因:“当时进所的大学生不少,但所里的项目少,收入低,在无锡市属于中下水平,一些大学生选择了跳槽。而叶聪心沉得下来,喜欢钻研,处理问题有条理,让我们觉得靠谱。”

“刚工作时收入确实不高。”叶聪说,就像考大学选专业那样,自己找工作时,也没考虑挣钱多少的事,毕竟有机会能加入“蛟龙号”项目团队,和叶聪的梦想几乎百分百契合——他渴望接触未知领域,而深海有无尽的可能性;他也期待参与制造“很厉害”的装备,在工作中,强烈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满足。

研制深海潜水器,听起来很酷,真正做起来还需经历没日没夜的艰苦攻关。面对一个大家从没做过的项目,11个部门,数百人的队伍,上千人的后援,经年累月的不懈努力,叶聪和团队成员一起,设计出一张张布置图,并反复修改数百次,最终在2007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成功。

之后,从2009年至2012年的海试期间,“蛟龙号”共下潜51次,叶聪承担了其中38次下潜试验主驾驶任务。

十年坎坷、十年攻关,2012年6月24日,叶聪驾驶着“蛟龙号”顺利下潜至海平面以下7020米。这天叶聪在海底打了个“超长途电话”,电话那头,是“天宫一号”上的三名航天员。深海之下、太空之中,叶聪与航天员互送祝贺,达成世界上最远、最浪漫的“海天对话”。

深潜征程 弯道超车

在“蛟龙号”深潜7020米海底时,通过水声通信系统,作为主驾驶,叶聪向外层空间送出来自海洋深处的声音:“祝福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这一刻,在直播中解说的徐芑南已是热泪盈眶。这次深潜,70多岁的徐芑南等了一辈子。

中国的深潜之路,从追赶、超越到领跑的历程,徐芑南的体会最深。他是我国第一批为深海开发培育的人才之一,更是中国潜水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潜水器的研发奉献了毕生精力。

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观念等各方面限制,2000年之前,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制造技术几乎是白纸一张,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几十年。直到2000年左右,由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探申请必须要有载人潜水器配套,于是,在现实需求的推动下,2002年,也就是叶聪工作的第二年,科技部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总装工作由702所承担。

《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一书记载,当时65岁的徐芑南正在美国旧金山颐养天年,接到702所的来电时,身患多种疾病的他一刻也等不及,更顾不上家人的担心顾虑,毅然决然拎着行李踏上了回国的飞机,一肩挑起“蛟龙号”总设计师的重任。

此时此刻,最有经验的前辈和最有潜力的新人聚首了。

作为总师,徐芑南看准了年轻的叶聪能挑大梁,不仅选择叶聪参与这一项目,还由他担任总布置主任设计师。看到退休多年的徐老都回来了,对叶聪来说,这是莫大的激励,自那以后,和前辈并肩作战的他一头扎进载人潜水器的事业中,夜以继日、成长飞速。

仅仅10年,我国的载人深潜事业就从一片空白来到了7000米深度,这标志着我国具备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

“蛟龙号”深潜7020米海底的历史性时刻,同样激动不已的还有等了近40年的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

这位生于1936年的中国古海洋学研究开拓者,一直梦想着通过深潜到海底去考察。1978年,汪品先就曾在巴黎听说过深潜,40年后,因为我国深潜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他长久以来的梦想得以成真。

“蛟龙号”之后,为更好地着眼于国产化、自行研发核心部件,科技部下达了4500米“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研发任务,叶聪担任副总设计师和质量师,也肩负起副驾驶和指挥员的任务。这台潜水器的国产化率达到95%,极大地带动了我国相关科技水平的提升。

深海勇士号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供图

由于种种原因,汪品先没能乘坐“蛟龙号”下潜,但他不想再错过“深海勇士号”。2018年5月,汪品先以82岁高龄,在9天内先后3次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南海深处,成为全世界年龄最大的深海潜入者、发现南海大型冷水珊瑚第一人。

载上汪品先这样的顶尖科学家,深潜到海底,让叶聪感觉很幸福。“在潜水器里听科学家们讲故事,特别有意思,因为科学家平时很忙,在陆地上一般没机会讲那么多。”叶聪听科学家们从一块新鲜的石头讲到整个地球的构造,从海洋底部的沉积讲到地壳怎么形成,有一瞬间,他仿佛又变成那个阅读《舰船知识》杂志的小小少年。

在耳濡目染中,叶聪对海洋的热爱,从感受层面来到知识、细节层面,对地质学、生物学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叶聪喜欢读汪品先写的科普书,也知道他还在B站做科普视频,他希望能像汪品先那样,在忙碌的工作之外,把自己多次深潜的感受讲给更多的人听。

在叶聪看来,科学家们是最能明白潜水器价值和意义的一群人。叶聪和科学家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的哥与乘客”,更是一种相互的成就:叶聪参与研制并驾驶潜水器,带他们去找寻海底世界的科学秘密,而科学家则借助潜水器,真正地抵达现场、沉入实践。

在海底点一杯咖啡

“深海勇士号”成功国产化后,2016年,科技部又下达了11000米深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的研制任务。在徐芑南的力荐下,年仅30多岁的叶聪成为该项目的总设计师。到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全球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深度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时将3人带到海洋最深处。这一次,叶聪不仅是总设计师,更是总指挥,也依然数次参与海上试验的下潜。

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3台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的历程很难用言语概括完整。但叶聪不想只聊过去的成绩,他觉得,载人深潜器的研制成功和万米深潜,只是向深海世界打开了一道缝隙,一切才刚刚开始。

如今3台潜水器都活跃在“世界各海”服役,执行着载人深潜任务。就在今年5月初,“奋斗者号”跟随“探索二号”科考船,在历时14天的航次中,科考团队于5天作业时间内,共完成7次“奋斗者号”载人深潜作业,收获满满,采集多金属结核样品64个、岩石样品4个、短柱状沉积物样品63个、海水样品270升……现在,叶聪和团队伙伴们还在不断提升“奋斗者号”的作业能力。

奋斗者号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供图

未来,潜水器还能做什么?叶聪不仅想把所见所闻分享出来,更希望通过技术的力量,带人们去他热爱的海洋世界。

在叶聪的设想里,他希望载人潜水器能去极地深潜,希望海底会有5G信号、加油站、充电站、维修站,甚至人们能去海底点一杯咖啡喝……其中,有一件事可能离现实最近:浅海观光。

从2021年开始,叶聪的团队就致力于研发“全通透玻璃外壳”的新型潜水器。“我们设想,这种潜水器只抵达海面以下两三百米处,阳光还能照射到,水里观察的对象很丰富,乘坐潜水器的体验感也会很好。未来这种潜水器如果能应用于观光旅游业,那大家想看海洋动物,就不会只有去水族馆这个选项了。这种潜水器的壳体预计今年就能做出来,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人们就能乘坐潜水器,隔着通透的玻璃畅游海洋世界。”叶聪说。

一番畅想后,叶聪马上解释道:“聊这么多未来愿景,不是因为我们不专注于设备生产。我觉得,只有让自己脑海中的场景变得无比开阔,不断突破想象的边界,很多‘不可能’才会变成‘可能’。”

“我相信在上海、在长三角,肯定也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为了一些特殊的、有意思的事情,一起奋斗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从深海给航天员打电话,中国深潜第一人:我想让你们在海底喝咖啡

相关推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