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利于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全球纷争不断、动荡不安的当下,向青少年开展世界史教育,似乎有了更强烈的现实意义。3月8日,“《写给青少年的世界文明史》新书发布会暨青少年历史教育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行。来自高校、中学的历史老师以及相关研究院所的史学专家分享了各自对青少年历史教育、公众史学发展等话题的真知灼见。
据介绍,《写给青少年的世界文明史》由中国科学院科普项目资助,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院长孟钟捷领衔,沈辰成、李云逸两位青年学者共同完成。该书一套三册,立足素质教育,将历史知识和青少年阅读兴趣最大程度地有机结合,尝试从不同角度建立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古今联系,帮助青少年全面、深入了解世界文明发展历程,读懂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对人类进步的重要性。
在孟钟捷看来,这套书出版的背后,关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青少年历史意识和历史观的培养。
“历史教育有三个功能,一是民族延续文化身份,二是国家塑造政治认同,三是个人提升历史意识。个人的历史意识成长是整个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历史教育把民族记忆中的重要内容传递给下一代,以确保民族文化的延续性,这是其他学科没有办法代替的文化活动。历史教育不仅仅是针对过去的教育,更要面向当下和未来。”
2017年,其团队在上海图书馆开设“青少年世界文明史活动”系列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发现,适合给青少年用的世界史教材非常有限,这成为该套书的创作缘起,“我们希望围绕着历史意识的核心理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概括、抽象、比较、批判和推演能力,提升青少年的史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更好理解自身的同时,形成更宽广的人类文明观”。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指出,一部文明史就是人类获得自尊、自爱、自律、自由的历史,是期待和平、民主、正义与可持续繁荣的历史。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阅读世界史是一个重要途径。开卷才知道世界很大很美很奇妙,有好奇心才会有未来感,有知识探究才会有智慧探究,看到黑暗的一面才会知道光明来之不易,才会理性地致力于创造一个更美好、更智慧的世界。中国需要更多严肃学者以严谨的态度从事大众普及通识写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世界科技史研究室主任田淼指出,科技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文明史中有科学技术的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目前并不多见。由于科学技术有其专业性,大部分被写入专论,导致科技史与世界文明史之间存在脱节。《写给青少年的世界文明史》结合了社会史、文化史与科学技术史等方面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问题。未来,科技史与世界文明史的结合应该越来越广、越来越深。
“有人说,人一生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觉醒。”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特级教师周靖认为,中国已进入一个全民阅读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书籍在青少年的觉醒过程中是一个支架,特别是历史书籍。一套好的历史读物,能帮助青少年找到知识的源头、思维的灵感,引导他们形成正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据悉,主创团队将继续深耕青少年的历史教育,未来计划推出更多面向青少年的系列通识作品。本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和上海社科中心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