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22日,为4天的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在紧张戒严的气氛中宣告结束。与场内民主党人“其乐融融”的气氛不同,芝加哥联合中心会场外以及市区抗议不断。不少声援巴勒斯坦的活动人士高喊口号,要求白宫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停止支持以色列。新华社援引当地警方的话报道称,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被认定为“国家特别安全活动”,意味着大会可能成为恐怖活动或犯罪行为的目标。
在北卡罗来纳州阿什伯勒,前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21日举行了遇刺未遂事件后的首次户外竞选活动。中新网援引美联社报道称,为保护特朗普的安全,讲台被防弹玻璃环绕,一些储物箱堆放在四周构成防护墙,狙击手在屋顶警戒,现场还部署有大批警力。
严密的安保措施源自当局对选举暴力事件或有所增加的担忧。在前总统里根1981年遇刺事件后的43年里,美国从未发生总统或总统候选人遭遇枪击的事件。7月发生的特朗普遇刺事件不仅打破了这一空白,还让本已陷入极化政治的美国社会陷入更大的不确定性。有分析认为,尽管政治“降温”以及寻求国家团结的呼声正不断强化,但在大选年的加持下,美国或将迎来“十分危险的政治季节”。
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莱默(Ian Bremmer) 曾在其X个人账号发表类似的担忧。在他看来,在社交平台假信息泛滥、枪支滥用、政治极化以及外部势力可能干涉选举等因素的作用下,未来必然将充斥着更多选举暴力,且这一趋势很有可能强化。
美国公益组织反诽谤联盟(Anti-Defamation League)发言人杰西卡·科恩(Jessica Cohen)日前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政治暴力行为不仅可能加剧美国社会的不信任情绪,也将导致政治两极分化,在气氛日益紧张的大选阶段,这种趋势尤其危险。”
收到炸弹威胁,汽车藏有武器
据美国保守派媒体福克斯电视台报道,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期间,声援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动不断。在此背景下,组织方采取了严密的安全措施,与会人士或媒体记者必须向执法人员和志愿者出示附照片的身份证、记者证或其他证件才能进入。新华社报道称,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安保任务由芝加哥当地警方和联邦安全部门如特勤局、联邦调查局等联合执行。除了从7月举办过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借调了少数有安保经验的警察外,芝加哥当地警察是安保主力,会议期间实行12小时轮班制。
但即便采取了严格的安保举措,紧张的气氛依然笼罩着芝加哥市。《镜报》网站21日报道称,芝加哥联合中心会场附近的多家酒店收到了炸弹威胁,警报显示有人疑似在会场附近的西环酒店、凯悦酒店和大学区放置了管状炸弹,当地警方闻讯后立刻展开搜查行动。与此同时,部分与会代表在下榻酒店的早餐中发现了疑似人为投放的蛆虫。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第五调查频道获得的一份电子邮件显示,今年1月,芝加哥市长布兰登·约翰逊 (Brandon Johnson)的一名说客在致国会助理的邮件中估计,为确保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安全,芝加哥市政府开出了高达7600万美元的安保预算,主要用于支付当地警察的加班费、工资和设备费用,远超此前申请的任何拨款金额。
就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同时,特朗普于21日在北卡罗来纳州阿什伯勒举行了遇刺风波后的首次户外竞选活动。在此之前,特勤局曾对特朗普举行户外大型集会的做法表示担忧,并建议其竞选团队“在某些情况下”最好避免举行类似活动。中新网援引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报道称,集会结束时,警察给两名男子戴上手铐,其中一人已被拘留指控,罪名是汽车中藏有武器。
随着大选的临近,不少分析人士担忧暴力活动的增加。查普曼大学社会学教授皮特·西米(Pete Simi)和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国家反恐创新、技术和教育中心(NCITE)高级研究员皮漠斯·修斯(Seamus Hughes)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针对公职人员的威胁在大选前有所强化,再次发生与国会山骚乱类似的大规模政治暴力事件的几率大大增加。在他们看来,美国国内极端主义的威胁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并将其称之为“缓慢增长的日常叛乱”。
政治暴力问题专家、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雷切尔·克莱因菲尔德(Rachel Kleinfeld)在接受POLITICO网站采访时亦指出,早在特朗普遇刺事件发生之前,针对议员、法官和其他政治活动人士的威胁和实际暴力事件正在大幅增加。
2022年5月17日,加拿大籍男子戴维·德帕普(David DePape)企图绑架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并用锤子袭击佩洛西丈夫保罗·佩洛西。2022年7月,纽约州州长候选人、共和党籍众议员李·泽尔丁在发表竞选演讲时遇袭,共和党人妮基·黑利也曾在竞选期间寻求特勤局提供人身保护。
科恩向澎湃新闻指出,过去几年发生的事件——2021年1月6日发生的国会山骚乱事件、不法分子对政治人物的袭击以及民选官员面临的不断升级的威胁,均表明美国已经处于一个由反民主阴谋论推动的暴力时代。
“(这种情况)不仅是由加剧政治分歧的网络阴谋论助长的,一些知名人士也暗示如果国家不按照他们认为必要的方式改变,暴力就是必要的,或者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包括反犹太主义在内的言论正在加剧不安感,并增加了政治格局中发生暴力冲突的可能性。”科恩说道。
阴谋论和两极分化助长选举暴力
美国大选期间,虚假信息以及阴谋论言论充斥着社交平台。有专家警告称,不法分子正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伪造有关视频画面和照片,预计将为即将到来的选举造成不小挑战。
POLITICO网站援引大西洋理事会数字取证研究实验室虚假信息专家埃默森·布鲁金(Emerson Brooking)的话报道称,特朗普遇刺事件发生后,社交平台近日流传的虚假视频和图片是AI伪造信息的“首次真正尝试”。主要从事舆论追踪的网络公司PeakMetrics称,在特朗普枪击事件发生后的17个小时内,社交平台上有关这起枪击案的所有言论中,阴谋论的比例从约4%跃升至约12%。
与此同时,在执法部门确认嫌犯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Thomas Matthew Crooks)身份之前,多个社交平台账户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声称枪手是极左翼反法西斯运动的成员。路透社报道称,袭击发生后,右翼网站直指袭击特朗普的凶手是左翼言论的煽动者,众多评论将枪击事件归咎于白宫,认为名为“深层政府(Deep State)”(编者注:意指美国联邦政府背后真正的掌权机构)的阴谋集团策划了此事。
科恩向澎湃新闻强调,极端分子从不错过利用危机的机会,试图利用围绕事件的恐惧和不确定性,同时制造混乱。
“在刺杀事件发生后,极端分子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行凶者意识形态的情况下,将枪击事件归咎于左翼,特别是拜登总统和民主党。这些极端分子在网络大肆渲染这一事件,称其为潜在内战的开始,并敦促人们做好冲突的准备。网上对刺杀事件的反应引发了各种关于袭击动机和‘真正’行凶者的阴谋论。当然,这些阴谋论来自不同的人和团体,而不仅仅是极右翼极端分子。” 科恩说道。
《纽约时报》则认为,美国民主长期处于暴力活动的阴影之下。近段时间以来,暴力行为呈现与日俱增的趋势。《纽约时报》在2022年的社论系列“内心的危险”中指出,文化和政治两极分化、枪支泛滥以及互联网的激进力量都是暴力行为的促成因素。
而在选举年的加持下,和平解决政治分歧的愿景或许将再度被削弱。克莱因菲尔德去年发表的分析报告表明,尽管美国人在意识形态上的两极分化程度没有外界想象的严重,但选民的“情感两极分化”却日益加深,这意味着他们“对另一党派的选民怀有强烈的厌恶情感”。无独有偶,《金融时报》也在一篇社论中发出类似的感慨,指出在今年大选的竞选过程中,两党都试图利用恐惧激励选民,并且无一例外发出类似的警告:如果对手获胜,“熟悉的美国将走向终结”。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对立氛围并不利于恢复民主选举的常态。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Robert Pape)与“安全与威胁项目(Project on Security&Threats)”联合开展的研究项目表明,10%的受访者认为,使用武力阻止特朗普成为总统属于合理行为,6.9%的受访者则表示使用武力让特朗普重返白宫是合理行为。
不过,克莱因菲尔德对此则保持更加乐观的看法,她在接受POLITICO采访时表示:“从美国历史以及其他国家的例子来看,政治暴力是可以被抑制的,前提是公众也必须持类似的愿景。在包括特朗普在内的各政治派别的政客都站出来试图缓解紧张局势时,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克莱因菲尔德分析道。
“一个和平运作的政治体系依赖于双方承认对方的合法性,如果无法达成这种共识,政治暴力加剧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虽然这种暴力的确切性质尚不确定,但此前发生的‘国会山骚乱’事件表明,大量民众质疑选举结果合法性或将导致严重后果。” 科恩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