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应用迎来爆发元年,中国的机会在哪里

“一旦找到这种尖刀场景,就尽快建立数据闭环,先把客户圈下来。”

明天,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开幕。展会现场,45款机器人、超100个大模型是最引人关注的“明星”。

相隔10公里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今年65岁的虹口李阿姨在偌大的门诊大厅,有点摸不清方向,于是打开用手机里的AI就医助理。

李阿姨不懂什么是NLP(自然语言处理)和Transformer(神经网络模型),甚至没有听说过ChatGPT和大模型,但手机里的“动画小人”让她真切感受到:这些新闻里常说的技术名词,正在改变着她的生活。

“写”病历最快只需15秒

今年初,市一医院来了一名特别的导医员——AI就医助理“公济小壹”。

“眼睛干涩挂什么科?” 李阿姨在医院就诊时,用手机向“公济小壹”提问后,便收到了相关就诊建议和挂号服务推送。

完成挂号后,“公济小壹”主动提示“当前您需要就诊,前面排队4人,当前叫号66号,地址位于7号楼1楼B区眼科检查一区”,李阿姨在点击“院内导航”后,通过手机摄像头沿着实景AR的导航路线前往诊室。

市一医院内有很多李阿姨这样的老年眼科患者,他们不便于阅读文字,不熟悉复杂的线上操作流程,而这也是医院引入这位“数字陪诊师”的初衷。

市一医院信息处副处长范骏翔介绍,全流程的规划指引,是“公济小壹”的看家本领。上海市一上线的AI就医助理“化被动为主动”指引患者就医,患者每完成一个就诊环节,系统会主动提示患者如何完成下一步操作。从诊前预约挂号、在线取号,到诊中院内导航、排队叫号、扫码支付,再到诊后的报告查询、用药注意等线上服务的“一站式”串联,为患者提供“虚拟陪诊、现实感知”的就医体验。

在整个就医流程中,除了患者有“智慧就医”的需求,医生也有“智慧诊疗”的需求。眼科是市一医院的优势学科,而眼科的一大特点是日间病房患者数量多,日间病房即患者当天完成入院、手术并出院的一种医疗模式。对于眼科医生而言,工作节奏快、强度高,除了要进行日常手术和诊疗工作外,还需要处理大量繁琐却相似的病史书写工作。

“机械化的工作耗费了年轻医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何举措能够将他们从重压之下解脱出来,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上海市一副院长、眼科中心主任孙晓东表示。

为此,市一医院引入蚂蚁百灵大模型能力进行提高病史书写效率的创新应用,通过关键信息的给定、语音输入等多种形式结合自动生成病历,简化入院记录的填写过程,将原本需要5到10分钟的工作缩减到了15至20秒,显著节省了医生 “敲键盘”的时间。

而基于百灵大模型的支付宝智能助理也是今年WAIC最重磅的亮点展品之一。

上海市一医生使用大模型生成电子病历。

掀起生产力“巨浪”

大模型不仅是生活助手,更是生产力工具。哈啰的程序员或许对此感受更深刻。

今年以来,哈罗集团将通义大模型接入自研的“海螺机器人”,实现AI代码采用率超过20%。目前已有超两成研发人员在日常开发环境中使用通义灵码,实现研发效率提升12%,在“海螺机器人”中,代码助手补全响应速度平均1.3秒,代码补全准确率为80%。在代码评审方面,每周180个应用通过AI完成评审,平均每周发现140个漏洞。

携程也从大模型中找到了“省钱之道”。随着海外业务的快速扩张,传统翻译模型已难以满足携程的国际化需要,大模型已成为绕不开的选择。

携程高级算法工程师何林梓表示,以往用户往往因点评内容较多、浏览耗时较长,影响决策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携程过去依赖人工对小语种语料进行打标对文本进行结构化,在时间和人力上成本较高。现在,基于通义千问打造的携程AI智能评论助手可从海量评论中对商户的位置、设施服务等信息直接进行提炼总结,减少人工参与,为用户提供真实、高效的决策参考。

被认为是“人类专属”的创意能力,大模型也正在努力学习中。尤其是Sora的横空出世,文生视频的能力,给创意工作者带来了压力,也释放了灵感。

不久前,记者在现场听到著名导演陆川感慨,ChatGPT一出现,就感到一个新时代可能来临,当看了Sora系统生成的视频,立即感到了焦虑。他打了个比方:就像是习武之人,别人在练“天龙八部”,而自己在天天打沙袋,完全不是一个维度。

但面对大模型的行业巨浪,陆川选择了“踏浪而行”,他用AI制作了一段实验性短片,“用传统方式,从写脚本到制作完成得两个月,但是现在只用了2天”。

正如Future Labs未来实验室首席专家胡延平所言,如今创作者以及创意经济的定义正被AI彻底改变。大模型不仅搅热产业市场,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活力。强智能驱动的创意经济,涉及数千万人、万亿元产值,是不可忽视的新增长极。

未来10年长坡厚雪

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会“吟诗作对”的大模型也如雨后春笋冒出来。慢慢地,大家感到困惑:最初希望AI能扫地洗碗,我们去写诗画画,结果却是AI在写诗画画,我们还在扫地洗碗。

这一困惑,或许在今年将迎来终局。业界普遍认为,AI大模型已经进入到落地为王的阶段,今年会迎来大模型应用爆发元年。WAIC的“百花齐放”便是最好的例子。

从产业总体情况来看,全球有人工智能企业近3万家,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超过4500家,并涌现出了70多家独角兽企业,形成了覆盖基础支撑、软件算法、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目前,上海已有3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产生了制造业、金融、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垂类领域应用。

“现在通用大模型基本上是巨头的天下了,但中国的垂直场景特别丰富,数据也特别多,所以一定要聚焦在垂直场景上。”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是AI行业著名投资人,他认为,未来十年,AIGC(生成式AI)会把所有软件、消费电子和消费端的应用都重新做一遍,中国创业公司的机会很大,“一旦找到这种尖刀场景,就尽快建立数据闭环,先把客户圈下来。”

朱啸虎认为,大模型的机会在应用层。

他分享了一则案例。电网维护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很容易出事故,一旦出事可能人命关天。以前电厂维护电网派工单,每个工单中可能包含两三百个步骤,派一个单子至少要两三天的时间,还得人工反复核对。国内有一家公司做信息系统维护,花了两三个月让大模型把过去几年派过的工单全部学习了一遍,将派单时间缩减到了2分钟。半年后,大模型比人工的准确度更高。

就此,他得出结论,没有任何一个大模型能够解决所有用户的需求,只有聚焦在细分行业里,才能找到机会点。

“AIGC将是未来10年的长坡厚雪,应用层将创造最多的价值。”如果朱啸虎的预测无误,人类写诗画画的日子或许不远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大模型应用迎来爆发元年,中国的机会在哪里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