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联盟在印度大选中领先,莫迪有望迎来第三个任期?

本次大选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印度对“莫迪10年”的全民公决。

历时约一个半月、逾9亿人投票,全球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大选终于抵达终点。

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选举定于当地时间6月4日公布结果。

截至发稿,计票仍在进行中。据新华社报道,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印人党)主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多数选区的得票数领先。按照目前趋势,全国民主联盟将获得人民院超半数席位,赢得此次选举。

如无意外,现年73岁的总理莫迪预计仍将赢得连任,开启第三个总理任期。

执政联盟领先

印度人民院选举五年举行一次,在通过选举产生的543个席位中,赢得多数席位(272席)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有权组建内阁。多数党领袖将出任总理。

印度大选向来是该国最重要的政治议程,其结果被认为关乎未来5年谁将掌舵这个南亚大国,也关乎地区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势。本次大选在某种程度上还被视为印度对“莫迪10年”的全民公决。

今年大选从4月19日持续至6月1日,分七个阶段,历时44天。

在此过程中,遍布各地的100多万个投票站开足马力“工作”。人工智能(AI)在今年大选中也热度不减,A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竞选活动,甚至今年大选被称为印度首次“AI选举”。

总体来看,选举过程虽漫长,但大体较为顺利。不过,在投票最后阶段遭遇酷热天气,北方邦至少33名选举工作人员在一天内中暑死亡,被指选举工作准备不足。

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4日8时,大选计票工作正式开始。

选举委员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16时,计票工作已经过半,全国民主联盟在5个选区获胜,并在289个选区保持领先。按照目前趋势,全国民主联盟将获得人民院超半数席位,赢得此次选举。

如无意外,莫迪预计仍将赢得连任,开启第三个总理任期。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民旺指出,执政联盟之所以取得领先优势,莫迪有望再度连任,一些核心因素发挥了作用。

一是个人因素。莫迪个人魅力突出,反对党缺乏能与之匹敌的政治领导人。

二是宗教因素。莫迪强化印度教民族主义,对选民产生很大的召唤力。

三是治理因素。包括改革治理架构以减少腐败;拉近普通民众与最高政治权力之间的距离;通过直接发福利、改善基础设施,使民众有获得感。

四是策略因素。娴熟地运作选举机器,包括操控舆论、影响情绪,以及运用社交媒体等新技术吸引年轻人。

“印度选举中,人的因素往往比政策、经济等因素更重要。”林民旺说。

林民旺表示,莫迪执政10年来取得的经济成就的影响似乎不宜夸大。一来,眼下印度有增长无就业;二来,印度经济原本就起点低,开放较晚,很容易实现高速增长。

舆论认为,虽然莫迪打出的最大“招牌”是经济发展成果。比如,印度跃升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去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4%;但是,其经济成绩并非如宣传般亮眼,发展成果也未真正惠及底层民众。

比如,农民收入停滞不前,未能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获益,而农业人口在印度14亿人中占到7成。

当下,印度还深受通胀、失业、贫富分化、宗教对立等问题困扰。

与此同时,据新华社报道,以印度国民大会党为首的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的得票数则好于此前出口民调的预测,目前在3个选区获胜,并在228个选区保持领先。

此次,国大党联手其他20多个反对党“组团”阻击莫迪再度连任。

“反对党阵营这次表现倒是可圈可点,与执政党联盟的席位数追得很紧,远胜于上次大选。”林民旺说。

林民旺指出,反对党表现好于预期不在于反对党在这次选举中有哪些突出举动,更多地反映了印度政治有望重回多元化与内部制衡的常态,1999年至2014年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两党政治形态或将再现。

“国大党未来能否重振雄风,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一老牌政党的自我改革与调整。”

未来执政挑战更大

6月2日,选举结果尚未公布,莫迪已迫不及待召开“百日计划”审议专题会,旨在为第三任期启动后快速落实竞选承诺做准备。

此前,在竞选宣言中,莫迪许下美好愿景:他誓言如果第三次当选总理,将使印度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2030年将印度打造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甚至要在2047年印度独立百年时使印度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他还承诺,选举结果公布后,将立即启动宣言实施工作,未来施政重点将放在加强国家安全、社会经济发展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

外界普遍预计,莫迪仍将开启第三个任期。执政时长将直追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后者1947年至1964年担任总理。

“莫迪第三任期的核心任务仍是推动经济发展。”林民旺说,但是,莫迪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因为相比莫迪2014年、2019年上台时,如今印度内外环境都已发生变化。

内部,其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使社会更趋分裂。

地区方面,南方重经济,北方重宗教,南北分裂加剧。

族群方面,由于压制穆斯林等少数族群,他们与印度教徒的矛盾在激化。

外部,随着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抬头,印度早些年快速崛起之时享受到的最宽松的国际环境已不再。

舆论还指出,如何走出“有增长无就业”的窘境、抑制通胀、解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将是摆在莫迪面前的棘手任务。

通胀、失业是此次大选的关键议题,也是反对党攻击执政党的有力把柄。

数据显示,自去年11月以来,印度食品通胀率同比增长一直保持在8%以上的高位。

根据印度经济监测中心的数据,印度失业率从3月份的7.4%上升至4月份的8.1%。

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城镇人口失业率达到6.7%,15岁至29岁人群则上升至17%。

林民旺指出,原本大量印度农民在城市打零工,但在疫情期间被赶回农村,至今大多数农民未实现返城,以至于农村劳动力过剩,更“卷”。

印度虽然是经济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但是发展并不平衡。未来,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土地和劳动力等改革也将考验莫迪的治理能力,这些问题绝不是靠发福利包就能解决的。

外交政策怎么走?

莫迪执政10年来,外交似乎风生水起、左右逢源,使印度成为多方拉拢的对象。

特别是近年来,巧借大国竞争从中“渔利”,莫迪充分施展外交灵活性和影响力。

人们看到,新德里在乌克兰危机中似乎“名利双收”;在全球南方开拓外交空间,并试图充当领头羊的角色。

未来,莫迪的外交政策走向如何?能否继续玩转这份精明和灵巧?

林民旺预计,印度大概率将延续亲美疏华的路线。

但是,对美不会一边倒、违背自身利益;对华也会拿捏分寸。因为印度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其外交奉行“印度第一”的政策,而且功利主义色彩浓重。

“印度站队美国、靠拢西方并非基于意识形态,也没有情感因素,纯粹出于功利主义的追求。对华关系制造紧张,不愿在边境问题上与中国相向而行,也是将反华作为调动美国和西方的一大杠杆。”林民旺说,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印关系未来似无调整可能。因为出于现实利益考虑,印度没有调整对华关系的动力。

不过,林民旺指出,具体政策走向还将取决于新政府的人事安排,如果外长、国安顾问等留任,可以预计外交政策大方向不太会变。

在林民旺看来,印度外交看似风风光光,多方通吃,但由于优先考虑短期利益而非长期战略优势,未来不无隐患。

比如,与美国西方关系存在罅隙。

此前,印度被指控暗杀一名拥有美国和加拿大双重国籍的锡克教分离主义者,遭西方谴责。

“美国西方已经看清莫迪的面孔,其希望右翼印人党执政,但不希望莫迪这样的强势领导人执政。”林民旺说,这也说明美国及其盟友与印度之间的战略互信仍然脆弱。

西方舆论也指出,印度不会是西方想要的印度,双方存在价值观分歧,利益交集也不多,合作空间将有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执政联盟在印度大选中领先,莫迪有望迎来第三个任期?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