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的力量正穿越山海,播撒新时代的希望种子,穿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公益的力量正穿越山海,播撒新时代的希望种子。

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县政府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开车约两个半小时,才能抵达大桥乡水磨小学。这所地处海拔2500米大山深处的小学,涵盖1-6年级共6个班,服务着周边十余个自然村落的孩子,师资力量却极其有限。

距其900公里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大兴乡,尖山完小和河外完小是位于中缅边境的两所小学,汉族学生和部分缅甸籍学生共同在那里学习。同样因为缺乏师资,学校长期开不出英语课。直到,一根网线的开通架起了桥梁,将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连接起来。

五年前,在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指导下,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大华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希望网校”项目,利用互联网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通过视频直播授课的形式,把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链接到上海对口合作地区、革命老区师资力量不足的希望小学、乡村小学,帮助提升当地学校教学水平。

几年来,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约150名大学生志愿者前赴后继,踊跃承担起教学任务,让希望网校逐渐开出了英语、美术、音乐、朗诵、科普、法治6门课程。眼下,希望网校项目网络进一步扩大,覆盖了云南7个州市和安徽六安7个区县共计37所小学,受益学生达5000人次,每周平均开设网课超过100节,逐渐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的大思政课。公益的力量正穿越山海,播撒新时代的希望种子。

几乎“掀翻屋顶”的热情

“眼看着大城市里的孩子早早地接触到英语,并通过各种线上线下渠道了解外国文化、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我不禁想到另一群孩子——在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大兴乡,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的学校条件相对落后,‘藏’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原之上,要一路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才能到达。对他们来说,学英语一度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有专门的英语老师来教课,着实是件新鲜事……”

这是“00后”邓雯钰写在支教心得中的一段话。她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专业的学生,也是希望网校项目志愿者,从2021年底起担任大兴乡中心完小几十名孩子的英语老师。以往,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全县89所小学几乎没有英语老师,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后才开始接触英语学习。2021年上海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组建,让这样的情况得到了缓解。

尽管此前有做家教的经历,但真正系统性地教学,对邓雯钰而言还是头一回。也正因此,第一次隔着屏幕问出“想不想学习这门新科目”时,她的内心是忐忑的。孩子们率直的回答瞬间了给了她信心。“当时,近30名同学齐声喊出了一个字,想!声音整齐洪亮,几乎要‘掀翻屋顶’。”邓雯钰回忆。

教音乐的周雨佳早早地感受过孩子们“火”一般的热情,以及对知识的渴求。高中阶段,她曾参与过普陀团区委组织的学生骨干培训,前往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结对帮困。“那时当地学校便告诉我们,因为缺乏专业教师,许多小朋友在小学阶段除了语文、数学外只能上体育课,接触不到音乐和美术。当我们讲起这些,孩子们的眼里满是渴望。我从小学习钢琴,后来加入了合唱团,学习声乐,一直希望能学以致用,为有需要的人贡献一份力量。”周雨佳说。

2022年9月,考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第一个月,周雨佳意识到机会来了。当时学院发出希望网校志愿者招募信息,一看服务地区是云南,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自此,她便成了曲靖市会泽县水磨小学的线上音乐老师,负责孩子们的音乐学习和音乐社团课。

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尽管当地的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但普遍基础薄弱,加上每周只有一到两次的固定直播教学时间,对志愿者的教学提出不小挑战。为了琢磨出最合适的教学方式,志愿者们使出浑身解数,有的提前自学儿童心理学,有的不断调整语言表达和沟通方式,个个都打磨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案,并持续更新着教案的版本和各项细节。

因为此前没上过英语课,孩子们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邓雯钰觉得,从一开始就进入枯燥的教学,强调背诵与记忆,难免会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不如先拉近与孩子们的关系,引导他们理解语言学习与生活的关联。第一节课上,她便提出了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

“两年多前听到这个问题,他们面面相觑,有人欲言又止,有人脸上甚至浮现了些许忧虑。当时我恨不得飞过去抱抱可爱的他们,在广阔无垠的知识面前,谦虚是多么难得的品质!”那时,邓雯钰用耐心与包容给孩子们吃了颗“定心丸”,告诉他们虽然学科的门道多,但万事开头难,不用太紧张。

她讲起了自己对于英语学科的理解和学习英语的经历。一节课很快过去,随后是两节三节四节……课上,她从School(学校)讲到Home(家),鼓励孩子们将学习融入生活点滴,培养大家日常用英语互相打招呼的习惯。

周雨佳也不愿让音乐课变成乏味的乐理学习。“借助互动游戏,孩子们可以用更趣味的方式学习音符、节拍、发声方式。”为此,她收集了许多正能量儿童歌曲,并根据每首歌的特点编好节拍动作,引导大家一边唱一边拍手、拍桌子“接力”,让原本沉闷的课堂充满律动和欢声笑语。

志愿者的用心用情,催生了课堂上的改变。上周末恰逢母亲节,周雨佳突发奇想,提前几天利用课间10分钟教了孩子们一段手势舞,让大家回家后边唱边舞为母亲送上祝福。她说,“我本来还在担心他们是否能学会,没想到一个个都学得特别快。”令邓雯钰欣慰的是,课堂上越来越多同学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举手,代表着他们的思考与投入,哪怕一时回答不上来、回答错误也没关系,正好能让我借此机会重新讲解一遍问题,方便全班同学一起查漏补缺、改正不足。”

“我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就去努力成为那样的老师,尽可能地让课堂成为同学们畅所欲言、探索新知认识世界的平台。”邓雯钰说。

跳出“屏幕”走向现实

隔着屏幕交流得再多,也难免会有不真实感,为了让老师与孩子们现场互动、增进情感,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希望网校项目在大华公益基金会的提倡和资助下,开启了“让网课老师实地支教一次”的行动。

此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研三学生钟鑫正在上海的一所中学实习,空闲时,她还时不时想起去年4月在云南度过的那难忘的一周。尽管路途辗转,但真的见到平时教的学生的那一刻,她还是觉得再远也值得。“那里日照强,空气好,各种花开得灿烂而热烈,就像孩子们一样,天然淳朴。”

去之前,支教团准备了许多油画棒、毛笔、颜料,一到学校上课,钟鑫便带着孩子们用这些新奇的工具“画出心中所想”。她觉得,学习美术并不是为了“画出标准的圆”,而是发挥想象与创意感知美、表达美。有了手把手指导孩子们的机会,她带着大家用油画棒画创意棒棒糖,用毛笔画简单的荷花荷叶,开动脑筋创新青花瓷纹饰图案。“有的同学把他喜欢的篮球、奥特曼、恐龙等元素运用在画中,虽然笔触稚嫩,但个性十足。看着他的画,就好像走入了他的内心世界。”

实地支教,让邓雯钰有机会与班里的“模范学生”与“皮大王”分别促膝长谈。小熊同学是她所教班级的班长,“小小的身体里藏着大大的能量”,是课堂上的“气氛组组长”,总能在冷场时帮助老师调动课堂气氛。前往他家家访后,邓雯钰发觉这个孩子身上的优点还有很多。“相比很多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小熊是幸运的,父母都在身边。他本人也很争气,学习上名列前茅,谦虚好学,生活上勤俭节约。”当着小熊家人的面,邓雯钰“狠狠表扬”了他,鼓励他再接再厉。

见到两位“皮大王”,邓雯钰也没有板着脸,而是耐心地询问他们有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问题。“面对面时,他们并没有之前表现出的拘谨,对老师还是很尊敬。其实都是积极向上的男孩子,只是到了叛逆期,有点拽拽的。”在那之后,两个孩子的课堂纪律有了明显改善。邓雯钰说,有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多一点关心关爱,多一点尊重理解,老师眼中的真挚,他们能读懂。

“希望之旅”仍在继续

希望网校为孩子们带去希望,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参与项目服务的志愿者。

很快,钟鑫就要正式步入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年的志愿服务让她对“为人师者”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大四的邓雯钰已经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即将赴美攻读英语教育。她说,“去了美国只要时间安排得过来,我还想继续带课,希望一路护送这批孩子顺利小学毕业……”

周雨佳也迅速成长起来,从大三起担任学院希望网校音乐学科项目负责人,向同学们分享支教经历,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报名参与。今年,她还与其他几位志愿者一起参与了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乡村希望小学美育教育帮扶背景下音乐学科课程创编》为题,探索特色课程编创与教材研发。

“我们希望以长效化、精细化为目标,创编更具创新性、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的特色音乐课程体系,为‘云支教’带来可复制性、可持续性、可创造性的课程系统,一定程度上减低教师流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教学更系统、连贯地开展,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周雨佳说。

眼下,希望网校开启的“希望之旅”仍在继续,还有更多动人的故事等待被书写。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互联网+公益”的品牌项目,希望网校将持续发挥希望工程助学育人功能、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推动城市与乡村青少年“双向奔赴”。今后,希望网校将继续扎根教学一线,努力拓宽项目覆盖面,依托上海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希望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通过实地支教、革命老区师生看上海等形式丰富项目内容,用更多思考、更多沟通、更多耐心,托起希望小学、乡村小学孩子们更美好的童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公益的力量正穿越山海,播撒新时代的希望种子,穿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