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已经陷入颓势?传统百货如何续命?

百货业已经陷入颓势?

尽管有“租约到期”的客观理由,但在业界看来,近几年百货业迎来关店潮,大量知名百货商场关闭,背后折射出百货这一业态的普遍问题。

如,上海六百在今年2月18日营业结束后正式闭店。就在上海六百附近,经营了30年的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于2023年8月31日正式闭店。再早之前,还有太平洋百货淮海店、新客站店,以及南京东路上的置地广场等也都已经先后闭店。巴黎春天在上海最高峰时共有11家门店,现在还剩下7家,分别为五角场店、淮海店、浦建店、宝山店、成山店、陕西路店、天山店。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百货业态的发源地。上海百货业的始祖,就是南京路四大公司之一的先施百货公司,它诞生于100多年前的1917年。改革开放后的1995年,上海又诞生了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大型百货商厦——浦东第一八佰伴。而如今,伴随着实体商业“一大一小”——购物中心、便利店对百货业态的双重夹击,加上电商对店商的不断分流,百货这一实体商业的鼻祖业态正不断面临颓势。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百货业态的发源地。

先说“大”。来自上海购物中心协会的数据显示,在上海各行各业加快复苏回暖的2023年,满足市民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一站式”消费需求的购物中心也迎来快步发展:2023年上海新开业3万平方米以上(含改造升级项目)的购物中心34家,其中新建新开项目20家,旧改升级项目14家,是近3年新开业项目最多的一年。


2023年新增3万平方米以上购物中心在上海各区的分布。

2024年更是上海购物中心行业继续突飞猛进的一年,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海拟新开3万平方米以上购物中心(含旧改项目)达52家,面积380万平方米,创5年来新高。其中10万平方米以上有12家,面积172.6万平方米,旧改项目11家,面积68万平方米。

再说“小”。今年年初,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全国59家便利店样本企业2023年的经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涉及11万余家门店。从统计结果看,2023年,81.4%的便利店企业销售总额同比实现增长,16.9%的企业销售总额同比出现下降。这意味着相较于2022年,便利店行业整体销售向好。

协会判断,2024年相较2023年形势更为乐观,71.2%的便利店样本企业选择扩张战略。而扩张中,深耕已有区域成为半数企业的选择。调查中,没有企业选择收缩业务,表明便利店业态的发展节奏虽然被短暂打断,但没有停止成长的脚步。

该不该退出江湖?

购物中心旺,百货商场萧条,那百货业是否就应该退出江湖?

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百货业与购物中心有着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购物中心确实在狂飙突进,但是有少数商户入驻部分购物中心,付出高昂租金以后,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达到向投资者或者加盟商“树标杆”的效应——“我的品牌在最黄金的地段占据了最黄金的位置”。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商业逻辑,让商户即便不赚钱,也舍得在购物中心高价拿铺。试想,有些所谓“网红”餐饮,在一线商圈的购物中心拿铺,动辄万元、几万元的月租金,这得卖出多少杯奶茶、多少只面包才能盈利?

与购物中心主要收入来源于租金不同,百货商场采取的是“联营联销+租金”的经营模式,国际大牌享受低租金、低扣点的待遇,招进他们是为了提高商厦整体品牌档次,以及借助他们达到引流的功能,对大部分商户,则采取销售提成。“我们一楼名表、化妆品是不赚钱的,赚钱靠的是楼上的羊毛衫、大衣,地下的皮鞋、箱包等高毛利商品。”一位商业“老法师”告诉记者。

我们知道,实实在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靠一分一厘地把商品卖出,同时,商品卖掉了,才能产生“制造——消费——制造”的生产流通正向闭环。

一旦占据大量黄金地段的商户,经营的底层逻辑变成上市圈钱、变成向加盟商圈钱,在变相繁荣的背后,是股民和加盟商的血本无归。有的购物中心确实赚到租金了,但开票收入没有多少,这些年,烘焙、奶茶、教培等赛道发生的一幕幕投资人、加盟商的梦魇,就证实了这一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驱动购物中心的狂飙突进,背后还有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无序扩张。房地产开发商举着高杠杆,把一张张票子,转化为一块块砖头,市场表面是繁荣了,但这一做法不仅让银行多出许多坏账,更挤压掉大量中小商业企业的生存空间……“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构想虽然美,但当把你我普通人都变成了“猪”之后,整个市场就只剩下“一地鸡毛”。

传统百货如何续命?

百货商场要生存下去,首要任务是要在一“大”一“小”的夹击中,锁定目标市场,定位更加清晰。从上海已经转型的一些百货商厦来看,转型主要有两条出路:中型百货转为专业百货店、主题百货店,而大型百货转为购物中心。

传统百货店无外乎一楼化妆品、黄金饰品,二楼女装、三楼男装、四楼床品家居……百货店名曰“百货”,但与网购时代的海量商品相比,一家实体百货能够销售的商品数量毕竟是沧海一粟,此时,品牌需要更加精准锁定客群,变让众多顾客逛一家店购“百货”,为让特定顾客逛一家店解决“一揽子”。

上海拥有常住人口近2500万人,完全可以进行市场细分:银发族、残障人士、母婴、Z世代……定位清晰的主题百货,就能让消费者不断做回头客,一去再去。

自上海提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开始,人们看到沪上一些中型百货转为主题百货的力度开始加大。如南京路上百联旗下的华联商厦转型为国内首个以“二次元”为主题的商厦——百联ZX,淮海中路上的华亭伊势丹与第一百货淮海店合并成主打潮牌的“年轻力中心”——百联TX。

华联商厦变身百联ZX创趣场后,不仅换“芯”,引入了大量品牌首店和旗舰店,而且换“心”,顾客从原来的本地中老年消费群体,变为来自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年轻客群。今年春节期间,百联ZX创趣场单店客流升幅达 63%、规模销售增幅175%。

而正在进行闭店调改的上海妇女用品商店,也瞄准潮流女性这一细分市场,它将结合百年建筑和女性消费基因,融合“艺术文化展示+先锋潮流零售+咖啡/烘焙/小酒馆”复合业态,通过“艺术文化、慢享生活、潮流先锋”的结合,成为新时代女性消费的“能量场”。

上海妇女用品商店闭店重装。

百货商场要生存下去,贴心服务也是关键。

在上海百货业的版图上,伊势丹、久光、高岛屋、大丸等均属于日系百货。去过日本的消费者都知道,日本百货商店以高水平的服务著称于世,商店开门时,员工鞠躬欢迎头一批客人,商店关门时,同样要鞠躬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卫生间、电梯间等场所一尘不染更是“小菜一碟”。然而,这些日系百货来到上海以后,“老传统”丢掉不少,相反,本土百货业的同行却把日系百货不少精华拷贝去,就连“跪式服务”这样的“高难度”,一些商厦也已经拷贝不走样了。

营业员具备丰富的商品知识也非常关键。以小家电为例,由于毛利率较高,目前百货店的小家电柜大多卖的是进口厨卫家电,像烤炉、咖啡机、洗碗机、多门冰箱、扫地机、擦窗机等等,自动磨豆的咖啡机,动辄四五千元,大容量进口冰箱,一两万元一台也不稀奇,这些商品价格不菲,特别需要营业员详细介绍。而事实上,有好几位消费者就曾对记者私下吐槽:因为毕竟百货店不是以售卖家电为主,要跑的量不大,因此,营业员不如电器专卖店来得“懂经”。

反观线上购买家电商品,不仅能通过视频看到装机以及家电摆放位置的生动画面,还能与客服讨论使用、维修和保养知识,试问你在线下购买时,有没有得到这样的专业知识?

因为体量足够大,不少大型百货则选择在当下购物中心的狂飙中分一杯羹。比如,巴黎春天淮海店变身购物中心,餐饮权重大大增加;太平洋淮海店闭店后,新天地广场取而代之。转型后,线状的商业街变为垂直的消费“航空母舰”之后,满足了现代人生活多色彩、消费多元化的特点。当然,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存量老建筑在楼面尺幅、楼层高度、步行动线、电梯数量、停车设施等方面有着先天不足,城市更新后的不少老牌百货商厦,经营业绩有些差强人意。

需要提醒的是,百货商场一旦转型为购物中心,仍应当不忘初心,那就是“卖真货、送真情”。百货商场在业态发生改变,收入主要来自租金后,在对入驻商户商品和服务质量把控方面,依然要像联营联销时代那样做到毫不手软。如今,沪上不少老字号百货商场正在谋划向购物中心转型,甚至打算把店名也更换掉,但请记住:店名可以换,老字号诚信为本的商业基因不能丢,否则,老顾客换血了,新顾客照样也会以脚投票。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百货业已经陷入颓势?传统百货如何续命?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