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头雁是唯一可以飞越珠穆朗玛峰的候鸟。每年9月开始,它们便成群结队,历经艰险,来到位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的纳帕海过冬。“高原之泪”纳帕海被当地人称为“纳帕措”,意为“森林旁的湖泊”。高原季节性湖沼的特性赋予了其浪漫唯美的独特风貌。雨水充足时,草原被湖水覆盖,形成“纳帕海”,非雨季湖水退化后,就成了“伊拉草原”。纳帕海地处中国西部横断山区候鸟迁飞通道,是“高原仙子”黑颈鹤、“鸟中熊猫”黑鹳等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停歇地和越冬地。
正因为生境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又邻近松赞林寺、独克宗古城、普达措等著名风景区,近年来纳帕海的热度不断上升,成了不少旅客亲近自然、疗愈人生的旅行目的地。得益于文旅产业的发展,坐落于纳帕海边的建塘镇解放村纳帕小组在上海等各方合力下结束了集体经济零收入的历史,以全新模式打造相融相生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创新施行“EPC+O”模式
汽车沿着纳帕海边的公路前行,天空倒映在水中央,深秋把树叶染成金色。一座白塔安静地矗立在前方,纳帕小组就在那里——这个原生藏族村落现居村民48户,他们与牛羊飞鸟共生,和山川湖泊相伴,随四季轮转安居。
村里有两幢亮白明黄相间的藏式碉房,这是2023年9月新开业的民宿——喜林苑纳达小院。从碉房高处望去,充满民族风情的民居分布错落有致,牦牛在湿地中悠闲漫步,勾勒出一幅恬静宁谧的山乡油画。
纳达小院的建筑风格与原村落浑然一体。“为了实现建筑与村落共生,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喜林苑总经理牟玉江介绍,纳达小院采用现代建筑技术重新诠释稳健的藏式建筑风格。外观上,民宿延续经典藏式建筑的古典美感,传统毛石、木瓦及实木材料就地取材,厚重墙壁防寒保暖,经典梯形架构结实坚固。内部看,民宿又极具现代建筑智慧。整个小院共设有43面大窗户,每一间客房都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很难想象,这些质朴典雅、轻奢舒适的民宿曾是“泡在水里”的状态。由于地处纳帕海湿地保护区,纳帕小组常年受水患影响。纳达小院的前身是一处废弃建筑,“建筑地基都是空心的了,全是纳帕海灌进来的水,普通的抽水机根本抽不完。”牟玉江回忆说。如今,此地已经焕然新生:一幢楼是民宿,另一幢楼是对外营业的餐厅,碉房之间还有篮球场和高山植物园。
“只有符合市场需求才能长久发展。”香格里拉市委常委、副市长,上海援滇干部赵佩俊介绍,纳帕小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2.78亩,农业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经过深入调研和情态分析,沪滇两地干部一拍即合,决定将纳帕村民小组的发展重心落实到文旅产业方向上。纳帕海旅游建设项目创新施行“EPC+O”模式:由沪滇协作资金与运营方共同投入建设,通过长期经营,将企业利润和村民增收捆绑在一起。
项目落成后,建筑产权属于纳帕小组,村集体每年可得到收益回馈15至20万元,运营期约30%的物资在本地采购,预计新增10个就业岗位,形成沪滇协作资金投入、社会资本进入、国有企业托底、新锐企业运营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挖掘特色构建新业态
“尽管纳帕小组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但过去因缺乏旅游服务配套,留不下游客,村民难以获益。”赵佩俊表示,纳达小院的诞生,不仅增加了直接收入,还带动了文旅产业的新业态。
每年3月至10月是香格里拉的旅游黄金期。基于纳帕海“冬海夏原”的独特风光,纳达小院联动村庄设计了一系列特色运营方案。春季,游客跟着当地村民翻山越岭,体验高山徒步的乐趣;夏季,游客来到纳帕马场,在伊拉草原上自由驰骋;到了松茸季,游客跟随纳帕村民打着手电凌晨上山,寻找大自然的馈赠;冬季,游客可以环游纳帕海,进入“飞羽天堂”观鸟。
注入全新的文旅理念后,纳达小组及周边村庄的旅游潜力被迅速激活。“我们希望通过纳达小院搭建出一个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中国与国际交流对话的平台。”纳达小院品牌运营负责人刘子菁介绍,除了一年四季丰富的活动外,纳达小院还与村民合作开发了在地人文体验——去拜访高山牧场,吃一块用火塘烤的青稞饼,看达瓦大叔如何用糌粑计算日子;去藏族村民家访,喝一碗地道的酥油茶,了解纳帕村的人文民俗和生活方式;与央初阿姨一起去挤一杯鲜奶,学习制作藏式下午茶,体验藏族文化中的手工仪式感。
扎根乡村,纳达小院的餐厅精选本地食材,将牦牛肉、青稞、糌粑、奶渣等藏式食材通过融合和创新,碰撞出丰富的味觉享受。牦牛肉塔可、泡菜藏香猪、乳饼沙拉、糌粑松饼……一道道藏式融合菜给“中国胃”带来独特体验。
住得舒心、吃得特色、看得养眼、玩得多元,纳帕小组的文旅产业正在形成业态闭环,让纳帕海的风光能引来人,也留住人。
以人为本布局大环线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回归到“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乡村焕发新生提供内驱动力。“扎西”们在村民篮球场上练球,“卓玛”们在党建中心里看书,纳达小院让村庄有了更丰富的活动空间,也让人与人之间有了更紧密的社区联系。
清晨7点,青里竹玛准时起床,开始一天工作。打扫前台、打印退房单、清点酒水、安排住客用餐……经过数月的专业训练,一整套服务流程她已了然于心。在来到纳达小院前,青里竹玛曾在镇上的酒店打过零工。“以前我赚多少就花多少,没什么目标。”她说,“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喜欢和客人分享我们的藏族文化,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藏族“阿姐”准机是纳达小院的第一个本村员工,她的家距纳达小院只有几百米,现在被租借为员工宿舍。入职前,她在喜林苑大理沙溪店接受了标准化酒店客房服务培训,现在又跟着竹玛和其他员工学习汉语。她期待着未来有朝一日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民宿。
民宿为当地人打开了不同生活的新视角。“外乡人、村民、游客,我们在生态圈里相互成就。”纳达小院店长银梅是白族人,曾在喜林苑大理沙溪店就职,她与沙溪团队把成熟的管理经验带到了纳达。民宿餐厅里,来自上海米其林餐厅的副厨正在教两位本地厨师制作藏式融合菜;公益英语藏语班里,孩子们放学归来后与游客在互动中分享知识。刘书青在纳达小院实习,她利用空闲时间给孩子们辅导数学、英语等。“我教他们一句英语,他们也教我一句藏语。”实习期即将结束,她非常不舍,“村里的爷爷奶奶们把我当做自家的孩子。在这里,我看到了另一种美好生活的可能。”
从纳达小院二楼窗口向外望去,美景尽收眼底:水天一色的纳帕海、山间错落的森林和草甸、石缝扎根的花草和灌木、飘扬五彩经幡的白塔、晒满金黄青稞的木架……村民的幸福生活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触。“世界晶莹如玉,纳达温暖如春。借双翅膀,和候鸟回家!”冬日已至,青里竹玛在微信朋友圈这样写道。
香格里拉市的土地面积有61% 为生态红线,上海沪滇干部用肯干实干的拼劲,探寻产业落地的可能。“乡村振兴的路要靠我们一步步走出来。”赵佩俊说,未来继续深挖文旅资源,打造出有品质的香格里拉大环线产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继续深挖文旅资源,打造出有品质的香格里拉大环线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