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家“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让企业家“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力量。然而,市政协调研组通过与企业家面对面座谈,并同兄弟省市作比较,发现上海民企发展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多位市政协委员呼吁,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当好民企发展的“店小二”,帮助企业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问题”,让企业家“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真正使上海民营经济创新活力充分迸发。

推动民企融入上海产业体系

单从数量上说,民企已成为上海市场主体中的绝对主力。然而,上海民企能级和影响力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2023年中国民企500强中,上海有18家企业入围,列全国城市第7位。更重要的是,上海缺少像京东、腾讯、比亚迪这样的旗舰型领军企业,后者不但营收规模大,而且对市场和行业发展具有极强影响力。

不少政协委员为此建议,要以推动民企融入上海产业体系为契机,进一步提升上海民企的产业能级。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主任严旭提出,应当充分发挥民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力军”作用, 积极支持民企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赛道”和数字经济、智能终端、元宇宙、绿色低碳等“新赛道”上大显身手,在为上海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不断推动自身企业发展壮大。

“建议有序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上海重点产业投资。”市政协常委、上海国金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俊建议,有关部门可以研究制定上海重点产业领域民企投资补助政策,积极引导民企深度参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上海重点产业领域投资建设,进一步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国有企业供应链与重要应用场景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

市政协常委,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池学聪建议,要支持民企参与上海重点产业项目竞争,支持民企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包括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基因和细胞医疗、新型储能等领域攻关。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新型基础设施,支持民企参与数据、算力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还有政协委员坦言,目前针对民企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情况仍未完全打破,许多项目在招投标环节设置更利于国企的前置门槛,客观上排除民企尤其是中小企业参与的机会,同时也拉高了民企融入上海产业体系的门槛。要进一步破除民企发展的制度性壁垒,加快推动市场领域向民企全面开放,为其打造更宽松便捷准入环境。

更好发挥科创先锋作用

具有决策机制便捷、对接市场灵活等优势,上海民企如今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上海民企成为领域领头羊。比如,联影医疗已成为医疗影像设备全球领先企业,米哈游成为全球网络游戏领域的重要企业。

然而,作为民企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上海入围全国专精特新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却不占优势。上海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05家,列全国第4位;“小巨人”企业713家,低于北京和深圳。这些表明,上海民企中具有科创潜力的企业储备数相对不足。

如何进一步激发民企创新活力?在市政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益民看来,可以探索不同市场主体创新合作机制,使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基础研究和颠覆式研究领域形成创新合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以此推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比如,鼓励上海国有企业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吸引各类民营创新主体共同参与创新项目,助力民企积极担当上海创新发展的先锋队。

也有政协委员提出,国有企业应主动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创新场景,支持民营企业聚焦前沿技术及未来产业大胆探索。例如,围绕轨道建设、环境卫生、交通出行、商贸消费、医疗健康、教育培训等领域开放场景,推进节能环保、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技术在重大工程(项目)中的示范应用。

此外,要针对当前科技创新中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加强新数据、新技术、新人才等新型要素供给。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专职副主委杨蓉提出,构建以金融机构、创新机构、产业化转移机构等为主的创新型要素配置平台,通过制定完善数据开放规则、培育新型复合型人才、用好新型举国体制等方式,促进新型要素便利流动,提升民营企业获取新型要素的便利度。

进一步加强民企融资支持

民企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支持。然而,不少民营企业家坦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由于缺乏有效抵押资产,部分中小规模民企要么贷款额度受限,要么获贷难度增大。此外,由于银行对民企还款能力信心不足,即便后者能够突破“首贷难”的门槛,还要面临“续贷难”与“转贷难”等实际问题。

就有民营企业向政协委员直言,为了获得银行贷款,企业不仅要用公司资产抵押担保,还要用企业家的个人信用担保,甚至还需要企业家直系亲属的信用作担保。这种靠赌上“身家性命”来从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极大增加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不利于提升民营企业投资信心。

市政协委员、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均豪建议,要拓展“股、债、贷、信”等融资渠道,健全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推进“政府+银行+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模式,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助力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题。

“建议创新融资产品,结合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特点,科学设计‘弱担保、弱抵押’的信贷专属产品,综合开展‘商行+投行、债权+股权、融资+融智’的全方位投融资服务。”市政协常委,复星国际执行董事兼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说。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民营“独角兽”企业融资支持,完善国资创投前期示范投入、后期适当退出的支持机制,加强企业上市合规辅导。

还有政协委员呼吁,进一步优化银行贷款审批机制和奖惩机制,通过制度上为信贷审批人员“松绑”,鼓励基层信贷人员“敢贷愿贷”,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力度。与此同时,强化政府融资担保作用,优化完善政府融资担保机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型融资担保的助企纾困作用,促进民营企业首贷率稳步提升。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让企业家“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相关推荐

    条留言  
    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