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大赢家,才不参与争抢“哪吒故乡”

文旅资源与文化产品,本应相辅相成。

 

《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并仍在不断突破中,电影之外竞争同样汹涌:多地争相认领“哪吒故乡”,不仅当地网友摇旗呐喊,一些地方政府的官方社交媒体也纷纷下场。

喧嚣背后,“哪吒故乡”这样的名头,真能为地方带来发展机遇吗?

四川宜宾认为当地南广镇陈塘关是哪吒出生地,举出哪吒洞、龙脊石、金光洞、旧州塔、还生阁等20余处实景和相关歌谣、传说、习俗相互印证;

同在四川的江油则强调当地乾元山是太乙真人修炼洞府、哪吒成长地,同时还拥有金光洞、哪吒肉身坟、哪吒点将台、哪吒庙等景点与传说情节对应;

千里之外的天津则表示哪吒是天津人,因为哪吒父亲李靖镇守的“东海重镇”陈塘关正是如今天津河西的陈塘庄,当地不仅有“哪吒闹海潮”的传说,还曾有哪吒庙、李靖行宫;

除此之外,安徽蚌埠、河南南阳、浙江宁波等地也都有人拿出各种证据,宣称自己才是“哪吒故乡”。

事实上,作为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哪吒的形象本就是虚构的,其故乡在何处也自然几乎不可考。和许多神话传说人物一样,哪吒最早的雏形依托于宗教或民间信仰,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加入不同地区的本地历史故事和自然人文风貌,形成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地特色的不同版本。而较为集中记录哪吒故事的《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虽然逐步统一并确立了今天观众更为熟悉的哪吒形象,但这些小说是明代作家集纳整理民间传说后再创作的故事,并不能直接作为考据依据。

既然是虚构人物,为何多地会真情实感地争抢其故乡的名号?哪吒本就是大IP,在高热度作品的加持下,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是可期的,谁不想蹭?

一个现实的案例是去年爆火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给山西等地带来的收益与流量。仅去年国庆期间,山西就接待国内游客约3650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85%;游客旅游消费近230亿元,较上年同期翻了一番。而社交媒体上数百亿的话题阅读量,更在许多网友心中种下“跟着悟空游山西”的种子。

但山西之于《黑神话•悟空》,绝非蹭流量,而是相互成就。《黑神话•悟空》策划推出之初,一大亮点就在于实景扫描了山西等地的古建筑和文物。其早期预告片中晋城玉皇庙、临汾小西天等场景再现成为吸引玩家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没有《黑神话•悟空》加持,山西等地的古建筑和文物本身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游戏承担的是助推功能。文旅资源与文化产品,本应相辅相成。

相比之下,如今争夺“哪吒故乡”的各地并没有足够让游客“心动亦行动”的吸引力:缺少足够有文化底蕴的景点,没有开发成熟的文旅产品,就连许多所谓的“实景”,也是近年来才建起来的“新古董”。寄望蹭高热度文化产品的流量带来城市发展机遇,乃是本末倒置。从一些地方公布对于“哪吒”IP的后续开发计划,也让人担忧:文创雪糕、文创文具、民俗故事、主题乐园……这样毫无新意的蹭流量式“打造”“开发”,已有太多失败案例。

类似抢名人IP的做法,此前也曾发生过多次,无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如“李白故里”“孔明故里”,还是文学作品、传说中的角色如“武松故乡”“牛郎家乡”,在本身没有足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情况下,这样的“名人故乡”很难因名人的IP效应获得实际效益。

如果说有城市因《哪吒之魔童闹海》而获益,恐怕目前还是成都。尽管它并未参与“哪吒故乡”之争,但无论太乙真人令人捧腹的“川普”口音,还是城市地标创意迭出的“哪吒”打卡点,或是网友自行找到的出品方可可豆动画所在园区,都让电影为城市带来一波关注,“成都为何孵化出《哪吒》”的讨论也让当地营商环境和人文氛围举重若轻地出圈。

比起争抢虚虚实实的名人故乡,深度挖掘本地文脉,创作更多《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优质的文化产品,对于本地经济和影响力更为重要和有效。中国历史绵延不断,中华文脉源远流长,只要肯深入走访探寻,各地都能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大IP。而比IP更重要的,是能将历史文脉开发、活化、创新到什么程度——这个创造过程本身,就是城市魅力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人站华人新闻,华人中文网 »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大赢家,才不参与争抢“哪吒故乡”

相关推荐

    0 条留言  
    给我留言